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春梅正在實地指導農民栽種藥材 受訪者供圖
特有范兒
剛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吉林農業大學中藥材學院教授尹春梅,過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勞動節”。
自從去年11月經吉林省委組織部選派,吉林農業大學派出以尹春梅為負責人的三人科技扶貧工作隊進駐靖宇縣龍泉鎮后,這三位科技特派員就頻繁來往于長春和靖宇之間,在大山深處為當地農業發展把脈問診,開展為期三年的科技扶貧。
“老百姓肯干、愿干,只要給他們帶來技術,帶來科技上的及時幫助,我覺得他們早日實現脫貧并不難。”尹春梅說。
地處深山處致富不知路
地處東北長白山區的靖宇縣龍泉鎮富國村,并不像它的名字描述的那樣富裕。這個偏遠的小山村,80%以上的耕地是山地和洼地,氣候又偏寒,同樣的玉米,在這里的產量僅僅是吉林省玉米高產區的三分之一。
尹春梅他們首次在村里進行考察時,村民孫正臣指著山洼洼邊上狹窄的幾片地說:“產量根本上不去,指著種地致富那肯定不行。”
此前,看到鄰近村莊有人通過種植人參等長白山道地中藥材實現致富,村里也有人開始試著種植中藥材,可大都是靠著口口相傳的老經驗和自己琢磨的方法,產量、品質都上不來,銷量、收益也一直不理想。
緊握著尹春梅教授的雙手,龍泉鎮的黨委書記郭杰就說了一句話:“我們得知省里派來科技特派員,真是太高興了。”
把脈大長白開出好藥方
科技扶貧工作隊的三位科技特派員各有所長:尹春梅多年從事中草藥研究,理論、實踐經驗都很豐富,常年跟老百姓在一塊,是名副其實的“群眾身邊的農業專家”;吉林農業大學副研究員劉孝國主要從事網絡營銷研究;孫寶鼎副教授則對鄉村旅游的開發有獨到見解。
來到靖宇縣龍泉鎮掛職副鎮長,眼下尹春梅已經著手為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把脈問診”。“經過實地勘查,當地土壤、氣候條件非常適合中藥材種植,我們將為村民提供種植技術和網絡營銷技術,豐富種植品類,開發鄉村旅游資源。”
這就是尹春梅他們經過深思熟慮后,為富國村開出的一劑脫貧藥方。實際上,這樣的藥方可不是尹春梅他們隨隨便便拿出來的。
此前,走訪了幾個月,科技特派員們始終做著一件事:查看病情,按方去病。
例如,粗放式的種植方式,導致非林地種參生長期漫長,并且收獲前極易患上病害,原因何在?土壤消除不徹底,有病原菌。為此,他們開出藥方:幫助農民購買符合條件的農藥、殺菌藥,指導拔除病苗,開展面向全縣農民的中草藥種植課,提供及時科技咨詢服務。
再如,天麻、龍膽草、蒲公英等中藥材的種植期間,容易患病枯死。為此,必須做好殺菌消毒,同時及時指導農民人工除草,并嚴格禁止隨便使用各種化肥農藥,保證綠色質量。
打開一扇門點亮脫貧燈
查看病情,開方抓藥,尹春梅帶領科技扶貧工作隊沒一天閑著。更重要的是,尹春梅積極與靖宇縣當地中草藥加工企業聯系中草藥收購加工,促成村企合作,打開中草藥銷路。
“聯系了一家藥企的靖宇分公司,雙方談好我們種植,對方加工。今年以蒲公英為主,企業負責就地加工,質優價高,預計今年種植1000畝。”說到這兒,尹春梅格外興奮,她特意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東北的春天來得晚一些,但是播種也就這幾天要開始了,到時候細節挺多,需要特派員們時刻注意把好關。
通過特派員們的宣講與鼓勵,村民種植中草藥的積極性顯著提高,只要特派員們在村里,來他們辦公室咨詢問事兒的絡繹不絕,大家都盼著種植中草藥的技術,能帶來脫貧致富的新生活。
尹春梅也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只是個開始。實地了解的情況,當地群眾致貧的最主要問題還是對新技術的掌握不夠,很多好技術不了解,信息比較閉塞,包括銷售渠道。好多人的行動還停留在早上到靖宇縣城早市上去賣,更多人是在家等著收。尹春梅開始跟大家講前景,做大產業、產品賣到全中國,大家都認為哪能實現?但短短幾個月,電商平臺上的訂單已經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了。尹春梅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指導群眾繼續擴大人參、中草藥的種植面積,加強技術培訓,使勞動力成本降下來。如此一來增收致富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