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管涔林海。
資料圖片
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西,要求山西省抓好扎實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扎實做好“三農”工作、扎實推進脫貧攻堅和民生保障、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嚴肅黨內政治生活五項重大任務。兩年多來,山西各級干部牢記殷殷囑托,奮力擔當作為,以非常之力、恒久之功抓好五項重大任務的貫徹落實。
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政府放管服 企業勁頭足
本報記者 周亞軍
“進了示范區,享受一站式服務,最難的審批手續和協調工作,企業都不用費精力,只要一門心思搞研發和推廣就可以了。”7月15日,在氫動力汽車試乘試駕儀式上,山西原野汽車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付良說。
2017年初,山西整合太原都市區范圍內8個主要開發區,設立轉型綜合改革示范區。掛牌兩年來,在優化營商環境、培育壯大新動能、踐行綠色發展等方面逐步破題。
一個大廳管服務、一顆印章管審批、一支隊伍管執法,示范區率先開展審批服務雙承諾制改革,企業開辦時間縮短至2到3個工作日,企業投資審批、驗收壓縮至33個工作日以內,政府效率走在了企業前面。
山西江鈴重汽計劃經理連永飛對此深有感觸。2017年12月,江鈴重汽技術研究院和配套園區項目開始協商,僅僅21天就談下來了,“這個速度是以前從來沒有見過的。”此后不到一年,設計產能8萬臺規模的江鈴威龍HV5重卡汽車在廣州實現上市,今年6月底,燃氣車也已投產。
針對新興產業規模小、龍頭企業數量少、產業配套不齊全、科技創新支撐能力不強等短板,示范區采取“龍頭企業+研發機構+配套企業”等招商新模式,加大研發、技改和成果轉化力度,實現了招商引資和新興產業培育的歷史性突破。
兩年來,示范區新引進項目計劃投資額是整合前5年總和的5倍。固定資產投資在2018年增長100%的基礎上,今年上半年又增長了38%,特別是在生物醫藥、生物基材料、節能環保、新材料、航空制造等新興產業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做好“三農”工作——小米上品質 賣出好價錢
本報記者 喬 棟
晉東南這幾天的雨,多少讓張衛明懸著的心放下來一點。
山西長治壺關縣晉莊鎮晉莊村,潮濕的空氣混雜著泥土的芳香,60多歲的張衛明踩著雨水,來到晉莊村西的有機旱作谷子地里察看。不遠處青山環抱、低矮云層繚繞,地里的谷子正長得歡實。
小米這東西,是山西人的心頭寶,可近年來農民卻漸漸不愿意種了。“一畝地產個三五百斤,刨去人工一年到頭也就掙幾百塊錢,而且還要看天吃飯,像今年這么旱,放以前基本要絕收了。”張衛明說。
在長治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郭劍青看來,“以前旱作農業的重點在于增量,有機旱作在增量的同時強技術、重綠色、要品質。”有機旱作農業不僅是技術環節的改良,更是整套種植觀念的重造。
“生態是有機整體,種植環境首先是和諧循環的,我們搞封閉管理,就是為了營造好小生態;其次是組織架構,讓龍頭企業和合作社來帶動,往規模化發展;然后是種植和管護的各個環節,從選種、施有機肥、滲水地膜等科學辦法來‘武裝’;最后要落到有機農產品的品牌打造和產業發展上。”
“了不得,662.5公斤!”張衛明有點得意地豎著大拇指,這是他們的有機旱作谷子試驗地里去年的畝產數字。“我們使用了滲水地膜穴播的辦法,碰上旱天不再手足無措。”壺關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楊鵬飛說。
晉莊的探索之路,也是長治市發展有機旱作農業的縮影。目前,長治市已推廣60項綠色有機農產品地方標準施行,認證企業247家,發展了“沁州黃”“上黨道地中藥材”等62個特色農產品品牌。
推進脫貧攻堅和民生保障——脫貧戰一線 黨員沖在前
本報記者 胡 健
山西省武鄉縣磚壁村位于太行山腹地,三面環溝,一面靠山,山陡溝深,干旱少雨。抗日戰爭時期,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為八路軍總部所在地。然而,由于自然條件限制,全村430人,只有960畝耕地,是個典型的靠天吃飯的貧困村。
“過去我們這里只能種點玉米、谷子,好的年景,玉米一畝地產量也不會超過500公斤,勉強夠維持全家人的生活。”磚壁村村支書李文軍說。近年來,在駐村干部的幫扶下,村民們把一部分土地流轉給企業,發展日光大棚等設施農業,不但能獲得每畝每年700元的租地款,還能就近在園區打工,每個月有1200元左右的工資收入。
如今,村民們住上了新建的移民房,村道旁裝上了路燈。100多座蔬菜大棚里種著黃瓜、西葫蘆等反季節蔬菜,生機盎然;依山而建的旅游體驗園人頭攢動,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前來體驗。
山西省委提出:“打不贏脫貧攻堅戰,就對不起這塊紅色土地。”五級書記抓脫貧、全體黨員促攻堅、人人爭先啃硬骨。從2014年到2018年,全省有41個貧困縣摘帽,7075個貧困村退出,貧困人口從329萬減少到25萬,貧困發生率從13.6%下降到1.1%。
山西省將落實好后續扶持政策,建立返貧預警機制,減少和防止脫貧人口返貧,鞏固脫貧成果。2019年,山西將確保包括10個深度貧困縣在內的最后17個貧困縣全部摘帽,800個左右貧困村退出,22萬貧困人口脫貧,易地扶貧搬遷全面完成。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山山都種樹 村村都變富
本報記者 胡 健
“大家用繩子把自己綁在半山腰挖樹坑,用肩膀扛水上山澆樹,一年干8個月。”山西臨縣李家灣村黨支部書記李增明說,憑借這種勁頭,2017年至2018年,臨縣共完成造林綠化92.01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4.5%。
臨縣位于呂梁山中部,是黃河中游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縣之一。這里溝壑縱橫,土壤貧瘠,生態脆弱與深度貧困相互交織、互為因果。“五山四溝一分平”,是臨縣的生動寫照,也是呂梁山區的典型地貌。
為了改變全省生態脆弱區的環境,山西全面推行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同時將貧困縣造林投資標準提高到每畝800元,其中45%作為勞務支出。“以前咱只想著多種地,可山越刨越荒,人也越來越少?,F在種樹,賺得卻多了。更美的是山在我們手里綠了,風景變美了。”臨縣漾林扶貧攻堅造林合作社的劉文平笑著說。
2018年,山西保有森林面積已由2010年的4236萬畝增加到4816萬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據統計,2016年到2018年,山西省累計造林1378萬余畝,全省累計投入林業生態建設資金達154.17億元。這是山西省國土綠化推進力度最大、投入資金最多、發展速度最快、綠化成效最好的時期。
《2017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顯示,山西省植被生態質量改善全國最快。曾經黃土裸露、溝壑縱橫的景象,正被青山綠水所代替,“黃”與“綠”兩種顏色的交替變化,正是山西生態文明崛起的象征。
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監察重聯動 辦案重協同
本報記者 劉鑫焱
2014年,山西煤炭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爆出大案。該案件案情復雜,參加了具體辦案的山西省紀委監委第二審查調查室紀檢監察員李占武回憶當時的情形:“各相關部門以不同罪名立案調查,‘九龍治水’式多頭辦案讓案件的查辦進展緩慢,案發了近三年,遲遲沒有結案,社會上也有不少議論。”
2017年初,山西試點實施監察體制改革,監察委員會掛牌成立。同年2月初,山西省紀委監委第十紀檢監察室(現第二審查調查室)接到批轉過來的該案問題線索,開始對其進行審查研判。
經過初核,2017年3月21日,對公司原黨委書記、董事長郭海采取留置措施,該案也成為山西省監委成立后采取留置措施的第一案。紀法審查的深度融合、有效銜接,大大提高案件查辦的效率和權威性。
2017年6月9日,經山西省紀委監委會議研究并報經省委批準,決定給予郭海開除黨籍、開除公職處分,并將其涉嫌職務犯罪問題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同年7月15日,長治市中級人民法院以受賄罪、國有公司人員失職罪判處被告人郭海有期徒刑十三年,并處罰金150萬元。
這樣,留置“第一案”從監委立案到法院宣判,只用了不到4個月的時間即告結案。
數據顯示: 2018年,山西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24725件、同比增長42.1%,結案23680件、同比增長40.6%,黨紀政務處分23756人、同比增長39.9%,移送司法機關863人、同比增長125.9%。在數量增長的同時,質量也有較大提升,移送司法機關人員中的93%直接通過檢察機關程序和實體審查,進入起訴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