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家百年老店,招商局集團延續百年公益傳統及一脈相承的創新基因,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除參與定點幫扶工作外,借助招商局慈善基金會公益平臺,積極開展扶貧脫貧工作,已累計捐贈幫扶資金6億余元,開展基礎設施建設、醫療、教育、產業、消費等100余項扶貧項目,派出扶貧干部30多名,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


深圳新聞網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王志明)作為一家百年老店,招商局集團延續百年公益傳統及一脈相承的創新基因,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除參與定點幫扶工作外,借助招商局慈善基金會公益平臺,積極開展扶貧脫貧工作,已累計捐贈幫扶資金6億余元,開展基礎設施建設、醫療、教育、產業、消費等100余項扶貧項目,派出扶貧干部30多名,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


咸寧縣天龍小學書法興趣班的孩子
招商局注重扶貧工作的專業化和項目化運作,發起成立招商局慈善基金會,并將其作為統一的扶貧與公益平臺。在幫扶過程中,基金會主動成為聯系企業、個人、社會組織等幫扶資源與貧困地區人口的重要紐帶,為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持續添磚加瓦。

開展鄉村兒童教育全面發展項目,讓孩子們用上了干凈衛生的廁所和自來水。

在第六屆慈展會上,招商局慈善基金資助的貴州威寧幸福鄉村衛生室、威寧深度貧困鄉鎮精準扶貧、招商局幸福小學、新疆葉城青少年反恐教育培訓中心、湖北蘄春縣革命老區貧困村幫扶、湖北蘄春白內障復明工程等諸多項目參展,累計幫扶近一萬名青少年、3000名白內障患者、近萬戶貧困戶,受到各界好評。
招商局的幫扶工作,始終聚焦于人,從解決貧困群眾最緊迫的困難入手,堅持以人的改變為核心,以社區發展為載體,以扶貧主體多元化為抓手。
通過充分調動貧困地區干部群眾積極性和創造性,聚力貧困群眾的發展問題,推動社區治理優化,切實提升貧困人口的獲得感和參與感,激發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取得了良好脫貧效果。


招商局在石馬村援建的自來水廠為該村學校600多名學生提供了干凈的飲用水。
家門口的衛生室
貴州省威寧縣屬于烏蒙山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是少數民族聚居地。由于地處高寒山區,地廣人多,醫療公共服務資源覆蓋嚴重不足、服務落后,偏遠農村村民疾病得不到及時治療,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情況嚴重。
為了讓大山里的貧困人口早日實現“強身子”愿望,招商局積極促成遠程醫療診治和保健咨詢服務向貧困地區延伸,從2016年開始援助建設“招商局·幸福鄉村衛生室”,助力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標準化建設,提升貧困群體的身體素質。
每間村衛生室面積153.5平方米,具備治療、預防、宣教等功能科室,配套完善。已建成標準化衛生室85間,在建168間,完成選址270間,到2020年計劃建成523間,幫助威寧實現標準化衛生室全覆蓋,惠及全縣百萬人口。
家住黑土河鎮坪山村的文榮品,患慢性支氣管炎近20年,氣候一轉涼必須輸液,以前到鎮衛生院或者鄰村衛生室看病,要走一個多小時的路。自從新的衛生室建成投入使用,他走路只需十幾分鐘,輸液后輕輕松松回家。
文榮品說:“招商局幫我們建了條件這么好的衛生室,不但我便利了,整個村的人還有周圍村的老年人都來這里看病。”
小小村衛生室幫貧困群眾實現“小病不走遠”“慢病有人管”“優生有保證”,降低了因病致貧、返貧發生率,被評為威寧縣2017年十件民生實事之一及迎接黨的十九大專項成果之一。
圓千年古城現代航運夢
蘄春縣地處大別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中的革命老區縣,經濟實力弱,基礎設施缺乏,雖然擁有中藥材種植等資源優勢,但產業開發不足。
招商局在幫扶過程中,瞄準蘄春地處長江經濟帶和擁有中藥材產業資源的優勢,將當年建設深圳蛇口“前港—中區—后城”的成功模式推廣到蘄春,以“港口先行、產業園區跟進、配套城市新區開發”為區域經濟勃興路徑,實現港、產、城聯動,為蘄春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招商局捐贈建設資金5000余萬元,援建擁有兩個5000噸級泊位的件雜貨現代化長江碼頭,同時整合招商局在港口、航運等方面的專業資源。
一方面,提供碼頭建設的專業人才和技術支持;另一方面,引進專業運營團隊,為蘄春培育一個成熟的碼頭和一支專業化經營隊伍。
蘄春港長江碼頭項目創造了“一年完成前期工作,一年完成主體建設,當年基本投入運營”的超常速度,獲得湖北省交通運輸廳品質工程和平安工程稱號。
蘄春港長江碼頭的投用,圓了蘄春人民“建設大碼頭,融入大武漢,將大別山區的豐富物產通江達海”的夢想。碼頭對構建現代化水陸聯運體系,提升航運、物流、倉儲水平并帶動其他相關產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而且,對于推動蘄春縣域經濟由“蘄河時代”向“長江時代”轉型,更好地融入長江經濟帶,加快脫貧步伐,產生了巨大的后續帶動作用。

招商局投入1500余萬元,支持蘄春縣建成5個幸福新村。圖為蘄春大屋村幸福新村。
踐行“健康中國”戰略
在蘄春港長江碼頭的基礎上,招商局圍繞“健康中國”戰略,通過“打造一個園區,發展一個市場,培育一個產業”,帶動貧困人口在中藥材產業、特色種植業及小型扶貧產業等方面形成產業精準扶貧格局,惠及更多貧困人口。
立足蘄春中醫藥產業資源,招商局與蘄春縣委、縣政府共建蘄春大健康產業園區,通力打造一個宜居、宜業的招商局蘄春健康產業新城,全面助力蘄春健康產業走向興盛。
一方面,結合中區、后城的規劃,招商局與省市縣各級政府合作,以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標準,共同開發占地35.8平方公里的蘄春李時珍工業園區河西新區。
有40余年園區開發經驗的招商蛇口利用成熟的產業育成經驗,設立招商局(蘄春)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發揮自貿區、央企雙創示范基地等的輻射效應,打造一個立足當地中醫藥行業,集聚以醫療行業為核心的綜合形態、產業與居住、商業及配套等相融合的招商局蘄春健康產業新城。
另一方面,設立招商局健康產業(蘄春)有限公司,以發展一個中藥材貿易市場為目標,通過招商海通的商業貿易優勢,依托當地優質的中藥材資源與李時珍故里的影響力,以蘄艾的全產業鏈發展為基礎,向大別山區其他道地藥材產業延伸,為產業扶貧聚焦新的動能。
“山貨出山”助消費扶貧
為打破偏遠貧困地區“增產不增收,農民難脫貧”的困境,圍繞消費扶貧,招商局結合自身綜合業務優勢,調動旗下企業和員工資源,積極參與貧困地區消費扶貧,打造公益助農品牌—“27°農”,提出“用心陪伴、自然生長”的口號。
27°,不僅暗喻扶貧是溫暖人心的工作,也代表招商定點扶貧的起點—位于北緯27°的威寧縣。該品牌由招商局統一公益平臺—招商局慈善基金會負責建設,全程產品品控及銷售由招商局食品(深圳)有限公司負責實施,持續挖掘推廣貧困縣的優質農產品,幫助貧困戶脫貧。產業鏈扶貧模式2018年已實現購買和銷售貧困縣農產品1325萬元。
在產業鏈的上游,以組織化為抓手,引入國內優秀社會組織,從技術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市場營銷能力等方面著力培養貧困村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貧困村內部的互信與凝聚力。
在產業鏈中游,依托招商專業物流能力,在開展農產品全產業鏈流通服務,為產業扶貧和產業結構調整探索更多的新路子。
在產業鏈下游,整合招商局內部貿易板塊資源及銷售渠道,對接本來生活、京東、順豐等電商平臺,廣泛調動員工參與積極性,持續拓寬市場,增加銷量,切實幫助農戶增收。

招商局援助建設的幸福鄉村衛生室,幫助威寧縣提前實現鄉村衛生室全覆蓋目標。
貧困戶做股東
2013年,招商局在蘄春啟動大別山區易地搬遷幸福新村項目,先后建成5個幸福新村,安置貧困戶552戶。
其中,青石鎮大屋幸福新村作為項目試點,成為湖北省農村新型社區示范點和生態扶貧搬遷的樣板工程,無疑是點綴在大別山紅色旅游公路間的一顆明珠。
為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招商局在大屋幸福新村的基礎上,開拓幫扶思路,進一步創新扶貧模式。
2016年,招商局追加投入扶貧資金462萬元,結合大屋幸福新村周邊日趨完善的旅游資源,打造集特色農產品銷售、農技培訓和社區公共空間等功能于一身的農副產品交易市場,作為全鎮43個行政村自產特色農副產品的集中銷售平臺。
項目資金按比例折算為貧困戶手上的股份,做到共建共管。在盈利分配方面,制定公開公平的分配標準,按照村集體占40%,大屋村貧困戶占60%的比例進行分配。
大屋村百余戶貧困戶以股東的身份直接獲得市場的利潤分紅收益,周邊12個行政村近萬名村民也可間接受益。
73歲的吳濟如是大屋幸福新村的第一批住戶,他說:“我一輩子沒為黨和國家做過貢獻,現在還能住這么好的房子,廁所都比之前的房子好,有機會一定要回報社會。”
招商局在大屋幸福新村的幫扶,成功實現了“挪窮窩”與“換窮業”并舉,安居與樂業并重,搬遷與脫貧齊步走。
發展庭院經濟
“家家都有安居房,門前有果樹,院里有菜園,房后是棚圈,養雞養鴨又養羊”,這是新疆喀什地區葉城、莎車兩縣村民的心愿。自從實施安居富民工程改造,村民們住上了環境優美的新房,但因為貧困程度深,村民難以籌措資金發展種養殖產業。
2017年,招商局結合當地村民這一實際需求,投入2500萬元,按照精準脫貧“十個一”目標規劃實施庭院經濟發展項目,覆蓋葉城縣鐵提鄉等4個鄉16個貧困村和莎車縣伊什庫力鄉7個鄉18個貧困村,共計2400戶貧困戶。
引導和鼓勵發展庭院經濟,一座牲畜棚圈第一年養殖5只羊,可增收2000元,一片菜園可增收300元,一架葡萄增收500元,一群家禽增收200元以上。總體上,可幫助每戶貧困戶年均增收3000元,從而改善生活狀況。
43歲的買買提是葉城縣鐵提鄉一村村民,他說:“我們的駐村工作組來了變化很大,幫我們修了水、通了路,還有學校的房子,還幫我們搞起庭院經濟,養羊、養雞、種葡萄、種大蔥,日子好了,我們很感謝他們。”
團結人激發人為了人
招商局相信,只有當地干部的力量凝聚起來了,精神面貌昂揚起來了,才能形成自身的造血能力。
為此,招商局發揮百年文化積淀以及改革開放初期創辦工業園區的經驗和優勢,利用場地、區域開發運營管理及人才培養的資源,開辦幫扶干部培訓班。
截至2018年底,為貧困地區干部開辦培訓班21期,培訓副科級及以上干部820余人,有效幫助扶貧干部開視野、拓思路,提高思想認識,掌握精準脫貧方法,培養起研究攻堅問題、解決攻堅難題的能力。
此外,招商局在與地方政府開展合作的基礎上,引進扶貧領域的專業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參與精準扶貧。
通過從社區公共事務入手,注重社區治理模式優化,提升村民公共參與意識和能力,增強貧困人口的參與感,推動鄉村治理對脫貧攻堅的良性促進作用。
招商局自2013年開始與“互滿愛人與人(中國)”合作,將成熟的鄉村幼兒班項目落地中國貧困鄉村,取得良好成效。
項目發動偏遠山區內的熱心家長自發組成家長委員會,就近培養學前兒童教師,聯合村委會開設幼兒班,為學齡前兒童服務。同時為家長提供培訓,提升家長對兒童教育等社區公共事務的持續關注。
項目從幼兒教育入手解決貧困人口的代際傳遞問題,到挑選、培訓老師為社區埋下公共參與的“種子”,再到組建家長委員會提升參與社區治理的能力,小小的幼兒班,像投入河里的一塊石頭,泛起層層漣漪。
同時,招商局資助“四川海惠助貧服務中心”面對貧困村開展“小母牛”社區生計綜合發展項目。以互助組形式將貧困戶組織起來,兩年后通過事先約定的“禮品傳遞”方式再幫助其他貧困農戶,由受助者變為助人者。
項目為貧困戶提供農業產業發展及農產品市場開發等相關培訓,引導合作社建設、發展集體經濟,提供小組培訓和能力建設等,提升了貧困群眾在社區公共參與中的意識和能力。
為激發農村地區的內生動力,招商局推出公益項目“招商局·幸福家園”鄉村社區支持計劃。每年面向全國農村開放申請,優先貧困地區,從社區治理議題切入關注農村社區建設,以培育社區自組織為抓手,建立可持續的公共服務機制。
團結人,激發人,為了人,招商局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民族工商企業、共和國長子,認識到新時期扶貧工作的特殊意義,發揮專長和優勢,立足貧困社區,以人的發展為核心,不獲全勝,決不收兵,幫助貧困群眾早日過上健康、富足、有尊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