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脫貧攻堅戰中,陜西各地因地制宜發展中藥材產業,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實力,加快了富民強村建設和脫貧攻堅步伐。
柴胡,貧困戶的“財富”
“以前,家里幾百元都掏不出來?,F在好了,種植柴胡每畝年最低收益2500元。我家有20多畝地種柴胡,1年挖六七畝,壓六七畝,去年7畝賣了近2萬元!”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拓石鎮常家溝村貧困戶王國榮細說著他家的生活變化。
能讓當地群眾擺脫貧困,得益于近10年來該鎮的中藥材產業發展,也離不開一個名叫王招社的“能人”。
王招社靠賣中藥材一步步富了起來。他看到鄉親們依然生活困難,便萌發了辦公司、種柴胡的念頭。2010年,他建起了寶雞市博仁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把周邊的農戶、貧困戶、殘疾人召集起來,無償為他們提供柴胡種子。
為了鼓勵村民種植柴胡,公司采取“一免、一供、一收”方式,給農戶統一發放柴胡種子和有機肥,提供全程技術指導,按照預先簽訂的購銷合同,以高于市場10%的價格回收藥材。起初,大家都不愿意種植,害怕掙不到錢。但經過幾戶示范帶動,群眾嘗到了甜頭,自發要求種植柴胡。據統計,近幾年來,合作社已為陳倉西部山區7個鄉鎮免費發放柴胡種子5.5萬多公斤,帶動5000余戶貧困戶種植柴胡8萬多畝。目前,該合作社已建成了2條年產2000噸中藥材飲片生產線,吸納周圍貧困戶60多人在飲片廠就業,年人均工資收入2.1萬多元。
得知當地柴胡產業使貧困率由12.19%降為1.92%的情況后,在寶雞參加柴胡產業推進會的中國工程院侯云德院士表示,希望各方面能合力把陳倉西部山區打造成服務我國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前沿陣地。
目前,拓石鎮已種植柴胡5萬多畝,占全區總量的50%,通過種植柴胡脫貧785戶,占總量的83.8%。柴胡已成為當地的特色產業,貧困戶的“財富”。
金銀花,富民強村新產業
在陜西省延安市黃陵縣田莊鎮安溝村的金銀花種植基地里,一壟壟金銀花長勢喜人,農戶正忙著在地里除草。
“現在既能照顧老人小孩,還能掙錢,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安溝村村民熊意霞說,安溝村是全縣有名的貧困村,過去種莊稼只能管吃飽飯,所以她和丈夫常年在外打工,聽說村民加入合作社既是股民又可以打工,一家子都回到了村里。
在金銀花生長的關鍵季節,駐村扶貧書記劉鵬飛格外操心,每天都要到基地去看一看,生怕金銀花遭受病蟲害,斷了村民的致富路。
劉鵬飛說,為了實現產業扶貧,縣扶貧局、農業局5次帶著村干部、村民出去考察學習,看到種植金銀花的村子都致富了,也決定引進金銀花種植。村兩委會班子立足當地土壤、氣候特點,依托公司“訂單”,在村里新建起了金銀花種植基地,金銀花一次種植可連續高產30年,既可帶動農民務工,也為村城增添了一項富民強村的特色產業。
在渭南蒲城縣,金銀花也正成為群眾脫離貧困的一劑“良藥”。
家住蒲城縣堯山鎮閆家村的皇玉林老兩口都已經70多歲了,身子不利落了,種糧又賺不了幾個錢,前幾年的日子過得很艱難。如今種上了金銀花,日子也好了。
“老百姓要想脫貧致富,必須種植經濟作物。”在外打拼多年的王春顏返鄉后當上了閆家村黨支部書記,這是他常說的一句話。閆家村干旱缺水,莊稼十種九不收,于是耐存活、高收益的金銀花成了王春顏帶領村民發展產業的首選。
黃芪,招財進寶的“梧桐樹”
提起種黃芪,榆林市子洲縣三川口鎮陽灣村的村民都笑得合不攏嘴。村民曹發說,今年黃芪供不應求,每公斤能賣25元到30元,種黃芪就是“種黃金”,“有了這個寶貝,俺們農民不怕沒錢花了。”
子洲縣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腹地,土質疏松、土層深厚、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非常適宜于黃芪生長發育。 黃芪每畝年收入近1.5萬元,相比于種植傳統的農作物多好幾倍,農民更愿意種植黃芪。
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的對口幫助指導下,該縣黃芪種植、加工業迅速發展,黃芪種植面積15萬畝,產量8000噸,產值7.2億元,黃芪產業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
“我們種下了梧桐樹,引來了陜煤集團榆林合力產業扶貧開發公司這只金鳳凰,縣政府與該公司合資實施的黃芪綜合加工項目,對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種植結構、拉動農民增收、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這將成為子洲縣農業產業的一個標桿項目。”縣長葉慶隆說。
目前,該縣正在積極爭取資金擴大黃芪種植面積。預計到2020年,縣域內黃芪種植面積可達20萬畝。(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