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山一水一分田”一度用來形容貴州破碎的地形。但在烏蒙山腹地的赫章縣雙坪鄉,這樣的描述似乎并不適用。
作為全縣國土面積最大的鄉鎮,雙坪最不缺的就是連片的坪子和壩子。亞熱帶季風性山地氣候帶來了充沛的雨水,發源于岔河村的地下溶洞伏流與發源于犀牛山村的地下溶洞伏流一同流向赫章縣羅州鎮,匯成烏江北源六沖河上游的支流之一。
在河水切割下,雙坪鄉被巧奪天工地分為南、北兩大片區。雙坪鄉黨委、政府因地制宜,在南片區主要發展中藥材種植、在北片區主要發展食用菌產業。以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的方式,動員群眾報團取暖。

雙坪鄉境內的六沖河
“南藥北菇”,助力雙坪落實“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的要求。
云卷云舒,巫開坪子上看“南藥”成片——
8月2日上午9點,團團濃霧籠罩在巫開坪子上,目光所及之處,白茫茫一片。10點30分左右,云開霧散,太陽探出了頭,陽光一瀉千里,藍天白云映襯下的半夏基地郁郁蔥蔥。
2018年11月,貴州九鼎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看中巫開坪子連片的肥沃土地,在安山、高明、營興、雙坪4個村建設2500畝半夏種植基地。根據測算,半夏的投入產出比約為1:4,按每畝投入12000元計算,以每公斤30元的價格保底回收,預計每畝可產生18000元毛收入。公司與營興村、雙坪村、高明村合作社簽訂協議,按照純收益的萬分之三分紅,逐步增加村級集體經濟積累。
為助力脫貧攻堅,半夏基地除積極動員農戶利用土地入股外,還優先雇傭貧困戶到基地務工,拓寬增收渠道。基地涉及的300戶貧困戶,每年每畝可保底分紅500元,脫貧路上再邁一步。

雙坪鄉半夏基地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雙坪鄉的“南藥”產業,并非貴州九鼎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一家獨大,而是培育多家種植主體,按不同的發展模式帶動。
安山村種植大戶李開陽創辦了赫章縣山地高效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打造1000畝半夏種植基地。該基地與村“兩委”合作,按照“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積極踐行“三變”改革,動員村民以土地、農家肥、勞動力入股分紅,帶動全村貧困戶41戶174人。李開陽與村“兩委”約定:項目純收益的0.3%歸村集體經濟合作社。
河水清清,大田壩里聞“北菇”飄香——
在雙坪鄉河泉村和新田村,292個大棚鱗次櫛比排列在山間的大田壩上,夏日驕陽下,塑料薄膜反射出耀眼的白光,斑駁地折射在山坡上,別有一番景致。
資料顯示,河泉村和新田村的食用菌種植項目占地300畝,總投資756萬元,其中包含市級幫扶資金200萬元,縣扶貧辦幫扶資金250萬元,全鄉21個貧困村入股資金210萬元,市級民族宗教發展資金46萬元,村集體發展資金50萬元,是典型的市、縣、鄉、村共謀發展的縮影。

木耳基地菌棒

香菇基地大棚
眼下,香菇正值采摘期。站在貴州菇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新田村的食用菌種植基地里,濃烈的香味陣陣撲鼻。
“今年有100萬新棒,已經上架的有20多萬棒,剩下的要陸續上架,全部上架后預計產值約200萬斤。每天,大棚基地里都有20多人務工,能采菇500多筐。香菇發往全國各地,主要俏銷廣東、四川、廣西等省。”擁有20多年香菇種植經驗的浙江人曹立水說。

工人整理木耳菌棒
在食用菌種植基地72號大棚里,25歲的河泉村村民劉美玲正提著籃子全神貫注地采摘香菇。“因為要照顧小孩,返鄉后,我就在這里干活,每天80元的工資,一個月能掙2000多元,加上老公在浙江務工的收入,一家人的基本生活沒問題。”

香菇基地工人整理菌棒
雙坪鄉政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除了恒大援建184個大棚外,鄉政府還出資建設了108個大棚,以“政府+企業+貧困戶”的模式,輻射帶動貧困戶248戶,每戶貧困戶每年保底分紅1200元。
夏之和弦,為秋之序曲。綠意盎然的半夏和香氣濃郁的食用菌成了農戶增收的有效途徑,共同勾勒出雙坪鄉的產業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