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表彰中央和國家機關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優秀個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派駐山西省五寨縣硯城鎮中所村的第一書記黃瑩獲得中央和國家機關脫貧攻堅優秀個人稱號。黃瑩駐中所村兩年來,堅持以黨建帶動扶貧,為該村建章立制,提升基層干部能力,打通產業發展道路,深入村民家中了解百姓所想所需,既提升了百姓的物質生活,也豐富了百姓的精神世界,帶領中所村走向小康。

黃瑩(右)入戶向貧困戶講解最新醫保政策。李森/攝
又到了黃芪收獲的時節。
今年,山西省五寨縣硯城鎮中所村村民收獲的黃芪“告別”了羊圈,終于“搬進了新家”。村辦企業潤昌昇有了寬敞明亮的廠房,村集體經濟開始有了收入。
農閑時,村民們在村里日間照料中心讀書、看報、嘮家常、學養生保健知識。“咱過上了城里人的日子。”不少村民感慨。
“村里的各項制度已經初步搭建起來了。”兩年多的時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派駐中所村的第一書記黃瑩和中所村的干部群眾一起,想點子、解難題,把剛剛脫貧不久的中所村帶向了幸福小康路。
而黃瑩也早已入鄉隨俗,成為村民們離不開的“點子書記”。
建章立制:點子總比困難多
黃瑩到中所村之前,村里已經實現脫貧摘帽。剛到村里的黃瑩同中所村的包村干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一時間都陷入了迷茫,接下來的工作目標是什么,工作重點該放在哪?
2018年年初,中所村成立了村辦企業潤昌昇,然而由于缺少資金和相應制度,企業剛起步就陷入停滯。
“所有權不明確,村集體經濟怎么發展?”黃瑩把目光聚焦在建章立制上。
要在村里進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在不是件易事。首先要把村集體的陳年舊賬摸清,小到一支筆,大到村里的設施,都是清產核資的內容。不僅如此,由于時間久遠,一些資產早就成了“糊涂賬”。
好容易忙完清產核資,接下來要進行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界定。嫁進本村的媳婦、嫁到外村的姑娘、戶口在本村人早已搬走的村民,不同群體是否屬于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都有嚴格規定。但有的村民對這些規定不理解,黃瑩和村干部只好一遍遍解釋、做工作,直到每家每戶都沒有意見。
村集體經濟的“主人”確定好后,就到了最后一步——股權量化階段。黃瑩領著大伙開完大會開小會,開完小會上村民家里做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所村經濟合作社變成了中所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選舉出理事會和監事會,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零的突破。
產權理順了,村辦企業潤昌昇在山西省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幫助下建起了廠房。有了實體廠房,村民們對自己的企業和產業信心更足了。田間地頭,種植黃芪的村民們有了奔頭;廠房里,進行藥材初加工的貧困群眾有了就業渠道。“戶戶有資產,家家成股東,齊心協力奔小康”,中所村的標語寫進了現實。
村干部張會計對這兩年中所村的變化感受最深。黃瑩駐村前,年近60的張會計還只能打著算盤、捧著厚厚的賬本一點點記賬,看到電腦就發愁。駐村后,黃瑩手把手教會張會計用電腦填表格、統計村里各項賬目和信息。知道黃瑩駐村時間只剩下兩個月,張會計第一個舍不得:“黃書記,你走了,我們可怎么辦?”
與許多鄉村一樣,中所村也面臨村干部年齡偏大,知識結構老化的問題。“我們幫扶再長也是一時,只有提升基層干部能力,幫助他們搭建好工作機制,才能實現村里良性發展,我們離開才能放心。”這一次,黃瑩再次聚焦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難題,把村干部能力提升工程和黨建結合,真正“授人以漁”。
中所村村委院墻上,黨建工作專欄尤其醒目。除了進行通知和黨務公開,專欄還有兩個重要的板塊,在黨員職責設崗定責板塊里,無論有沒有職務,中所村的黨員都有自己的職責,并且公開接受監督,工作成效板塊讓大伙對村里的各項工作有了清晰明了的認知。
一方面強調黨員的責任義務,另一方面鼓勵黨員參加學習、積極為村里發展做貢獻。面對中所村黨員群體年齡分化的特點,黃瑩想辦法讓黨課分層施教,對65歲以上老黨員“上門送學”,為年輕人和大學生找到適合他們的黨課內容和方式。
黃瑩還給村支部委員會設計了一個會議記錄本,把“四議兩公開”(“四議”:黨支部會提議、“兩委”會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會議決議;“兩公開”:決議公開、實施結果公開)工作法變成一整套規范流程,村干部操作起來更加便捷。
跑前跑后:“從沒見穿過皮鞋”
自從到了中所村,黃瑩就沒把自己再當做城里人。
剛開始,從沒在基層長期生活的黃瑩還有些不適應,“開鄉鎮扶貧工作會的村子,村委會廁所就是在糞坑上搭了兩塊板,而且沒有門,駐村干部和村兩委多是男性,我也不方便讓人家幫我守著,所以每次開會我都一整天不敢喝水。”
好在生活關黃瑩很快就闖過了,她甚至比村民還像村民。
有一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局領導到中所村視察工作,黃瑩換上了一雙黑皮鞋,讓村民們眼前一亮:“黃書記,你來咱村兩年多,從沒見你穿過皮鞋。”
“穿皮鞋干活不方便。”黃瑩笑著說。
去年,中所村的黃芪豐收了,卻恰趕上黃芪市價降低。為了不打擊村民種植積極性,村企業照價從村民手中收購黃芪。有了產,如何銷?黃瑩北上內蒙古聯系藥材公司,推銷中所村的黃芪。經過多方努力,北京和內蒙古兩家企業的銷路已經打通。華邈飲片產業園地址就規劃在中所村附近。黃芪不愁賣了,四處奔走的黃瑩也練出一身商人推銷的本領。
有時她甚至忘了,自己也是一個柔情似水的媽媽。
黃瑩駐村時,正趕上女兒上幼兒園。由于丈夫一直在外地工作,女兒一直由黃瑩和爺爺奶奶照料。兩年多時間,年幼的女兒沒有父母在身邊陪伴,這是黃瑩心中最愧疚的事。一次在中所村統計留守兒童信息,黃瑩看著統計表,心頭一陣酸楚,“我的女兒好像也得算留守兒童了。”
駐村兩年多,黃瑩說每次想起女兒就更有動力努力工作,“我離開女兒來到中所村,就是希望真正幫助這里的人們把日子過好,我得努力工作才對得起女兒失去母親陪伴的犧牲。”
剛到中所村,黃瑩就趕上貧困戶數據錄入工作。兩個月的時間,她和駐村工作隊員、村兩委的工作人員每天走村入戶統計信息,再錄入系統,幾乎每天都要工作到晚上十二點多。五寨縣廣播電臺駐村工作隊的李森對這段經歷印象深刻:“那段時間我有時候逗她說這幾天工作量大,晚上就別睡覺了。可每天一過12點我就有點撐不住,她就會開玩笑地說‘是誰說晚上加班不睡覺了,不能睡!’”
黃瑩的工作勁頭鼓舞著中所村的每個人。貧困戶張有文自家有一個胡麻油榨油作坊,自家產的胡麻油受到十里八鄉鄰居的歡迎,但家庭作坊無法實現規模經營,收入十分有限。村辦企業成立后,黃瑩鼓勵張有文以技術入股的形式加入村辦企業,開辦胡麻油榨油坊,實現規模經營運作。
現在,黃瑩對中所村的產業發展有了更加長遠的規劃,“黃芪不能連種,我們必須探索其他中藥品種。”中所村的中藥材試驗田里,5畝試種黨參長勢良好。野生藥材馴化基地生產的藥茶也越來越受到中所村村民的歡迎。
“種產銷打通了,中所村要形成全產業鏈發展的態勢。”黃瑩為中所村規劃的藍圖正在一步一個腳印地實現著。
貼心為民:精神鼓舞是源動力
幫扶工作往深里走、實里走的同時,黃瑩發現了新情況,一些村民產生了等靠要的心理,內生動力不足,“物質上幫扶還不夠,要幫他們找到精神寄托,真正過上幸福生活。”
這回,女性細膩、愛嘮嗑的天性有了用武之地。
村委會隔壁院子住著脫貧戶任潤明老兩口,提起黃書記,任潤明總是豎起大拇指:“黃書記好!隔三岔五就來我家問要幫啥忙。”
為了讓村里人有歸屬感,明確行為規范,黃瑩自編了一部中所村特色的村規民約。村約里說的都是中所村的一草一木,朗朗上口又內容全面。不僅如此,村里還建起一間愛心超市,里面的物品不用錢買而是用積分換。根據村民的日常表現加減積分,激勵大家積極參與村里事務,遵守村規民約。
長期在這里生活,黃瑩發現不少村民的健康意識薄弱,“有的村民是難受了不去看醫生,有的是稍微有點不適就吃消炎藥。”為了改變村民的健康理念,黃瑩借助山西省的政策,為中所村衛生室更新了遠程醫療設備。占滿一面墻的顯示屏和高清攝像頭讓中所村村民和山西省中醫院專家沒了距離,坐診專家也由原先的5位變成37位。村民只要有需求,提前預約好時間,就能和省里專家遠程“面對面”。
農家書屋和日間照料中心的報刊雜志、視頻資料為廣大村民科普了健康常識。黃瑩說,現在村民們會主動到村衛生室詢問醫生,對村里野生的藥材充滿好奇,“原來這也是藥,以前都是當野草。”
村民喬樹云是黃瑩的結對幫扶對象。幾年前,一家人的生活來源主要靠幾畝薄田,喬樹云偶爾到縣城打零工貼補家用,還有70多歲的母親需要贍養,日子過得艱難。缺少技術,喬樹云生活壓力大,精神萎靡,整天悶頭干活,寡言少語。在中所村幫扶干部鼓勵下,喬樹云參加了山西省農機技術培訓,重新拾起多年不用的泥瓦匠技術,隨著技術日益提高,日工資從100元/天漲到了200元/天。2018年,喬樹云利用金融扶貧貸款重新維修了大棚,在自家地里建起了蔬菜大棚種西紅柿、黃瓜等,遇到技術難題,積極請教其他種植戶,學習種植經驗。現在,他家的大棚收益已經上萬。
而要實現長久脫貧不返貧,黃瑩不僅幫助喬樹云“學技”,更鼓勵他“立志”。“黃書記跟我說,你是黨員,不能僅僅滿足于當個脫貧戶,還要立志當致富典型,給村里人帶頭。”喬樹云在黃瑩的鼓勵下,重新燃起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2019年,他還主動報名參加了廚師培訓,別人開玩笑說他怎么這么愛學習,他笑著說,“技多不壓身,多學一門手藝總是好的。何況現在日子越過越好,學個做飯手藝,就算不靠這個賺錢,在家給老人做點好吃的也不錯啊。”
在中所村,衛生評比、文明評比、孝親敬老家庭評選為村民樹立了身邊榜樣;日間照料中心給村民提供了社交娛樂、展示自我的公共平臺;村廣播臺里,駐村工作隊員把政策措施編成了快板,循環播放,讓政策真正進入百姓腦里、心里。中所村還啟動鄉村志編纂工作,記錄村里老人的口述歷史,為中所村留下永久的記憶。
來中所村之前,黃瑩買了好幾本描述中國農村社會的書,做了不少功課。到了中所村,黃瑩理論聯系實際,對書的理解豐滿了。回顧兩年多來的駐村時光,黃瑩說,自己既幸運又幸福,“農村問題不止是農村的問題,而是折射了許多社會問題。在中所村,我的收獲比付出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