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賺。2003年,來自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浙江大學、中國水稻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的首批101名特派員奔赴浙江省最不發達的100個鄉鎮,深入農村開展科技服務,帶著農民創新創業。如今,浙江已累計派遣1.56萬人次服務鄉村,推廣14000多項次新品種新技術,舉辦技術培訓超過12萬場。
累計派遣1.56萬人次服務鄉村,推廣14000多項次新品種新技術,舉辦技術培訓超過12萬場。日前舉辦的浙江省科技特派員工作十五周年總結表彰會上,浙江省科技特派員工作交上了這樣一張答卷。
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賺。2003年,來自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浙江大學、中國水稻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的首批101名特派員奔赴浙江省最不發達的100個鄉鎮,深入農村開展科技服務,帶著農民創新創業。

浙江大學教授汪自強(左二)指導農業生產。光明圖片
如今,之江大地上到處都有科技特派員穿梭山林、躬耕鄉野的身影,他們在希望的田野上揮灑汗水,講述了一個個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生動故事。
“科技特派員制度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親自倡導、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一項重要制度。”浙江省委書記車俊在表彰會上表示,15年來,科技特派員制度在之江大地生根發芽,點亮了農村發展的科技之光,架通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橋梁,延長了農業產業鏈,結出了累累碩果。
1.穿針引線,把科技“種”在之江大地
一陣急雨剛過,群山之間霧氣氤氳。越野車在泥濘的黃泥土路上不知繞過了多少個彎,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強用手一指,告訴記者:“到了,到了!”一片片梯田忽地展現在眼前,剛種下的縉云黃茶在山坳之間倔強生長。
麗水市縉云縣大源鎮龍坑村是典型的山區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村民們種過菜、養過蠶、養過長毛兔,但因規模小、知名度低、運輸不便,經濟效益并不高。

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副所長蔡為明(右)在查看香菇新品種栽培試驗情況。光明圖片
2007年,李強作為省級科技特派員來到大源鎮。起初村民們都覺得奇怪:“以前扶貧都是發錢發物,現在‘發’個專家能管用嗎?”
李強在大源鎮一扎就是十多年。他發現,這里的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地處海拔600多米高山,終年云霧繚繞,干濕度和氣候環境適宜茶樹生長;同時山高土厚,土質是偏微酸的沙壤土,十分有利于茶葉香氣物質形成。
于是,大片大片的荒山上種起了黃茶。
踏過泥濘土地、經歷過風吹日曬,十多年來,李強幫助當地茶農掌握了綠色安全病蟲害防治技術,提高了茶葉的產量、品質和市場競爭力,讓偏僻山鄉變成“千畝黃茶第一村”。
村民們打心眼里服了。

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助理研究員李發勇(右二)在指導柑橘生產。光明圖片
近幾年,龍坑村村民李國忠明顯感覺到生活越來越好了。“以前山上都是荒地,零星種點毛豆和甘薯,也都自家吃掉了,根本沒什么收入。多虧了李特派員的指導。”李國忠說,目前全村有293戶在種植黃茶,總種植面積已經達到1300多畝,畝產值達2.1萬元。
“現在返鄉創業有氛圍,鄉村發展有機遇。”今年40歲的龍坑村黨支部書記鄭國楊之前在外經商,看到家鄉的發展,也下決心回鄉創業。
據縉云縣招商部門統計,近年來,縉云縣共吸引鄉賢回歸項目100余個,這些項目正成為貫通農村一、二、三產業的連接點,推動縉云“綠色財富”的集聚和轉化。
“明年再來看,就大不一樣啦!”每年三分之一的時間,李強都會待在縉云的鄉鎮里,他說,“要把縉云黃茶當成一個作品來打造。”
一個個鄉村的蝶變,詮釋了科技特派員為浙江打贏脫貧攻堅戰注入的深厚力量。2015年,浙江省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絕對貧困現象,在全國率先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科技特派員隊伍在其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005年,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包崇來被派駐到麗水市青田縣章村鄉。他手把手教會當地農戶種植浙江省農科院培育的高產茄子新品種,示范戶畝均收入從3000元增加到8000多元。如今,茄子產業已成為章村鄉的農業支柱產業。
“我們的主要職責是幫扶鄉村找好定位,‘穿針引線’開展先進技術轉移,將科技成果向鄉鎮下沉,向田間地頭下沉。”包崇來說。
浙江大學教授汪自強剛到溫州市泰順縣萬排鄉時,當地農民種植甘薯的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元。汪自強為當地引入兩個甘薯新品種,第二年,村民種植甘薯人均收入就多了500元。

在浙江大學茶產業團隊特派員的帶領下,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溪龍鄉黃杜村綠意綿延,茶葉已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一大支柱。光明圖片
一項項科技成果不斷走出實驗室,“種”在了之江大地上。農民們都說:“科技特派員把知識帶到哪里,哪里的百姓就富了。”
2.組團幫扶,打通科技興農“最后一公里”
“浙江省科技特派員制度很有生命力,15年來一直都在不斷完善和創新。”浙江省科技廳副廳長曹新安說,“我們還在繼續探索、總結如何讓這項制度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煥發新的活力。”
在個人特派員的基礎上,浙江省于2008年開始鼓勵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以法人和團隊的身份與地方結對。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副所長蔡為明帶領的食用菌團隊就是浙江省首批科技特派員團隊之一。
金華市武義縣被譽為“中國香菇之鄉”。2008年,蔡為明以首席專家的身份帶著團隊來到了這里,第一件事就是調研當地的菌菇產業。他們在調研中發現,傳統種菇方式還非常落后,菌棒的報廢率很高,菇農們經常要幾天幾夜守著不睡覺,而且工作環境十分艱苦,許多年輕人都不愿意干這一行。
“菌棒的制作是食用菌產業中的關鍵環節。”蔡為明介紹,以前菇農在自制菌棒的過程中往往把握不好裝袋、滅菌等問題,導致質量、產量都上不去。
于是,蔡為明帶領團隊入股創辦了武義創新食用菌有限公司,由企業提供資金、技術和服務,通過新建專業化的菌棒生產線集中生產菌棒,把統一制好的菌棒直接交給菇農培養出菇,再將產品統一回收并進行品牌化運作。目前,菌棒生產線已在武義推廣了20多條,年產菌棒600多萬棒,為菇農增收節支超億元。
現在,菇農們“穿著皮鞋采香菇,開著汽車賣香菇”的生產生活方式在武義成了現實。
武義縣久豐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的大棚里,整整齊齊碼放著數千個菌棒,滿棚的菌菇香氣撲鼻。菇農陶建平感嘆:“種了那么多年香菇,從沒有這么輕松過。”
“我的背后其實是整個浙江省農業科學院作支撐。”蔡為明對于“團隊作戰”在鄉村發展中發揮的作用感觸很深。隨著鄉村的日益發展,農民們對于科技的需求越來越多,科技特派員“單兵作戰”往往會力不從心,團隊科技特派員、法人科技特派員的優勢就在于能夠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資源,統籌服務地方的優勢產業。
有了浙江省農業科學院這個大后方,武義人創新創業的底氣更足了。
武義縣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自從武義縣被確定為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法人科技特派員結對服務對象以來,合作方式由單純建基地、做示范、搞培訓向聯合攻關、協同創新、合作經營轉變,真正實現產學研一體化,實現農民增產增收和高校改革發展的雙贏共享。
曹新安說:“這幾年的探索和實踐表明,組團幫扶的作用很大,團隊科技特派員已經成為上聯高校和科研院所、下接鄉鎮和廣大農戶的紐帶,打通了科技興農的‘最后一公里’。”
3.著眼全產業鏈,構建鄉村振興新格局
浙江省義烏市中國森山鐵皮石斛繁育中心里,目之所及滿是綠色。走近一看,會發現這里的樹干上面都纏繞著一圈圈稻草繩,上面爬滿了一種綠色植物。浙江農林大學教授斯金平告訴記者,這種長在樹干上的植物就是鐵皮石斛,這種種植方法叫作“活樹附生原生態栽培模式”,能最大限度地還原鐵皮石斛的野生生長環境。
鐵皮石斛是珍貴的中藥材,因為生長條件特殊,野生資源一度瀕臨枯竭。20世紀90年代,浙江省在全國率先實現鐵皮石斛人工栽培、規模化種植和產業化開發,石斛產業開始迅速發展。
2006年,斯金平作為省級科技特派員派駐麗水市,從此與鐵皮石斛結下了不解之緣。
“一開始推廣起來非常難。”斯金平說,中草藥種植不同于普通農作物的種植,農民對鐵皮石斛的習性、栽培技術等都很陌生,農民有什么問題都要去看、去解決,有時晚上10點還在手電、車燈的照亮下在田間干活。
漸漸地,斯金平總結出這樣一個經驗:“一定要讓高新技術簡單化、平民化。”他給農民上課,就讓他們記住六個字:通風、透氣、漏水。農民一聽就懂,一看就會。一個初中文化的農民,到他這里學習幾天就能掌握整套種植技術。
近年來,針對鐵皮石斛大棚種植成本高、風險大、技術復雜,貧困農民進不了這個產業的問題,斯金平團隊又進一步研發出巖壁附生、活樹附生、立體栽培、盆栽等新型栽培模式,建立了一種“不砍樹也能富”的近野生栽培新模式,更適合貧困地區農民種植。
這種模式也得到了廣泛認可。2017年4月,由斯金平團隊和浙江森宇實業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鐵皮石斛品種選育與高效栽培》項目獲得2016年度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浙江森宇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俞巧仙和斯金平團隊一同見證了鐵皮石斛行業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2006年前后,全國鐵皮石斛產值才3個億,到2010年就已達到30億,現在更是達到了百億。我們在全國建立了8000多畝基地,為數以百計的貧困農民提供了就業機會,實現了就地脫貧。”
“科技特派員不能只局限在某個項目某個點,一定要著眼于全產業。”這是斯金平一直以來的理念。除傳統鐵皮楓斗和鮮品外,斯金平團隊和行業內龍頭企業合作開發了鐵皮石斛顆粒劑、膠囊、片劑、浸膏、口服液、飲料等附加值較高的精深加工產品。
作為鐵皮石斛行業的“參謀長”,斯金平還有一個理念是要農旅結合,打造鐵皮石斛“美麗經濟”。他參與了森山中國鐵皮石斛地理公園、樂清石斛小鎮的規劃和建設,推出了一張張文化新名片:“這些公園、小鎮既是以鐵皮石斛為主的珍稀中藥材的資源庫和科研栽培基地,又是傳播和推廣中醫藥文化的窗口。”
此外,科技特派員幫扶領域要向產業鏈后端延伸的理念,已經寫進了《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的實施意見》中,強調要“構建起科技特派員全產業鏈服務新格局”。
“鄉村振興基礎在村,村級發展關鍵在產業。”斯金平說,科技特派員團隊和企業在全產業鏈上的合作,既支撐了產業,又培養了團隊。
4.制度保障,讓特派員下得去留得住
2016年7月,科技部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現場會在浙江淳安召開。會議要求,拓寬科技特派員來源,擴大科技特派員隊伍,以提升農業產業競爭力為目標,推進農村科技創新創業。
一年后,科技部又在福建南平召開了現場會,這是黨的十九大之后召開的首次全國科技特派員會議,會議明確了新時代科技特派員的新定位——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的生力軍。
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如何讓科技特派員在下得去的同時又能留得住?
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助理研究員李發勇對此深有感觸。2005年,參加工作不久的李發勇被選派為科技特派員,來到偏遠的溫州市蒼南縣岱嶺畬族鄉。2007年,根據當地的生態條件和實際情況,他決定引進上市早、抗臺風能力強、管理粗放、適合山地種植的特早熟蜜柑品種。十多年過去,漫山遍野的香甜蜜柑便是他扎根山村的最好見證。
“要感謝農科院,給我們吃了定心丸。”李發勇介紹,浙江省農科院對科技特派員在服務和創業期間的職稱評定、崗位等級晉升和社會保險等方面都有非常詳細的規定,解除了他們的后顧之憂。
現在,作為科技特派員主要派出機構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十分支持科技特派員工作,不斷將人才輸送到田間地頭,收獲來自生產一線的科研成果。
為激發各方創新創業的積極性,浙江省還出臺了相關政策,鼓勵科技特派員與農民、企業結成利益共同體。
“2016年,省里將個人科技特派員的項目經費從每人每年5萬元提高到10萬元,并對項目經費管理和使用辦法進行改革,確定一定比例的經費用于補助科技特派員在成果轉化方面的支出。”曹新安介紹。
近年來,李發勇在做好駐點科技特派員工作的基礎上,也積極響應號召,通過“資金+技術”的入股形式,與當地結成自負盈虧、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
2011年,李發勇與當地農戶共同成立了杏鮑菇工廠化生產科技示范基地,并帶領生產技術團隊為基地陸續解決了10多項關鍵技術問題,引進食用菌品種20余種,開發食用菌加工產品兩種。如今,基地內的生產車間可充分模擬杏鮑菇的生長環境,實現大批量全年不間斷生產,形成了年產900噸杏鮑菇的生產流水線,年總產值500多萬元。
如今,之江大地的各個角落,用不同方言流傳著同樣的順口溜——
“錢支援,物支援,最好來位科技特派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