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百縣百企調研行】
40多年前,到寧夏鹽池縣考察的聯合國專家,面對千溝萬壑、干旱缺水的嚴酷自然環境,給出了令人絕望的評價:“這里不具備人類生存條件。”
不久前,經國家評估考核通過,寧夏正式宣告:鹽池縣以綜合貧困發生率0.66%、群眾認可度97.71%的高標準,退出貧困縣序列。“面對貧困這個全球性難題,中國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時任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自治區副主席馬順清說。
鹽池縣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1986年被列為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貧困發生率一度高達75%以上。40多年后,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專家在這里深入調研后認為:山溝里的金融創新澆開了特色產業之花,成為打開貧困群眾增收致富之門的金鑰匙。
鹽池灘羊,是寧夏著名的五大物產之一。但因長期缺乏金融支撐,難以形成養殖規模,始終處于“提籃小賣”的自然經濟狀態。“灘羊產業是我們農業農村的一號產業、精準脫貧的有力抓手。”鹽池縣委書記滑志敏說,只有從金融層面破解資金瓶頸問題,才能讓養殖上規模,從而撬動產業大發展、快發展。
“過去村民貸款非常難,有段時間還需要公職人員擔保才貸得上。”鹽池縣花馬池鎮惠澤村村支書官玉說,由于少數人不按時還款,金融機構在貸款上非常謹慎。
扶貧先扶志,脫貧先脫舊。金融創新首先要建立鄉村信用生態,改變過去不講信用的陋習。惠安堡鎮狼布掌村黨支部書記楊鋒說:“貧困戶之所以貧困,主要原因是缺乏內生動力。通過結窮親,評選表彰典型戶,百姓觸動很大,過去一些懶漢窮漢都行動起來,開始養灘羊、種黃花、學技術,尋找致富門路。”
鹽池縣改變原有銀行評級授信標準,創新建立建檔立卡貧困戶“631”評級授信系統,即誠信度占60%,家庭收入占30%,基本情況占10%。根據評級結果,發放“金扶卡”,從根本上解決貧困群眾無人擔保、無物抵押的難題。在此基礎上建立鄉、村、組、戶等4級信用評定系統,將全縣所有農戶的信用情況分為4個信用等級。信用等級越高,享受貸款優惠越多。
“60歲以上不能貸款”是金融機構一項剛性政策,但在農村不少60至70歲的老人都是養殖能手,有勞動能力且發展意愿強烈。鹽池縣為此成立工作組,反復與銀行對接協商,在共同摸底調查基礎上,將這部分建檔立卡貧困戶及非惡意“黑名單”貧困戶納入評級授信范圍。目前,鹽池縣共為60歲以上貧困戶貸款6004萬元,釋放“黑名單”貧困戶968戶,放貸金額7373萬元。
在馮記溝鄉馬兒莊村,牛信8年前因給親戚擔保貸款被列入信用“黑名單”,非惡意“黑名單”貧困戶解禁后,牛信這個養牛能手順利貸到5萬元,擴大了養牛規模。
“信用可以當錢使。”這個經驗開始讓村民把信用看成命根子。
青山鄉古峰莊村村民羅剛通過貸款,把灘羊養殖規模從200多只擴大到1200只。在三戶聯保第二輪還貸的最后期限,其中一戶因家庭變故無力償還3萬元貸款,羅剛主動替他還了款。“這樣講誠信的客戶,需要貸多少,我們就貸多少。”鹽池農業銀行有關領導得知后,將羅剛的貸款額度從5萬元提高到30萬元。
解決了貸款難,還面臨貸款貴。2012年4月,村民張國定在農信社貸款8萬元,貸款期限為2年。當年年底,張國定的羊賣了8萬元,但因貸款沒到期,只好先存入銀行,結果活期存款利息只有91元,貸款利息卻高達2263元。對此,鹽池縣創新定制“富農卡”這一信貸產品,用時隨時貸,不用隨時還,使用“富農卡”后,僅一個季度,張國定就節省了2172元。
脫貧靠產業,產業靠金融。在金融活水澆灌下,鹽池縣以灘羊為主導,牧草、小雜糧、黃花、中藥材為支柱,一些小品種為補充的“1+4+X”特色優勢產業格局日漸清晰。
辛苦奔小康,一病全泡湯。為破解返貧難題,鹽池縣將保險功能發揮到極致,創新推行“2+X”菜單式扶貧保模式,“2”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大病醫療補充保險和家庭綜合意外傷害保險,“X”包括特色農業保、羊肉價格保、金融信貸保等系列扶貧保險,從而構建起貧困群眾風險保障體系,將因病、因災、因市場波動而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滑志敏說,我們將繼續保持攻堅態勢,不斷鞏固提升脫貧成果,確保貧困群眾精準穩定可持續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