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確定的法律概念。為了解決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過反復研究和科學論證,提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以及相應的保護措施,得到了世界大多數國家的積極響應。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指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是維護我國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 [2006]18號國務院文件公布了518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傳統醫藥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具有特色的重要部分。中國傳統醫藥不僅得到了中華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尊重、熱愛并延續, 而且已傳播到世界許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服務于全人類生命健康的寶貴資源。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關心和領導下,傳統醫藥在中國一直得到很快發展。特別是步入新世紀以來,中醫藥事業發展速度更加迅速。中醫藥所具有的獨特優勢,已越來越得到世界的公認,中醫藥治療SARS和AIDS所顯示出的潛力為世人矚目,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機構都對中醫藥的發展表示關注和支持。事實上,中醫藥這個偉大寶庫里的許多內容,已成為現代科學發展創新的源泉,其現實價值日益凸現。 將中國傳統醫藥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一種文明對話的精神,有利于推進對中國傳統醫藥的尊重和保護。中國傳統醫藥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過程也是一個傳播和發展的過程。通過“申報”,可以讓民眾充分認識中國傳統醫藥的價值,并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傳播并提高對中國傳統醫藥的認識。體現以保護促發展,通過繼承求創新的理念和思路。中醫藥首先是作為醫學而存在,要治病救人,就要與時俱進,不斷發展提高。對中醫藥予以合理適當的保護,將為中醫藥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通過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可以盡快將中醫藥納入法制保護的軌道,推動中醫藥保護與管理的制度建設。 作為申遺工作的第一步,我國傳統醫藥申報“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2006年國務院國發[2006]18號國務院文件批準了文化部申報的518項名錄,傳統醫藥9項,其中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申報了中醫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中醫診法、中藥炮制技術、中醫傳統制劑方法、針灸、正骨療法、同仁堂中醫藥文化7項,基本上涵蓋了中醫理論和實踐知識,尤其是創新性地提出并成功申報了“中醫對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項目,囊括了中醫的基本理論,充分顯示了我國政府對于中醫藥的保護意識。同時通過申報工作,提高了傳統醫藥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和認識,在國際國內產生了較大的反響,廣泛引起各級行政部門、學術界、媒體和海外的廣泛關注。 目前,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和國內第二批名錄的申報工作正在積極進行,我局將進一步開展對中國傳統醫藥文化遺產的普查工作,制定保護規劃,明確保護范圍,提出保護措施。并積極做好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準備。 保護和傳承中醫藥,不僅是弘揚民族文化、服務人類生命健康的需求,而且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需求;同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需求。讓我們團結起來,為中醫藥的傳承和發展攜手共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申遺”委員會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