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年來,貴州省銅仁市在“念好山字經,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態牌”的發展思路指引下,依托當地獨特的生態資源,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通過推行“三變模式”,培育引進龍頭企業,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通過良種培育和技術研發,加強示范基地和繁育基地建設,不斷提升中藥材質量,打造地標產品。本報今起刊發系列深度報道,探討銅仁市中藥材產業發展成功經驗。
家住貴州省銅仁市印江縣刀壩鎮玉巖村的李登勇年近四十還找不到致富的路子,經常連二三十元的合作醫療費都交不起。李登勇的脫貧問題,可著實愁壞了村支書王光宇。
在2014年晚春,細心的村民發現,李登勇家里荒蕪多年的田地突然長出了嫩綠的黃精幼苗。這一年,李登勇在王光宇的帶領下,開始種植黃精、苦參等中藥材。技術有專人指導,產品不愁銷路,年年還能享受企業分紅,如今,李登勇每月收入3000元有余,家里的日子過得有聲有色。
在銅仁,像李登勇一樣通過種植中藥材脫貧致富的農民不在少數。近年來,銅仁市以產業化扶貧為主線,靈活應用“三變模式”,采取政策扶持、財政支持、示范推廣、市場開發和培育等措施,加快推動中藥材產業發展。
中藥材,正引領銅仁人民書寫新時代的致富經。
念好“山字經”打出“中藥牌”
中藥材產業扶貧,是銅仁脫貧致富的一張王牌。薄弱的工業基礎讓銅仁保留了純凈的土地與河流,潮濕多雨的氣候為天麻、石斛等喜濕中藥提供了足夠的水分。加之銅仁市中藥材種植歷史悠久,資源豐富,歷來受各地藥商青睞,銅仁發展中藥材種植,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近年來,隨著中醫藥行業政策利好逐漸釋放,行業回暖跡象明顯,中藥材價格持續走高,尤其是高品質中藥材受到市場熱捧。銅仁市政府敏銳捕捉到這一系列信息,將中藥材種植加工定位為產業扶貧攻堅戰的排頭兵。
“我市是全國農用土地環境污染最輕的地區之一,是天然無公害中藥最佳生產環境。我市中藥原料深受省內外客商認可,在全國中藥原料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和較大的開發潛力。”銅仁市政協主席、銅仁市中藥材專班班長陳康介紹說,銅仁市松桃縣、沿河縣空氣濕度大、晝夜溫差大,產出的鐵皮石斛品質好、含糖量高;德江縣早在明清時期就以盛產天麻著稱,獨特的山地氣候讓這里產出的天麻個大、肥厚、特異味濃,暢銷全國。
今年9月,農業部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務院扶貧辦、工業和信息化部、農發行聯合發布《關于印發中藥材產業扶貧行動計劃(2017—2020年)的通知》,提出未來3年,要在貧困地區實施中藥材產業扶貧行動,以建立切實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為重點,將中藥材產業發展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精準脫貧銜接起來,基本實現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助力中藥材產業扶貧對象如期脫貧。通知的印發,讓銅仁市中醫藥產業扶貧的決心更為堅定。
“三變模式”助力點“藥”成金

有了發展方向,發展路徑成為擺在銅仁市委市政府面前的難題。彼時,正在貴州省大力推廣的“三變模式”進入了銅仁市委市政府領導班子的視野。
所謂“三變”,就是“資金變股金、資源變股權、農民變股民”。把農村分散的投入資金和土地資源盤活,讓農民成為企業的員工和持股者,最大限度激發農民生產動力。但發源于貴州省六盤水市的“三變模式”能否成功移植到銅仁身上,誰也不敢打包票,只能在摸索中前行。
在中藥材種植領域,銅仁市探索出“公司+專業合作組織+基地”“公司+基地+農戶”“專業合作組織+基地”等產業化經營模式,采取訂單生產、保護價收購、土地入股等方式,建立貧困農戶與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利益聯結機制,最大限度地激發了農戶的種植積極性。實現中藥材集中連片規?;藴驶a。
“產業扶貧一定要有龍頭企業支持和帶動。”銅仁市扶貧辦產業科科長冉隆文告訴記者。銅仁通過公司加農戶或合作社的方式,由龍頭企業統一提供種苗、農資、基本設施和種植培訓,讓扶貧辦對每一戶農民補貼的資金在監督之下統一使用。當企業達到一個生產階段之后,將扶貧資金和相應利潤分配給農戶,也可通過種苗結算加保底收購模式,帶動并保證農戶的收益。
“以前我在廣東、浙江打工,收入不高還照顧不到家人?,F在我就在家門口打工,一個月3000多元的收入,還能跟家人在一起,跟我一起打工的好幾個老鄉都回來了。”長興堡鎮鐵皮石斛種植基地的種植工人吳勝材告訴記者。除種植收入和分紅收益外,農戶還可以通過在種植基地務工取得勞務收入。寨云村村民姚芳元一家有4個勞動力在這個園區務工,加上他家13畝地的土地流轉費,一年下來,全家可掙6.5萬元。在農村,這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據長興堡鎮黨委書記石磊介紹,自從開始推行“三變模式”,長興堡鎮每戶每年平均分紅金2100元,加上勞務收入和種植收入等,鎮上每人每年至少增收4600元。
“3740元是我們劃定的底線,就是每個貧困人口至少要通過三變模式增收3740元。實際上,農戶中增收上萬乃至十多萬的也不乏人在。”冉隆文如是說。
“這一模式能將分散的扶貧資金、土地資源和農民生產力量有機組織起來,”在銅仁市副市長范國勝看來,“三變模式”使分散到各戶的扶貧資金聚集起來,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益,強化了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同時也解決了農民資產確權滯后、土地利用率低、經營性收入少的問題,以農民增收為核心,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可謂一舉多得。
多重保障化解風險顧慮

收益總是伴隨著風險。如何規避風險成為農戶、企業和合作社更為關心的話題。對于天宇中藥材有限總公司總經理宋波來說,幾年前一次吳茱萸價格下跌的事仍然讓他記憶猶新。
宋波早年從事對接農戶和飲片企業的藥材收購工作。由于銅仁是吳茱萸的主產地之一,吳茱萸行情也相對穩定,銅仁的農民們曾大面積種植吳茱萸。而在2007~2010年間,吳茱萸市場行情低迷,價格持續走低,嚴重滯銷,當地農戶損失慘重,宋波的生意也受到很大影響。
“種中藥也好,種其他農產品也好,最怕的就是價格波動,一些中藥材種植周期長,一旦價格下跌,好幾年的努力都打了水漂,這對農戶來說是十分致命的。”宋波說。在“三變模式”下,銅仁市的中藥材種植企業與農戶采取訂單生產、保護價收購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護農戶利益不受損。
企業下訂單并提供種苗,指導農戶種植,最后以種植前就協定好的回收價收購成品,這種從種植到銷售的閉環模式在銅仁已經得到廣泛推廣。這種模式一方面使得農戶規避了市場波動的風險,另一方面也解放了中藥材生產企業的生產力,使他們投入更多的精力到種苗馴化、培育以及產品的初加工、深加工上。
“為了鼓勵龍頭企業、合作社來引領、帶動農戶發展中藥材,銅仁市提出各區(縣)建立中藥材風險補償機制,將財政扶貧資金從事前補助變為事后補貼,可以更大地激發企業、合作社發展中藥材產業的信心。”銅仁市扶貧辦園區辦副主任李文強說。
現在,不僅是天麻、黃精,白芨、羅漢果等中藥材種植在銅仁都實現了訂單生產。銅仁市中藥材總面積已發展到78萬畝,涉及116個鄉(鎮、辦事處)12.24萬農戶,年產值40.59億元,更大程度推進了中藥材產業扶貧。
“未來,我們還將圍繞全產業鏈,推進培育一批各環節的市場主體,提升產業附加值和競爭力。”陳康指出,到2020年,銅仁市將重點圍繞45個重點鄉鎮,打造100個中藥材專業村,培養一批專業藥農及藥材經濟人。同時,培育和引進一批有實力、懂技術、有市場的經營主體,利用藥企雄厚的技術優勢加大對優質中藥材的深度開發,實現互利共贏,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黃蓓 葛偉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