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圖 烏江及其支流龍底江在貴州思南縣塘頭鎮交匯,形成千里烏江第一灣。任志平攝
下圖 貴州榕江縣共種植中藥材6826畝,主要品種有鐵皮石斛、天麻等。圖為藥農收獲靈芝的場景。黃萬鑫攝
持續用力實施綠色治理,久久為功筑牢綠色屏障,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經濟,貴州通過協同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綠水青山正在變成金山銀山
近年來,貴州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大力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把“軟約束”變成“硬杠杠”
貴州省把改善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作為最緊迫、最重大的任務,強力推進大生態戰略行動,全面加強流域生態系統修復和環境綜合治理,大力實施“青山、藍天、碧水、凈土”工程,省市縣鄉村5級干部上山植樹造林和5級河長制全面推行,10大污染源、10大行業治污減排“雙十工程”強力推進,草海濕地保護和修復等重點生態工程加快實施,設立“貴州生態日”,開展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等改革試點,頒布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出臺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辦法等制度。
“以綠色績效檢驗綠色發展”是貴州在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的原則。2017年2月發布的《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試行)》嚴明考核標尺,實行黨政同責,開展對各地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完成情況的年度評價考核,使貴州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由“軟約束”變成“硬杠杠”,充分發揮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的綠色“指揮棒”作用,更加客觀全面地反映生態文明建設進程、更加有效地推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成果落地、極大地提升公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獲得感、夯實了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
形成綠色綜合交通網絡
把加快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大力發展綠色交通作為貴州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舉措,統籌推進鐵路、公路、水路、機場等綜合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滬昆高鐵貴昆段等一批重大工程建成運營,貴陽至成都、南寧等高鐵加快建設,累計建成高鐵里程近1000公里。
啟動實施1萬公里高速公路加密規劃,規劃建設與長江經濟帶相鄰省市高速公路通道36條,目前貴州省境內建成通道11條,在建5條。
貴州省通用機場布局規劃獲批實施,威寧機場獲批建設,“1干16支”民用航空機場網絡加快構建。
建成沙沱、思林水電站通航設施及構皮灘翻壩運輸系統,全面打通貴州北入長江的烏江水運通道,形成500萬噸/年通航能力。
根據長江經濟帶發展綱要部署,積極推進烏江航道提等擴能工程,著力打造貴州“北入長江”黃金水運大通道,繁榮水路運輸市場,暢通物流運輸,真正實現一條江就是一條經濟帶、一條產業帶。
培育綠色經濟產業
貴州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加快發展大數據、大旅游、大健康、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等生態友好型、環境友好型產業,大力推進“雙千工程”,啟動實施綠色經濟倍增計劃,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產業綠色發展。
今年上半年,貴州省實施“千企改造”工程企業1206戶、項目1560個,完成技改投資295.5億元,“千企引進”工程引進500強企業8家和技術含量高、成長性好的企業588家。
大生態、綠色經濟工程包項目開工225個、完成投資446.9億元,綠色經濟“四型產業”增加值增長13.3%,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35.7%。2016年大健康產業實現增加值942.14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8.03%。
建立培養綠色新動能。掀起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產業革命,下大力調減玉米種植面積,促進農村發展和生態保護協同共進。
建立培育發展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主體、加快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等政策機制,改革礦業權出讓收益由收繳制變為征收制,實現排污權有償交易1.53億元;生態文明大數據共享和應用平臺基本建成;開展綠色經濟統計試點;農村“三變”改革深入推進。
數據顯示,2017年,貴州省綠色經濟占生產總值比重達37%,同時生態環境持續向好,2017年全省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5.3%。
加快探索“綠色+”模式
貴州加快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復制推廣的典型經驗。
探索大生態與大扶貧相結合,建立了易地扶貧搬遷“貴州模式”,對遷出地進行土地復墾或生態修復。
探索大生態與大數據相結合。推動環境大數據監控全覆蓋,2016年以來,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國家綠色數據中心等相繼獲批建設。
探索大生態與大旅游相結合。2017年貴州成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省”創建單位,接待游客人次、旅游總收入分別增長40%和40.6%。
探索大生態與大健康相結合。2017年大健康醫藥產業重點工程累計完成投資780億元,中藥材種植總面積達650萬畝,產業增加值突破10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