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中醫藥報5版 作者:何軍林
五月是重慶市開州區大德鎮磨梁村最熱鬧的時節,村民們在田間地頭忙著挖玄胡,每畝地能創收4000多元,若將玄胡與其他經濟作物(如西瓜、玉米)套種,效益更高,玄胡已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產業之一。
在重慶廣大農村,中藥材種植產業發展呈現蓬勃之勢。“十三五”以來,重慶市按照“121”發展思路(“12”指12個重點區縣,“1”指一批道地藥材GAP規范化種植基地),全面加快中藥材種植產業發展步伐,重點做強川黨參、黃連、天麻、太白貝母、黃精、川牛膝、梔子等渝產道地中藥材大品種,全力打造“渝產綠色中藥”品牌,在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路上高歌猛進。

重慶市酉陽縣農民種植的金絲皇菊喜獲豐收。
政府高位推動 中藥材遍地開花
重慶市巫溪縣素有“天然藥海”之稱,道地中藥材有20余種,前胡、金蕎麥、紫菀、大寧黨參、款冬花、厚樸、杜仲、細辛、天麻、太白貝母等藥材的品質享譽全國。
近年來,巫溪縣合理利用豐富的中藥材資源,切實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著力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科學布局中藥材產業發展。目前,巫溪縣中藥材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品牌不斷提升、市場不斷拓展、效益不斷顯現,有20多個鄉鎮、150多個村、近萬戶種植中藥材,涉及20個品種,在地面積10多萬畝其中訂單種植的有3萬畝。
重慶市開州區把中藥材產業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利用獨特的自然資源,發揮生態環境優良、氣候條件適宜等優勢,著力培育三峽中藥材區域公共品牌,促進GAP標準化生產基地不斷擴大,原產地初加工水平不斷提高,擴大中藥材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助推脫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目前,全區規模化種植中藥材180余種,種植面積近30萬畝,年產中藥材5萬余噸,綜合年產值10億元,被認定為木香、玄胡國家級生產基地,中藥材面積和產量均位居重慶市前茅。
城口縣堅持把中藥材產業作為“長效富民產業”來抓。2018年,該縣把中藥材產業確定為“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七大扶貧主導產業”之一,大力實施“中藥材產業扶貧三年行動計劃”,不斷健全完善種源、種植、加工、銷售全鏈條體系。目前,城口縣中藥材資源總量達36萬畝,中藥材市場主體有294家,藥農有2.1萬戶。
“中藥材產業是我市10大現代山地特色高效產業之一,發展道地與優質中藥材,是實現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健全中藥材生態產業鏈,發揮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作用,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重慶市相關部門負責人坦言。
據介紹,今年重慶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將達到250萬畝,標準化、規范化基地100萬畝,總產量達到81萬噸,種植業產值達到60億元,綜合產值達到500億元。
集體種植藥材 合作社帶動脫貧
“我今年64歲,從2018年就開始在藥材基地務工,進行森林撫育、基地保潔等工作,每月有勞務收入。另外,自家地里種了兩畝多的重樓、石菖蒲等中藥材,今年收入應該有2萬多元。”在重慶市梁平區復平鎮小山社區八組的扶貧產業中藥材基地,建卡貧困戶蔣德梅正忙著為石菖蒲除草、施肥。
據了解,復平鎮小山社區是重慶市級貧困村,全社區559戶居民中有建卡貧困戶42戶。2018年,復平鎮因地制宜在小山社區打造中藥材產業扶貧基地,由社區以村集體經濟的方式投資入股,發展石菖蒲產業。在社區的幫助下,基地為建卡貧困戶提供管護石菖蒲就業崗位4個,每天收入60元。
“基地讓建卡貧困戶和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就近務工,讓他們既照顧了家庭,又能夠小規模發展產業,專人教授他們中藥材種植技術,進一步增強‘造血’能力。”小山社區干部介紹說,今年7月基地的石菖蒲將基本成熟,預計每千克干石菖蒲可賣100多元,按照畝產250千克算,畝產值可達2.5萬元,基地收益可達50余萬元。基地收益將按照村集體、建卡貧困戶2:8的比例進行固定分配,幫助他們早日脫貧致富。
開州區大進鎮杉園村曾因為地理條件惡劣,沒有產業支撐,經濟發展十分落后。前些年,許多村民都搬下山,到開州城區和大進集鎮居住。大山深處變得荒蕪冷清。如何盡快推動杉園村把產業發展起來?在廣泛征求村干部、貧困戶和村民意見的基礎上,大進鎮決定將杉園村納入中藥材生產基地發展規劃區,重點發展中藥材產業。鑒于中藥材投入大、技術要求高、散戶種植難以成功的現狀,大進鎮成立了重慶市開州區杉園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
據介紹,合作社總投資100萬元,村民自愿入股分紅。產業項目由專人管護,統一銷售,并按照入股資金10%保底分紅。對于拿不出入股資金的貧困戶,鎮里拿出10.6萬元財政扶貧資金,分別給予1300~2000元不等的配股,同樣按照10%保底分紅。貧困戶參加基地管理和維護,還能得到一筆勞務收入。
在重慶,各區縣以中藥材專業合作社帶動貧困戶脫貧比較普遍。比如,在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六塘鄉中藥材專業合作社中藥材種植規模達3.8萬余畝,年銷售收入2400余萬元,帶動貧困戶戶均增收9500余元;城口一業三用中藥材種苗示范基地建設規模63畝,年產中藥材種苗69萬株,產值310萬元,帶動建卡貧困戶70戶戶均分紅1380元。
龍頭企業引領 增收致富不是夢
“我家有5畝土地,常年種植苞谷和紅薯,經濟效益不高,一年下來只有玉米能賣個2000多元,紅薯基本賣不出去。”正在地里忙活的涪陵區馬武鎮紅專村五社村民李華平介紹說,“現在苞谷和前胡住一窩,我家的收入翻了好幾倍。”
前幾年太極集團到當地建中藥材種植基地,并向農戶推廣“糧-藥-菜”套種技術。李華平在玉米田間試種前胡,這一種便種出了甜頭,種出了一條致富路。“前胡畝產為700千克左右,公司給出的保護收購價為5元/千克,除去每畝不到200元的種植成本,兩畝半前胡的純收入就達到7000元以上!今年我把5畝地都種上了前胡,想想那可觀的收入,我做夢都能笑醒。”李華平算賬時,笑容一直堆在臉上。
近年來,在重慶廣大農村地區,尤其是三峽庫區各區縣依托資源和地域優勢,把中藥材產業開發作為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新型產業來培育。太極集團、天圣制藥、希爾安藥業等企業以三峽庫區道地藥材、特色藥材、藥食兩用藥材為重點,推動中藥材種植基地建設,助力脫貧攻堅,引領當地群眾風風火火走上致富路。
太極集團把中藥材發展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有機結合,在全市范圍內帶動17個鄉鎮1萬多農戶種植中藥材。該集團推廣“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聘請專業技術人員上門無償為農民提供中藥材種植技術指導和培訓,提高農民科學化、標準化的種植水平;實行訂單種植,保護價收購;向農民收購鮮品,集中加工。同時,每年雇傭近500名農民工從事集團下屬涪陵制藥廠的生產工作,為農民工人均增收近萬元。這些積極舉措,切實讓農民實現了增收致富夢。(何軍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