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藏拉薩市區出發,經過2個多小時的顛簸,才能到達當雄縣境內。當彩渠塘村出現在眼前時,作為“老西藏”的才多,也感到十分震撼。
海拔4300米的高原上,一片乳白色藏式房屋整齊佇立,占地300多畝的羊八井鎮彩渠塘村與高遠的藍天和荒蕪的草場相比顯得格外醒目。
作為風濕病患者集中搬遷安置點,這個被藏布曲河流和廓瓊崗日冰川環繞的新村,村齡還不滿一年。但作為西藏自治區藏醫藥參與健康扶貧的試點,彩渠塘村正刷新著藏醫藥的“扶貧速度”。
為藏區風濕患者找“新家”
因病致貧,像一根刺,曾將索朗旺堆牢牢地“釘”在故土——西藏自治區那曲市雙湖縣。
索朗旺是家中的壯勞力,患上風濕后只能在家臥床休息,失去了勞動能力。而高額的治療費用更是讓這個家庭雪上加霜。
索朗旺堆所居住的那曲市,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氧含量全年不足平原地區的二分之一,全年有200天刮著8級大風。與阿里地區和昌都市一樣,因氣候條件惡劣,這里也是風濕病的高發地帶。
在這些地區,像索朗旺堆家這樣因為風濕類疾病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家庭還有許多。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為了幫助他們徹底擺脫貧困,而不是簡單“數字”意義上的脫貧,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竭力幫助他們走出困境。
在藏醫藥理論中,治療疾病要從飲食起居入手,居住環境無疑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在多次走訪調查后,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為索朗旺堆這樣的家庭搬家。
搬到哪里?
在全藏區范圍內搜索,地熱資源豐富的羊八井彩渠塘地區是治療風濕病的最佳選擇。但是,“彩渠塘”在藏語中意為“鹽堿地”,在鹽堿地上建起一座能為患者治病的扶貧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脫貧,就要敢啃硬骨頭。2017年,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開展風濕病患者跨地市集中搬遷安置試點工作,把實施風濕病患者異地搬遷安置作為切斷因病致貧“病根”的重要舉措。
2017年7月,搬遷工作正式展開。在此之前,西藏自治區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篩查,在昌都、那曲、阿里等地建檔立卡貧困戶中找到患有風濕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群眾;建村,為貧困戶提供合適的居住環境和診療場所;尋醫,從西藏自治區藏醫院選拔2名藏醫外治科專家常駐羊八井扶貧搬遷點,同駐村工作隊一起為群眾進行風濕病診療。
當索朗旺堆得知自己通過了篩選,成為健康扶貧對象的時候,他又重新看到了希望。
2018年4月,搬遷工作完成。來自那曲、昌都、阿里3市的625名居民就像搬進新家時種下的旱柳一樣,在這里扎了根。其中,像索朗旺堆這樣患有嚴重風濕類疾病的,有171人。
走進彩渠塘村,處處都能看見扶貧細節。為了讓村民有舒適的診療環境,不僅房屋寬敞明亮,家家戶戶還建有溫泉池,“打開水龍頭,在家就能進行溫泉治療。”剛從那曲市尼瑪鎮搬遷到這里的央宗難掩興奮。
自治區衛生計生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閆冰介紹,目前,彩渠塘村的各項配套設施正在緊張建設,基本實現了“照明通”“電視通”“電話通”“自來水通”“溫泉水通”。
藏醫藥免費診療得民心
集中搬遷,對于很多故土難離的藏區人來說,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診療和藥品全部免費”這樣的好政策卻讓這些搬家的患者充滿盼頭。
早晨9點,當高原的陽光喚醒這座年輕的村落。位于村中心的一處小院里已經擠滿了來看病的患者。
今年4月25日,這處小院有了新的名字——西藏自治區藏醫院風濕病防治研究羊八井基地,它是西藏自治區衛生計生委牽頭,由西藏自治區藏醫院選派醫生成立的基地,擁有2間藥浴室、5個局部藥浴桶和4個病床。
現在,這里也成了患者們臨時的診療室。西藏自治區藏醫院醫務處副處長、工作隊負責人才多是這個小院里炙手可熱的“明星”。很多患者等一上午,就是為了讓才多為他們把個脈,開次藥。
經過口服藏藥,特色藥浴、涂擦等外治法,從不能起床到可以自由活動,索朗旺堆只用了2個月。而搬到這里較早的丹達,治療已經1年,風濕疼痛也大大好轉,不僅可以自由活動,還可以進行簡單的放牧活動。
“亞古都!亞古都!(好!好!)”感受到藏醫藥療效的風濕病患者,都用藏語表達對醫生的感謝。
在診室的墻上,掛著每一位就診患者的病情和治療情況,醫護人員為每一個風濕病人建立了健康檔案,清楚地記錄了患者的血壓、就診時間以及用藥情況。完代草說,每隔一個月,醫護人員還會對所有的住戶進行巡診和回訪,如果疾病嚴重,基地會幫助協調和護送病人到拉薩檢查或住院治療,確保每一位病人的治療及時、有效。
為了將寶貴的治療經驗留下來,藏醫院專家同時對村醫進行一對一指導,提高他們的診療水平。并組織開展對藏醫及溫泉治療知識的學習,使患者可以在家里進行康復鍛煉。
截至2018年7月1日,醫務人員已經給536人發放了免費藥品,總計約為4.1萬元,給106名患者進行了藥浴治療,還為4名村醫進行了“傳幫帶”培訓。
閆冰介紹,為實現免費治療和科研成果雙推進,目前這一診療項目已經列入西藏自治區衛生計生委藏醫藥局局級課題,安排專項經費150萬元,并同時在積極爭取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和中國中醫藥科技開發交流中心支持。而這一科研項目最終也是為了更好地防治風濕病這一西藏地區常見病,造福人民。
治病、創收兩不耽誤
健康狀況的改善增強了部分貧困群眾的勞動意愿。為了在治好病的同時增加收入,很多貧困戶都投入了創業、就業大軍。
扎曲一家7口分到了120平方米的兩層小樓,由于甜茶和酥油茶是廣受藏族群眾喜愛的飲品,她利用一樓的空間開了一家茶館,每月至少能掙200元。
與索朗旺堆一起搬來的,還有他的媽媽和姐姐。
今年,他的姐姐報名參加了西藏自治區藏醫院組織的護理人員培訓班,免費學成回來后,她能夠運用學到的藏醫藥知識為這里的患者和老人提供護理服務。
為了讓貧困群眾有可持續收入,彩渠塘村組織轉移就業培訓293人次,包括汽車駕駛技能培訓、語言培訓、廚師培訓、保潔培訓、殘疾人康復技能培訓等,確保了搬遷群眾每人至少掌握一門務工技能。
一些經過治療后好轉的患者,通過政府的幫助,也可以在家里自主創業,或去拉薩市區就業。
珠桑在經過一年的治療,病情好轉后已經可以承擔簡單的勞動工作,她參加了村婦女主任組織的扶貧車間,利用自己的手工藝編織技術經驗,每月可以多掙1500元。牧民達娃、加措等人,通過培訓掌握相關技能后到拉薩務工,月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
目前,由村民自主創業在村里興辦了15家商店、5家茶館和4家臺球室。除此之外,彩渠塘村在附近投資3900萬元創辦了一個綿羊短期育肥基地,每戶以分得15只綿羊的形式入股,既可以解決一部分牧民群眾就業,年底每家每戶還可以拿到分紅。
“我們治好病的同時,還掙了錢,生活越來越好了,也不想離開這里了。”扎曲那黝黑的臉上綻開了笑容。在村口,村民們壘起一座瑪尼堆,上面飄著彩旗,象征著貧困群眾對于新生活的美好希冀。未來彩渠塘村的規模還會不斷擴大,計劃分3期建設500套房屋。這個“搬出來”的彩渠塘村將帶領著村民治好病,拔窮根、走富路,共享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