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葛南山下,葛藟自成陰”,江西省橫峰縣素有“葛之鄉”的美譽。2011年,橫峰縣成立了葛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將葛產業作為縣域經濟主導產業,提出打造“中國葛業之都”的發展目標。農民翻耕土地、購買葛苗,大面積的葛種植在橫峰鋪開,一片欣欣向榮。
然而幾年后,一場意外的金融案件,讓當地葛產業龍頭企業深陷泥潭,橫峰葛產業發展也一度進入低潮。甚至是在以葛命名的葛源村,葛農們也開始犁田改種茶樹、紅薯等作物。
轉機出現在2018年,通過與江西中醫藥大學的產學研合作以及產業扶貧的政策支撐,橫峰縣葛產業發展迎來新的生機,葛農們的腰包再度鼓了起來。
有支撐:老產業搭上產學研號新車
橫峰人挖葛種葛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但如果隨機問一問鄉間葛農,山上挖的野生葛和地里種的粉葛有何不同,他們恐怕也答不上來。
2005版《中國藥典》將葛根和粉葛藥材分別進行收載,各來源于野葛和甘葛藤的根。葛根纖維性強,葛根素含量高,主要用于中成藥生產及臨床需求;粉葛粉性強,葛根素含量低,除用于臨床外,民間主要用于生產葛淀粉及其制品和保健食品生產。
“野葛與粉葛主要成分含量差異大,葛根素含量差異高達8倍,但功能主治描述卻均為解肌退熱、生津止渴、通經活絡等,這容易讓人疑惑。”江西中醫藥大學副校長朱衛豐很早就關注了葛的相關研究,她發現,國內葛根與粉葛功效差異研究尚屬空白,且葛的物質基礎及作用機制闡釋不明,特別是物質基礎與功效關聯性研究不系統,折射到產業層面,國內葛的種植、加工及產品開發多未以功效和物質基礎研究為基礎,出現了“栽培品種多”功能關聯品種少;健康產品多,高品質大品種少’的局面。
以中成藥為例,我國含葛中成藥約為290個,大多為心血管類,且僅有松齡血脈康膠囊、愈風寧心滴丸等少數品種年銷售額過億,尚無10億以上的大品種。
更令朱衛豐憂心的是,她在調研中發現,江西、陜西、四川、湖北等地的野生葛因采挖過度,資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但野葛的馴化和種植一直是難題,亟待破解。
“葛作為藥食同源的中藥大品種,應以物質基礎及核心功效生物學研究為基礎,圍繞‘種采制用’全產業鏈,明確葛的質量標志物,突破葛與原料產品加工關鍵技術,研制葛藥用和健康產品并產業化,挖掘葛資源綜合利用價值,延展產業鏈,以此帶動相關產業跨越發展。”朱衛豐說。基于此,2017年,朱衛豐依托江西中醫藥大學,牽頭啟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藥現代化”專項項目——“中藥材大品種——葛(葛根、粉葛)的開發”。
江西橫峰也正是在此時進入朱衛豐的視野。橫峰葛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粉葛種植基地超過2000畝,葛根飲片年產值1.2億,有相對扎實的產業基礎。但規范化種植技術缺失、加工技術及設備落后、野生葛資源瀕臨枯竭也讓橫峰葛的市場競爭力面臨挑戰,加之龍頭企業資金鏈斷裂,當地也亟待通過產業轉型突破發展瓶頸。
通過產學研結合,開展葛的種植技術研究推廣、葛的物質基礎和生物學機制研究、原料產品加工技術研究、藥用產品開發、健康食品開發等,以此帶動橫峰葛產業高質量發展,成為江西中醫藥大學與橫峰縣委縣政府的共識。2018年,朱衛豐又與橫峰縣聯合申報了江西省農業廳十大產業技術體系之一葛產業技術體系項目,在兩個科研項目的支撐下,橫峰葛搭上了產學研結合號新車。
有政策:老鄉因葛致富
“各位網友,正所謂‘北參南葛’,橫峰作為中國葛之鄉,我們的葛粉品質優良,口感獨特,清涼祛火……”
4月10日,“葛鄉橫峰,一路前行”直播在橫峰縣電商園舉行,橫峰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戈竹武變身“帶貨主播”,通過微博“一直播”平臺向網友推介橫峰葛。
“一株葛,一斤油;一畝葛,一頭牛;十畝葛,一棟樓”,這曾是橫峰葛農代代相傳的致富順口溜。發展受挫后,橫峰縣委書記饒清華十分憂心:別讓大家對葛涼了心。
早在2002年,時任江西省鉛山縣副縣長的饒清華對橫峰葛就頗為關注。就任橫峰縣委書記后,饒清華瞄準大健康產業風口,確立了以葛為主的“1+N”產業發展思路,積極與江西中醫藥大學對接,以產學研聯動為抓手,力求從供給側層面,開發葛產品市場,推動葛產業發展。同時出臺多項措施,提升葛農生產積極性,推廣葛種植生產技術。
葛種植也成為橫峰扶貧工作的重要抓手。“我們采取‘公司+集體經濟+貧困戶’利益鏈接模式發展葛種植,建立了葛產業扶貧示范基地,參與對接貧困戶1200余戶,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橫峰縣扶貧辦主任黃先河說。
據橫峰縣農業局局長李惠民介紹,橫峰縣整合各類涉農資金1.2億余元,出臺了“一免、一獎、一貸、一貼”優惠政策,獎勵種植大戶220余家,擔保貼息貸款額度7900余萬元,用于扶持葛農葛根種植、葛加工龍頭企業、葛文化挖掘等,受益葛農達3600余戶、龍頭企業(合作社)120余家。同時,充分利用省九大產業工程資金,近兩年投入450萬元獎勵種植大戶種植葛根,直接受益農戶達1000戶以上。
為選育優質品種,提升橫峰葛產品競爭力,江西中醫藥大學藥學院教授葛菲團隊和橫峰縣江西綠色生態葛研究所合作,從全國采集了55個品種的野生葛和野生馴化葛品種,建成葛的種質資源圃、200畝葛根試驗示范基地,開展新品種選育和葛規范化種植研究工作,在當地推廣種植技術。
農業產業強鎮項目實施后,橫峰縣以葛為主的“1+N”產業體系基地達20萬畝以上,培育新型經營主體1025家,其中省級龍頭農業企業4家,帶動2萬余戶農民參與,人均收益達1000元以上。
“未來我們還將制定更加完善的種植標準、產品加工標準,葛粉的等級標準。”江西綠色生態葛研究所所長褚懷亮說。
“我家土特產”“葛小叔”“葛嫂磨坊”一系列葛產品電商品牌也正是在這時涌現了出來。橫峰還積極組織葛農和企業參加農產品展銷和農超對接活動,全面開展信息進村入戶工程,通過國有企業消費扶貧項目和縣級農產品運營中心,依托E郵購、農村淘寶等農村電商服務點,強化了葛系列產品銷售網絡建設。
有前景:產業鏈延伸“葛”不相同
如今,隨著科研項目的推進,越來越多的科研成果為橫峰葛產業奠定了技術基礎,也形成了一條多元產業鏈。
“通過研究,我們基本明確了葛的物質基礎,分為三大類:小分子類、多糖類和淀粉類。”朱衛豐介紹,這項工作對于闡釋葛產品核心功效的生物學機制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如葛根中的異黃酮類物質、苯并呋喃類物質具有通經活絡的作用,多酚類物質具有抗氧化作用,這就解釋了葛根為什么被廣泛應用于治療心血管疾病。而葛粉中抗性淀粉含量高,在體內難以被消化、吸收,說明葛粉產品具有降糖保健的功效。這些成果會讓相應的藥物研發和健康產品開發更有靶向性。”
“目前,經典名方‘葛根湯’的藥物開發、‘葛根芩連湯’治療糖尿病的機理研究、愈風寧心片的現代制劑技術研究等工作都在順利推進。”江西中醫藥大學博士孟曉偉說。
而在食品方面,江西中醫藥大學董歡歡團隊強調葛根抗性淀粉的功能性,提出“葛根輕食”的概念,針對糖尿病患者和減肥患者的訴求,開發出的葛餅干、葛片等食品也深受歡迎。他們也在探索葛相關保健產品的更多可能性。
“葛產品加工過程中,葛渣、藤、葉、花并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作為課題組成員,江西中醫藥大學教授龔建平負責的是葛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合理利用研究。在葛粉的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葛渣,葛農總是將葛渣堆放在路邊,任由其腐爛發臭污染環境。在龔建平眼里,這些葛渣是不可多得的好東西。龔建平發現,葛渣中有機物的含量超過國家農用肥的標準,是理想的有機肥料;葛渣還可以用作培養菌菇或是改良土壤的基質,實現循環利用。此外,龔建平還有一個偶然的發現,用葛葉喂雞,或能提高雞的免疫力、改善雞肉口感。他正在做對照試驗,來驗證這個發現。
把葛研究開發成為支撐產業發展的大品種,這是朱衛豐的初衷。如今,她的愿景正在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