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中醫院作為支援醫院做經驗交流
2010年,在浙黔兩省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下,兩省衛計委、中管局牽線搭橋,我院與貴州省遵義縣中醫院(現遵義市播州區中醫院)簽訂幫扶協議,開啟幫扶之路。
從第一輪(2010-2013)“打基礎,上等級”,到第二輪(2013-2016)“抓重點,出特色”,再到第三輪(2017-2022)“強品質,聯未來”,播州區中醫院經過浙江省中醫院九年的指導幫扶,成績顯著。
幫扶期間,該院床位由150張增至700張,年門急診人次增長233%;出院人數增長600%;手術臺次增長900%。
該院醫療服務能力快速提高同時不斷提升醫療質量和現代醫院管理能力,并且在專科建設,人才培養,疾病診斷治療和康復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發展。
一、傳承中醫特色,發揮中醫優勢
2010年-2018年期間,我院選送27種中藥院內制劑給對方使用。對方單位中藥飲片收入占醫藥收入的比例從16.72%增至35%,占藥品收入比例由24.47%增至29.35%。非藥物中醫治療人次由0.78萬人次/年增至2.05萬人次/年。
乳腺科將自研的溫通法治療急性乳腺炎技術和一系列協定方傾囊相授,目前當地醫生開展乳腺門診量月均400人次,中醫藥參與率70%以上,已形成區域乳腺病中醫診療優勢。
重癥醫學科將中醫理論及方法應用到危重癥患者胃腸功能障礙(痞滿)、重癥肺炎(喘證)、膿毒性休克(厥脫)領域。同時進行名中醫查房全程直播4次:由國家級名中醫徐志瑛教授對ICU患者進行中醫查房并辨證施治,將臨床經驗分享至對方醫院。
建立心內科中醫優勢病種診療規范,在冠心病、高血壓、心律失常等常見疾病方面提供中西醫結合優勢診療方案。
建立腫瘤科中醫優勢病種診療規范,輸入國家級名中醫郭勇教授的中醫腫瘤四階段理念,即中醫藥在腫瘤的圍手術期、輔助放化療期、隨訪觀察期及晚期姑息治療期4個階段起不同的作用,豐富中醫治療腫瘤內涵,使臨床治療有的放矢。配合中藥治療,開展了第一例標準腸外營養(三升袋),創建了無癌痛病房。
將我院十大流派之一的葉氏腎病內科的學術思想毫無保留地傳授。
二、 精選幫扶人員,精準下沉幫扶
每年派出兩批專家,進行短期和中期幫扶。已派專家17批近130人次,以教學查房、手術指導、專題講座、疑難危重病例會診、專家坐診為主,遠程會診等為輔的形式開展重點幫扶和精準突破。累計為該院開展培訓120場,計3000多人次。
三、無償接收進修,共結浙黔情誼
無償接受該院74名醫療骨干進修,涵蓋臨床、醫技、護理和職能科室等多個專業和部門。
多數進修人員回院后都成了業務骨干,開展新技術、新項目9項,“施之于魚,更授之以漁”,為受援醫院留了一支帶不走的隊伍。
四、填補學科空白,幫扶薄弱學科
針對骨傷科、乳腺科、檢驗科、影像科等薄弱學科開展重點幫扶。建立了中醫康復、重癥醫學、糖尿病等學科,填補了該院的空白學科。
五、創立云端會診,實現資源共享
指導建設云會診平臺,開通會診綠色通道,實現浙黔資源共享。目前2套遠程會診系統完成會診40余次。同時“納里醫生”手機轉診平臺也在運作中,進一步緩解當地看病難、看病貴。
六、抓住搬遷機遇,促進跨越發展
2015年5月,該院整體搬遷,我院醫療副院長前往對新院區的建筑規劃、學科建設、人力資源儲備、流程改造、醫療質量提升、醫療安全保障、整體環境布局等方面提出全方位的指導意見。搬遷后,我院連續派出放射科專家指導,整體影像設備工作量從日均70例增長至逾300例。
七、助力內涵提升,爭取再上等級
該院原是二乙醫院,我院院長帶隊,專門指導等級醫院評審準備工作。2012年10月,該院成為我省首批對口幫扶通過國家中管局二甲評審單位。
2016年6月,醫院更名為播州區中醫院,整體搬遷,并在接下來的5年中向三乙中醫院邁進,針對該院發展需求,我院將幫扶納入重要工作,在專家選派、學科對接上給予針對性的支持。
浙江省中醫院將不忘初心,積極探索多樣化的幫扶形式,強化中醫特色優勢、加強人工智能、互聯網+醫療等互聯與物聯方面的探索與幫扶,醫聯未來,共筑健康之路,再結杏林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