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中醫藥健康服務方面的需求,對中醫藥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和專業水平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所以在新形勢下,切實加強中醫藥繼續教育,不斷提高中醫藥人員的整體素質和服務能力,是當代中醫人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在日前舉行的中華中醫藥學會繼續教育分會(以下簡稱“繼教分會”)2018年學術年會上,國醫大師孫光榮作為繼教分會的第一人主任委員,為中國的中醫藥繼續教育事業建言獻策。
中醫藥繼續教育走過10年
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國辰表示,繼教分會自2007年成立以來,歷經10年共3屆委員會,始終積極參與總會的調研及精準扶貧工作;關注國內外醫學教育的最新動態和中醫藥從業人員繼續教育新需求,推動中醫藥繼續教育工作的新模式、新思路;完善繼續教育分會網站建設,推進以職業生涯規劃為導向的導航工程的實施。
以服務于中醫藥人才培養的職業發展,以不同專業、不同級別課程的大數據為引導的中醫藥繼續教育導航工程,自2017年啟動以來,在導航工程體系頂層設計、學科體系學習建設等多方面做了積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此次年會上,中醫藥繼續教育智庫及導航工程專家委員會成立,這標志著導航工程有了重要的跨界智庫和不同專業專家的支持。
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繼教分會副主委宋春生介紹,近年來,繼教分會聚焦新發展、關注新趨勢、總結新經驗,制訂繼續教育導航工程工作方案,逐步推進符合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和中醫藥事業發展特點的繼續教育模式,今年在婦科、全科、男科等8個專業正式啟動在北京試點繼續教育導航工程,通過繼續教育品牌課程評選,推進繼續教育項目評價及成效。同時,定期舉辦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數據發展及人才培養新變化為主題的學術年會,支持中醫藥繼續管理專家開展熱點問題研討,參會者熱情高漲、人數逐年增加;率先在學術活動中開展網上直播,得到廣大中醫藥學員的好評。
繼教分會統一制訂精準扶貧工作計劃,落實系列扶貧措施。“建立張炳厚、李乾構全國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分站,精準幫扶四川什邡地區,還安排心血管、呼吸、腫瘤、風濕等9個專業專家參與幫扶工作,3年來共派出專家76人次,安排教學查房418人次、教學門診510人次,開展疑難病例和專題討論43次,舉辦學術講座33場,受眾醫生達1500余人次。”宋春生說。
在職業中醫藥師中開展繼續教育而不是從零開始
什么是中醫藥繼續教育?孫光榮認為其包括三個屬性:第一,中醫藥繼續教育需要以中醫藥行業為主體跨界進行,中醫藥繼續教育內容包括中醫藥文化、中醫職業道德、中醫經典和學術經驗、中醫思維模式和技術等。第二,中醫藥繼續教育工作的內容屬性是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前行,因此需要在職業中醫藥師中開展,而不是從零開始,所以內容應以重溫經典為主,夯實基礎;同時,應是以名老中醫經驗傳承為主要內容,薪火相傳。第三,應是以新理論、新技術、新材料、新方法為主體進行跨界發展。
現階段如何加強中醫藥繼續教育工作?孫光榮認為應明確中醫藥繼續教育是人才強國戰略和建設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他提出四點建議:
一是更新教育理念,通過積極引導和有效激勵,促使職業中醫師群體從“要我繼續學”轉變為“我要繼續學”,促使中醫藥繼續教育工作從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配套工程轉變為中醫藥人才培養的主題工程。
二是進一步充實中醫藥繼續教育的內容,通過積極發掘、大力拓展跨學科跨領域的融合,豐富和充實中醫藥繼續教育內容,如加強中醫藥經典和老中醫經驗的傳承力度;以強化崗位勝任能力為核心,大力加強中醫臨床思維的訓練;發掘、篩選、納入中醫臨床新理論、新程式、新方藥、新技術,以及中藥材的識別、栽培、炮制技術等,造就品牌的繼續教育項目;同時也要重視各種新老學術流派。
三是要進一步創新繼續教育方式,可以實行老中青三結合的微信課堂,可以展開以中青年為主的經典病種防治機制專題辯論會,可以實行實地+遠程的專題競賽等。
四是進一步拓展中醫藥繼續教育分會的規模和職能,使繼教分會的覆蓋面擴大到基層乃至中醫館、中醫診所、中醫藥企業等,必要時可以設立分會工作站、聯絡站,參與中醫藥繼續教育項目的申報認證篩選和考核工作。做好中醫藥繼續教育工作,為國家培養可信、可靠、可用的優秀中醫藥人才。
10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珠海橫琴新區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時提出,“中醫藥學是中華文明的瑰寶。要深入發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推進產學研一體化,推進中醫藥產業化、現代化,讓中醫藥走向世界”。王國辰認為,這是做好中醫藥工作的目標,“我們需要繼續教育方面的專家多出思路、貢獻智慧,為中醫藥事業發展輸出更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