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化茶產業解決貧困戶就業問題。

高明鄉驛頭鋪村扶貧車間。

東坪鎮衛生院為貧困戶上門體檢。

農民在家門口搟茶。彭國興 攝

安化庫區的扶貧公路。周徳淑 攝

第四屆湖南·安化黑茶文化節開幕式現場。(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安化縣委宣傳部提供)
徹底摘掉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過上小康生活,是國家級貧困縣安化多年來的奮斗目標,也是大山深處108萬安化人民世世代代的夢想。
安化縣有建檔立卡貧困村130個,貧困戶39968戶150088人,2014年到2018年脫貧36764戶140940人,未脫貧3204戶9148人,貧困發生率1.01%。
新一屆縣委、縣政府把脫貧攻堅作為中心任務,全縣上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為指南,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全局,把脫貧攻堅與穩增長、打基礎、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有機結合,助推縣域實現跨越趕超發展。
2016年底,安化縣委、縣政府作出了2018年底全面脫貧摘帽的工作部署,并在縣城東坪城區入口處,豎起了脫貧摘帽倒計時牌,表達了決勝脫貧攻堅的強烈決心和信心。
東風吹,戰鼓擂。脫貧攻堅就該這么干!
堅決貫徹“三個精準”
不讓一個貧困戶掉隊
2016年9月8日下午,安化縣新一屆領導班子剛剛產生,立即召開全縣脫貧攻堅工作推進會,明確了縣級領導分工和聯系鄉鎮。2018年,根據新的攻堅形勢,調整縣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由縣委書記、縣長任雙組長,全體縣級領導根據分管工作全部負責指揮某一領域工作,各行業扶貧單位均設立由一把手掛帥的行業扶貧辦,真正做到責任上肩、任務上心。
在精準識別方面,做到了三個堅決。堅決杜絕漏評。2016年,推出識貧“分類統計”辦法,貧困戶按貧困程度分類管理。2017年開展兩個月的識別“回頭看、回頭改”,搞好貧困數據比對、校準工作。2018年6月,所有結對幫扶干部進村入戶“全覆蓋”排查,組織對房屋破舊和臥病在床的非貧困戶進行摸排,并建立佐證臺賬,分類處置。堅決杜絕錯退。嚴格把握脫貧退出工作流程,對往年脫貧工作開展“回頭看”,按照《脫貧退出驗收方案》,對驗收復核程序進行再梳理確認,逐一核實“三簽字”制度執行情況,嚴禁假脫貧、被脫貧、假簽字等現象。堅決杜絕優親厚友。2018年7-8月,所有162名縣級領導和縣直單位、鄉鎮黨政負責人和1.9萬名公職人員逐一核查本人及配偶直系親屬是否存在違規評為貧困戶和低保戶的情況,糾正問題70起。
在精準幫扶上,堅持精準投入,以更集中的整合資金保障脫貧。2014年以來,投入14.5億元到貧困村,投入16.67億元到非貧困村,大力加強路、水、電、通訊建設,人居環境不斷改善,群眾幸福指數節節攀升。交通建設:全縣共建設村組公路3776公里,實現415個村5517組道路達標,全縣行政村通暢率100%,行政村通客班車率100%。水利建設:興建集中式供水工程409處,解決農村居民自來水人口37.37萬人,農村人口飲水安全率100%、農村自來水普及率75%。電力建設:新建改造10千伏線路695.03公里,新增改造臺區1178個,新建改造低壓線路1963.9公里。通信建設:新建基站1777個,行政村寬帶建設端口達33.65萬多個,實現含貧困村在內的391個行政村4G、光網“雙全覆蓋”目標。村級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打造了集村務服務、政務服務和社會服務于一體的服務平臺427個,對全縣341個行政村衛生室進行改擴建或整體搬遷。
精準發力實現精準脫貧,大大提升了群眾的滿意度。政策宣傳、群眾知曉到位做法是堅持月走訪、四必訪;成果展示到位做法是每個村制作5塊以上成果展示專板,每個鄉鎮挖掘10例以上先進典型,錄制播出一系列宣傳片;信訪處置到位做法是堅持縣級領導輪流坐班接訪,將縣級領導、行業部門負責人電話公布到村到戶,熱情接待,耐心宣講,及時交辦回訪。信訪30件以內的由鄉鎮黨委書記包案負責調度處置,30件以上的依次交由其他副職負責。實行信訪周會商,完善“五個一”(一個信訪對象,一名縣級領導,一個專門班子,一套解決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機制;問題整改到位做法是對各級反饋的問題,逐項逐類分析原因,研究提出整改措施。分別明確各級整改責任,完善問題整改交辦、會商、銷號、報告機制。
萬名扶貧干部身沉一線,不留一個盲點
2018年9月6日,安化縣供銷合作聯社政工股長、駐馬路鎮六步溪村扶貧隊長、黨支部第一書記周抗生同志在駐村扶貧工作時突發心肌梗塞,不幸因公殉職,年僅52歲。在駐村扶貧工作中,他以村委會為家,把群眾當家人,把自己當成普通村民,把貧困群眾的脫貧致富作為首要任務。他經常深入貧困戶家中,了解情況,宣講扶貧政策,和村民一起探討脫貧致富的辦法。在龍塘鄉陶金村建起了100多畝紅心獼猴桃基地,在古樓鄉雙江村發展金秋梨種植,在馬路鎮六步溪村想把竹節人參的種植發展起來,助力貧困戶脫貧致富。周抗生致力基層扶貧工作7年多,從未懈怠,直到獻出自己的生命。
這是安化縣扶貧干部的真實寫照。
堅持錘煉隊伍,不斷改進一線攻堅干部作風,是安化縣扶貧攻堅工作中的又一亮點。為了保證集中精力抓扶貧,保證扶貧隊伍穩定,安化縣明確“三個不能動”原則。強化脫貧攻堅一線選人用人導向,突出對扶貧一線干部工作業績和作風的考核,嚴格將精準扶貧實績作為考核選拔的重要指標,對在精準扶貧工作中成績突出、善做群眾工作、勇于攻堅克難的干部,加大提拔使用力度。2017年至今共提拔任用14名扶貧干部。同時,出臺激勵政策,鼓勵有專長、有經驗的公職人員領辦、創辦以扶貧為目標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出臺《縣派駐村幫扶工作隊及結對幫扶責任人管理辦法》,實現駐村幫扶和結對幫扶全覆蓋,市縣領導聯系指導今年65個擬退出貧困村;由省、市、縣單位駐村幫扶130個貧困村;縣直部門單位組成230個工作隊幫扶100名以上貧困人口的非貧困村;10508名干部結對幫扶全部39968戶貧困戶,做到了“盡銳出戰”。2018年,集中舉辦12期培訓班,對所有駐村幫扶和結對幫扶責任人進行了業務知識輪訓。
正是一系列制度的保障,萬名身沉一線的扶貧干部“耐得煩,霸得蠻”,帶領貧困群眾在小康路上一步一個腳印。
田莊鄉香巖村黨總支部書記蔣建飛是一個年過55歲的老黨員,自2011年起,他被群眾選為村支部書記,從此蔣建飛舍小家為大家,為香巖村脫貧致富兢兢業業服務了8年。香巖村有75戶,262名貧困戶。蔣建飛通過積極與鄉扶貧站對接,爭取政策支持,分別在梓楠灣、水竹園兩個點解決貧困戶危房改造13戶42人,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33戶134人,解決了貧困戶的住房問題。他還利用村上優勢資源,帶領群眾大力發展茶園、藥園,讓貧困戶在家就能增收。目前,全村共有茶園面積300畝,厚樸1.5萬余畝。實現村上所有貧困戶參加了產業幫扶,人均增收達到3500元以上。
還有因加班處理精準扶貧易地搬遷工作的返回途中由于極度疲勞,不幸跌落高坎犧牲的南金鄉黨委副書記、鄉長劉金山;身患糖尿病,55歲仍擔任駐長趙村幫扶工作隊隊長、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日日夜夜在村上奮斗的袁新球;在外經商多年,放棄豐厚收入毅然回鄉擔任村支書,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龍塘鄉陶賀沖村好支書黃龍盛……這些忙碌在扶貧一線的美麗身影,時刻感動著大山深處的貧困群眾。
貧困群眾自力更生
打響扶貧攻堅人民戰爭
仙溪鎮山漳村年近半百的貧困戶周加升,1996年因事故失去了一只手一條腿,多年來靠親友資助和借貸度日,一度對生活失去信心。2014年,黨的扶貧政策如春風般拂來,經村支兩委、駐聯村干部和幫扶責任人輪番上門勸說。向其宣傳扶貧政策,周加升幡然醒悟,他決定不向悲慘的命運低頭。慢慢地,他依靠著自己僅有的一只手,一條腿,克服各種困難去學習制作豆腐,在村上做起了豆腐生意,生活有了起色。2015年,按照黨的扶貧政策,周加升向安化縣農商銀行申請借了5萬元小額貼息貸款,加上全家人的大力支持,他在本村租了一個小小的場地開始養豬,從剛開始的幾頭慢慢發展到現在的一百多頭。同時他還承包了4畝稻田,3畝土地進行種植。如今,周加升搬進了新居,大兒子順利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小兒子就讀小學成績優異,一家生活其樂融融。“我就是黨和政府的脫貧致富政策在農村結下的果實,人只要愿意奮斗就肯定有希望。”周加升如是說。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扶貧攻堅的最終目的,是要讓身處貧困的安化人民,通過各種謀生方式,長期獲得穩定的收入,徹底擺脫貧困。如何調動貧困群眾的內在積極性,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安化縣委、縣政府下足了功夫。
一是激發資源,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安化縣堅持走綠色崛起道路,大力發展縣域優勢產業黑茶產業、中藥材產業、小水果產業等,通過這些優勢農產業的大力發展,引導貧困群眾投資開發茶葉基地、種植中藥材、栽種小水果等,在家門口賺錢。目前,安化縣從事黑茶及相關產業的人數達到35萬人以上,占全縣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許多群眾不僅通過種植茶葉、開設毛茶加工廠等徹底擺脫了貧困,還過上了富裕的生活。二是“無中生有”,積極培育特色產業。一大批特色種植養殖業在安化煥發勃勃生機,其中許多都是貧困群眾主導,直接帶動脫貧致富。冷市鎮董家村的藏香豬養殖遠近聞名,農戶年收入近3萬元;奎溪鎮奎溪坪村無公害水稻種植面積超過1000畝,當地農民還成立了合作社,入社會員大部分是村上貧困戶,每畝收入5000元以上。三是通過技能培訓,讓貧困群眾掌握一技之長,在外務工或在本地企業上班,拓展就業途徑。安化縣通過“5133”人才工程引進安化黑茶保健機理研究領軍型人才。舉辦各類茶藝師、評茶師、制茶工培訓班,投資9億元的安化黑茶學校下半年建成招生,每年可培訓專業技術人才2000名。
在各種扶持政策的鼓勵下,安化縣貧困戶的創業干事熱情高漲。涌現出了一批批通過各種途徑脫貧致富的典型人物,在這些典型的帶動下,又進一步激發了其他貧困群眾的創業熱潮。以前,部分貧困戶“等靠要”的思想迅速轉變。
平口鎮上升村45歲的劉登偉一直是當地有名的貧苦戶,在幫扶干部的幫助下,自力更生發展養殖業。他根據自家周邊環境的有利條件,現在野外養牛16頭,估計年底可收益3萬余元。劉登偉為了讓家人更好生活在浙江工地上打零工,老婆陳桂花在家養牛帶小孩,年收入達6萬元以上,一家5口如今吃穿不愁。(龔偉 陳尚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