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0日,國際頂級風濕病學期刊《Arthritis & Rheumatology》全文在線發表了由北京中醫藥大學劉存志教授團隊牽頭完成的《針刺治療膝骨關節炎的隨機對照試驗》。該試驗由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河北中醫學院附屬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等9家醫院共同完成。研究表明與假針刺相比,針刺治療可以顯著減輕膝骨關節炎患者關節疼痛,改善膝關節功能。
膝骨關節炎(KOA)是老年人慢性疼痛和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患病率高,隨著壽命的延長和肥胖的流行,這種情況進一步惡化,給醫療保健系統造成嚴重的社會經濟負擔。本研究基于多年臨床經驗強調針刺手法以深刺、透刺為主,選穴以膝關節局部腧穴為主,尤為重視阿是穴的應用;同時根據病變累及的經脈將膝骨關節炎分為足陽明經證、足太陽經證、足少陽經證和足三陰經證,采用循經配穴的方法,形成個體化針灸治療方案。研究共納入480例膝骨關節炎者,隨機分為電針組、手針組和假針組,共治療8周、3次/周、留針30min/次。針刺操作均由獲得中醫執業醫師資格證并具有5年以上臨床工作經驗的針灸師操作。9家參與本試驗的醫院共有23名針灸師進行針刺操作。
研究表明,經過8周的治療,電針組的有效應答率為60.3%,手針組為58.6%,假針組為47.3%。電針組的療效顯著優于假針組,且其療效可維持到第26周;手針治療與假針刺的療效差異尚不顯著,在隨訪階段由于假針療效迅速下降,手針顯示出明顯的治療效果。因此,在臨床實踐中可推薦采用電針療法治療膝骨關節炎。本研究為針刺治療膝骨關節炎的有效性提供了科學依據,對優化慢性疼痛管理的針灸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有助于針灸在更多的國家和地區進行推廣使用。

針刺治療方案示意圖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骨和關節研究所所長David Hunter教授對本項臨床研究進行了詳細剖析,肯定了針刺治療膝骨關節炎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經濟性,同時也指出在針灸研究領域中,針灸“劑量”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如針刺頻次、穴位數量、針刺深度等因素均可能會影響到針刺療效。本團隊前期探討了不同頻次針刺治療膝骨關節炎的療效,研究結果顯示,與每周1次的針刺治療相比,每周3次的治療能夠更快地改善膝骨關節炎患者關節疼痛和活動受限,這一結果為針灸的量效理論提供了循證醫學證據。該文章于2020年5月29日發表在國際疼痛研究協會官方雜志《Pain》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