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中醫藥報3版 作者:易凌煒
健康扶貧工作事關貧困人口健康福祉,發揮中醫藥在推進健康扶貧工作中的作用,必須將“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方針貫徹始終,強化貧困人口“治未病”理念、完善中醫醫保和救助政策、提升中醫藥健康服務水平,促進中藥材產業發展,讓更多的貧困人口享受到“便捷、有效、實惠、低廉”的中醫藥服務。
強化貧困人口“治未病”理念
推進健康扶貧首先要解決“未病先防”的問題,這就要求在推進健康扶貧工作必須充分發揮中醫藥“治未病”方面的主導作用,要將健康扶貧融入健康細胞示范創建,開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鎮、健康單位、健康社區、健康家庭等系列健康創建活動。要將健康扶貧融入社會健康教育大講堂,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設立健康養生大講堂,從健康養生的角度全面剖析“中醫治未病”新理念,悉心講解中醫藥對常見病、多發病的養生預防知識,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中醫藥健康養生知識宣傳、健康生活方式指導等服務,在參與中接受中醫藥防病、康復新知識,在參與中筑牢“治未病”新理念。
完善中醫醫保和救助政策
推進健康扶貧的關鍵是要解決“看得起病”的問題,而中醫藥最有效的是對重大疾病治療具有較好的協同性。這就要求完善中醫醫保和救助政策,讓更多的中醫藥適宜技術參與各類重大疾病的治療、康復全過程。要創新中醫藥補償與新農合籌資同步增長機制,將提供中醫藥服務納入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的必備條件。要創新中醫藥診療價格與公立醫院醫療價格同步調整機制,對中醫藥技術和服務價值進行科學評估和量化,實現中醫診療、康復等醫療服務價格同步調整,最大限度減少貧困群眾負擔。要創新中醫藥價格形成機制,適當提高中醫服務尤其是非藥物治療等項目價格,將符合規定的中醫診療項目、中成藥和醫療機構中藥制劑納入醫保支付范圍。
著力提升中醫藥健康服務水平
健康扶貧的根本是要解決“看得好病”的問題,這就要求重視基層中醫藥人才培養,提升中醫藥服務水平,讓廣大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簡、便、驗、廉”的中醫藥服務。一要實施中醫藥健康服務人才培訓戰略,采取政府資助、個人自愿、定向選擇的模式,在高等醫科院校和省級中醫院建設中醫藥人才培訓基地,每年有計劃地為各地培訓中醫藥人員。二要建立引導人才流向基層的傾斜政策,推進縣域內衛生人才縣管鄉用、鄉管村用;每年選拔一批鄉鎮衛生院優秀骨干醫師進行重點培養;采取以獎代補形式,每年扶持一批鄉鎮衛生院特色科室建設。三要加強基層中醫藥人才引進和培養,鼓勵醫務人員參加中醫技術骨干培訓班、中醫在職學歷教育、師承教育等形式,培養骨干力量,不斷提高中醫藥人員學歷層次和綜合素質,為中醫藥推進健康扶貧提供人才基礎。四要創新中醫藥服務方式,將中醫藥服務融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融入公共衛生服務體系、融入健康養老服務。組建“中醫天使健康服務團隊”定時定點深入幫扶村衛生室坐診,為轄區內居民提供熱敏灸知識講座、指導居民使用熱敏灸、發放熱敏灸宣傳折頁、培育熱敏灸志愿服務隊、入戶了解居民中醫藥使用的知曉情況、免費提供身體健康檢查等活動。五要加快中醫醫院醫聯體(醫共體)建設,完善分級診療制度,讓貧困家庭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二級以上醫院專家中醫藥診療服務。
著力促進中藥材產業發展
健康扶貧的目的是解決“防止返貧”的問題,而產業扶貧是解決貧困人口生存和發展、鞏固扶貧成果的根本手段,是貧困地區持續的根基,是貧困精準脫貧的依托,也是拔掉“窮根”,實現穩定脫貧的必由之路。這就要求用發展的思維,促進中藥材產業發展,帶動農村貧困家庭真脫貧、不返貧。
首先要出臺扶持政策。明確支持中藥材種植基地建設財政補助政策,對集中連片100畝以上的規模種植的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一年生中藥材、多年生中藥材補助資金,按比例聯動安排財政補助資金給予補助。鼓勵龍頭骨干企業采取并購、控股、注資等方式實行資產重組和戰略整合,發展一批具有競爭力的中醫藥企業。鼓勵有一定生產能力的企業,依托其企業優勢資源,從事林下經濟的發展,發展一批以中藥材種植為特色的林下經濟產品。
其次要明確發展規劃。根據家庭發展環境適宜性、家庭發展資源環境承載力與家庭發展水平,統籌考慮現有促進中藥材產業發展潛力,勾勒出促進中藥材產業發展趨勢,確定中藥材產業發展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相適宜的各項指標,制定扶持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鼓勵中藥產生企業參與因地制宜地選擇“企業+基地+農戶”“合作社+農戶”等中醫藥產業發展模式,大力發展道地藥材種植,推動中藥材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的新途徑和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的增長點。
再次要培育發展創新。充分發揮電商平臺的優勢,鼓勵中藥新產品入駐電商平臺進行網上批發銷售,面向全國市場推廣中藥產品。積極扶持醫藥產業基地建設,推動產業公共平臺建設,依托醫藥產業基地及公共平臺招引有生產批文的藥品進入基地生產,帶動制藥產業發展。大力加快醫藥產業園建設,發展中藥及植物藥、醫療器械等領域,形成一批強勢企業和優勢產品。鼓勵和支持企業與林科院、中醫藥大學等高等科研院所進行戰略合作,圍繞中藥材標準種植、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培養、中醫藥基地技術攻關等方面開展產學研全方位戰略融合。支持生產企業、醫療機構開展協同創新,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和人才,傳承發展中藥炮制技術,加速中藥生產工藝、流程的標準化、現代化,創新發展中藥新型飲片。
最后要發展健康旅游。按照《關于促進健康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支持中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建立融中醫醫療保健、中醫康復、中醫養生、中醫照護等一體的綜合性養老服務中心。鼓勵社會資本建立以中醫藥健康養生為主的護理院、療養院,支持設立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機構。大力發展中醫藥健康旅游,開發中醫藥觀光、文化體驗、特色醫療、養生體驗、療養康復、美容保健等中醫藥健康養生旅游產品,打造集“醫、康、養、研、孵化”于一體的醫療產業生態集群,帶動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易凌煒 江西省新余市衛生健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