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成都9月4日電(張文、杜淵)“以前看個中醫要到城里,還得排隊。現在鄉里有中醫館、村里有中醫角,有點小毛病隨時去看,方便多了。”四川巴中市巴州區鳳溪鎮清泉村三社的村民王中元說。
據了解,近年來巴州把發展中醫藥產業作為健康扶貧的重要選項,為全區23個鄉鎮衛生院和6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了標準化“中醫館”,為382個行政村衛生室建立了“中醫角”,并通過公招、規培、師承等多種途徑,配齊了區、鄉、村三級中醫藥技術人員。為推廣普及中醫藥知識,當地為每個鄉鎮衛生院制作了宣講課件、培訓了師資,用身邊案例和老百姓聽得懂、記得住的方式,傳播中醫中藥養生保健知識,組織專家編印《中醫中藥養生保健》《老年病中醫保健》等系列讀本5萬本,制作中醫理療、中藥煎煮和服用等宣傳折頁6萬套,免費發放給村民。
此外,巴州區還把中藥材種植作為促進脫貧致富的重要項目之一。全區種植金銀花、菊花、白芍、丹參、皂角、覆盆子等常用中藥材25萬畝,2017年總產值達2.5億元,僅此一項全區人均增收912元。“鄉鄉建中醫館、村村建中醫角、家家種中藥材,是促進鄉村健康事業與致富產業同步發展的好辦法。”區衛計局負責人羅友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