米蒸法是一種傳統的制藥和烹飪技藝。近日,來自中國中醫科學院的本草考古研究團隊在自然科學綜合性學術刊物Science Bulletin(IF9.511)上發表研究論文,將蒸法及米輔料加工法的應用歷史提前至公元前59年。
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研究團隊首先對地黃炮制工藝的演變進行了本草考證,古籍文獻中主要記載了5種地黃制品,分別為鮮地黃、生地黃、蒸制地黃、米蒸地黃、砂仁蒸地黃。其中生地黃最早記載于漢《神農本草經》,蒸制地黃最早記載于《劉涓子鬼遺方》(499年),米蒸地黃最早記載于《備急千金要方》(652年),砂仁蒸地黃最早記載于《本草品匯精要》(1505年),而出土輔料制地黃樣品取自公元前59年的漢海昏侯劉賀墓。
為進一步揭示該出土樣品的炮制工藝,研究團隊按照古籍文獻記載分別制備了鮮地黃、生地黃、蒸制地黃、米蒸地黃及砂仁蒸地黃樣品,并利用質譜分析等技術對漢出土輔料蒸制地黃樣品以及上述制備樣品的化學成分進行分析和比較。結果顯示,出土地黃炮制品與米蒸樣品聚為一類,具有高度相似的化學特征。因此,認為漢海昏侯墓出土地黃炮制品最可能的加工方法為米蒸法,將我國蒸法及米輔料加工法的應用歷史提前至公元前5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