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不斷深入,中醫藥融入國際醫學體系的步伐逐漸加快,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中醫藥國際深度合作基礎已經形成。但是,由于中醫和西醫在理論體系和治療方法"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政策文件  
      郵箱 微信
       
       
        (政策文件)  
      首頁   政策文件工作動態關于我們
       
       
      政策文件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政策法規與監督司 > 政策文件
      《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問答51-60
      時間:2017-06-01 00:00:00

      五十一、如何推動中醫藥海外發展?
          近年來,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不斷深入,中醫藥融入國際醫學體系的步伐逐漸加快,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中醫藥國際深度合作基礎已經形成。但是,由于中醫和西醫在理論體系和治療方法上存在本質差別,中醫藥在世界大多數國家處于補充交替地位,中醫的國際傳播和發展存在很多障礙和壁壘,有文化層面的,也有技術和政策層面的。為進一步加強中醫藥對外交流與合作,《戰略規劃》提出,深化與各國政府和世界衛生組織、國際標準化組織等的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國際規則、標準的研究與制訂,營造有利于中醫藥海外發展的國際環境。實施中醫藥海外發展工程,推動中醫藥技術、藥物、標準和服務走出去,促進國家社會廣泛接受中醫藥。本著政府支持、民間運作、服務當地、互利共贏的原則,探索建設一批中醫藥海外中心。支持中醫藥機構全面參與全球中醫藥各領域合作與競爭,發揮中醫藥社會組織的作用。在國家援外醫療中進一步增加中醫藥服務內容。推進多層次的中醫藥國際教育交流合作,吸引更多的海外留學生來華接受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短期培訓和臨床實習,把中醫藥打造成中外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亮麗名片。
          (一)中醫藥國際交流合作發展現狀。
          近年來,中醫藥越來越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和重視。目前,中醫已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海外各類中醫藥從業人員大約30萬,中醫醫療(含針灸)機構達8萬多家。根據世衛組織統計,截至2012年,在政策法規方面,具有傳統醫學政策的會員國已經69個,具有監管草藥的會員國為119個;在實踐方面,103個會員國認可使用針灸療法,29個國家有針灸使用法規,18個國家可以由健康保險覆蓋針灸服務;在教育與研究方面,提供傳統和補充醫學高等教育規劃(包括本科、碩士和博士)的會員國為39個,國家傳統或補充醫學的研究機構(包括草藥研究機構)會員國數量為73個。
          (二)中醫藥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情況
          一是開展了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研究。為進一步推進中醫藥“一帶一路”建設,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支持開展了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研究,全面梳理了中醫藥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現狀,為政策制定提供技術支持。
          二是重點推動在“一帶一路”沿線建設中醫藥中心。通過實施中醫藥國際專項,積極支持境內有實力的中醫藥機構在“一帶一路”沿線設立中醫藥中心,具體包括支持甘肅省衛生計生委、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江蘇省中醫院、廣州中醫藥大學、湖北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湖南中醫藥大學、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分別在吉爾吉斯斯坦、法國、馬拉維、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盧森堡、俄羅斯以及中東歐等國家和地區建立10個中醫藥中心。特別是與捷克政府共同支持建立中捷中醫中心,劉延東副總理和捷克領導人親自為中心揭牌,成為中國衛生領域響應“一帶一路”重大倡議的第一個行動。
          三是積極參與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自由貿易區談判,努力擴大中醫藥市場準入。積極參與中國—東盟升級版、中國—巴基斯坦自貿區升級版、中國—新西蘭自貿區升級版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ECP)、中國—海合會、中國—格魯吉亞、中國—馬爾代夫等談判,努力擴大中醫藥在上述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準入,擴大中醫藥服務出口。
          四是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人才培養、傳染病防治等領域開展務實合作。在吉爾吉斯斯坦開設岐黃中醫中心;承辦吉爾吉斯斯坦中醫藥技術人員培訓班等5個中醫藥援外培訓班,為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尼泊爾、印度等29個國家培訓了136名中醫藥人員;舉辦廣西—東盟藥用植物資源保護與生產培訓項目培訓班、亞太地區中醫小兒推拿保健及醫療研修班,為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等10國培訓了58名中醫藥人員;繼續與柬埔寨等東盟國家就瘧疾等傳染病的防治開展交流與合作。
          (三)中醫藥海外發展面臨的形勢與機遇。
          當前,中醫藥在國際范圍面臨廣闊的發展空間。
          一是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人口老齡化的到來,國際醫療保健市場存在巨大需求。進入二十一世紀,人類的生存環境、生活方式、人口結構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經由傳染性疾病轉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人們不僅要活得長,更要活得健康、活得好,活得有質量,建立在急性傳染性疾病防控基礎上的各國衛生體系、醫學干預模式都需要不斷調整與革新,醫學發展模式也向社會一心理一生物復合型發展,現代醫學本身更加注重預防、預測、個體、參與等系統、集成,這些都提醒我們一個當代醫學與中醫藥等傳統醫學在理念、技術、方法等方面相互學習借鑒,互融互通的時代已經到來。各國民眾在確保享受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基礎上,迫切期待多元化醫療保障體系,健康服務供不應求,健康產業正日益成為炙手可熱的細分市場,具備巨大發展潛力。
          二是醫療體系的可持續發展是國際社會普遍面臨的難題。當前,無論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深受醫療費用不斷上漲的困擾。在提供多元化醫療保障體系的同時,減少政府巨額的醫療開支,是每個國家需要解決的問題。世衛總干事陳馮富珍曾指出,四分之一的現代醫藥研發來源于天然植物,其中許多是傳統醫藥,傳統醫學貼近人們生活,容易獲得,負擔得起,因此“毫無疑問,傳統醫學會滿足人們解決上述問題的需求”。
          三是以中醫藥為代表的傳統醫學在國際社會迎來前所未有的認同與重視。世界衛生組織不斷呼吁和敦促各成員國將傳統醫學納入國家醫療衛生體系。同時,外國政府也或通過與我首腦會晤,或通過外交渠道,或通過衛生會談,要求與我開展中醫藥合作。據不完全統計,僅在2011—2013年間,就有法國、馬來西亞、俄羅斯、意大利、澳大利亞、巴林、卡塔爾、烏克蘭、白俄羅斯、亞美尼亞、摩爾多瓦、新西蘭、塞浦路斯、加納、吉爾吉斯斯坦等30多個國家,提出與我合作在境外建設中醫醫院、開展中醫藥合作的需求。
          (四)下一步工作重點。
          一是將中醫藥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總體規劃安排,頒布并實施《中醫藥“一帶一路”中長期發展規劃》,加強頂層設計,整合全國中醫藥技術、人才等資源,做好與沿線國家合作的戰略布局與項目實施。
          二是推進一批中醫藥“一帶一路”建設重點合作項目,發揮示范輻射作用。在推進各類中醫藥雙邊合作協議落實的前提下,根據“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中醫藥及傳統醫學需求與合作基礎,實施一批有影響的中醫藥醫療、教育、科研、標準化、服務貿易等示范項目,以點帶面,發揮項目輻射帶動作用。
          三是加強多邊合作,在國際傳統醫學規則制定上掌握主動權。通過與世界衛生組織的合作共同促進國際傳統醫學決議和戰略的實施,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制定發展傳統醫學的國家政策。通過與國際標準化組織合作,制定頒布中醫藥技術、信息、術語、服務、專用產品設備等相關國際標準,不斷提高我國主動制定國際傳統醫學發展政策、標準、規則的話語權和主導權。
          四是擴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醫藥機構交流與合作。支持相關省市區開展與“一帶一路”主要國家進行中醫藥合作。發揮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在世界中醫藥學術界的影響力,推動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醫藥及傳統醫藥機構學術交流與合作。
          五是開拓“一帶一路”國家中醫藥市場,重點推動中醫藥產品和服務走出去。積極扶植和鼓勵中醫藥企業在海外建立研究基地、營銷網絡,擴大中藥貿易,拓展國外中藥市場。實施中醫藥服務貿易多元化戰略,通過“一帶一路”沿線多邊及自貿區談判為中醫藥貿易的發展創造條件。

      五十二、如何加強中醫藥法律體系建設?
          中醫藥法律體系建設是中醫藥法治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法律保障。加強中醫藥法律體系建設,對于推進中醫藥事業改革發展,促進中醫藥行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一步發揮好中醫藥的五種資源優勢,促進醫藥衛生事業深化改革,維護和增進人民群眾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當前,中醫藥事業發展已步入法制化軌道,中醫藥管理部門依法行政意識和能力不斷增強,廣大黨員干部守法意識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權益得到有效維護,法治建設取得顯著進步。但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要求相比,中醫藥法律體系建設存在滯后與不足,還沒有一部專門的中醫藥法律,中醫藥發展在法律層面上缺位,現行與中醫藥有關的法律法規總體上看比較分散、不系統,還不能適應中醫藥事業改革發展的需要。現行與中醫藥有關的醫藥衛生法律主要是針對醫藥衛生的共性問題做出制度規范,未能體現中醫藥的特點和自身發展規律,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不僅起不到保護作用,反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醫藥的發展,限制了中醫藥特色優勢的發揮。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四中全會提出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進一步建立健全中醫藥法律體系,一是結合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精神,加強頂層設計和體系研究,構建有中醫藥特點的、相對系統完整的、與中醫藥發展相適應的法律體系框架,形成以憲法為基本依據、中醫藥專門法律為主體、相關法律和行政法規協調補充、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為基礎、地方性法規為支撐的層次清晰、結構合理、系統完善的中醫藥法律體系。二是加快推進《中醫藥法》的立法進程,深入開展影響和制約中醫藥發展關鍵問題的系統研究,配合有關部門做好法律草案審議的準備工作,形成對中醫藥法制定工作的有力支撐。做好中醫藥法實施前準備工作,開展中醫藥法相關配套文件的研究起草。三是建立協調工作機制,推動修訂《執業醫師法》《藥品管理法》和《醫療機構管理條例》《中藥品種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中醫類別執業醫師、中醫醫療機構分類和管理、中藥審批管理、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等領域相關法律規定。四是加強地方中醫藥法治工作,主動適應地方中醫藥事業發展和依法治理的新要求,修訂完善現行中醫藥地方性法規。建立完善體現地方特點的中醫藥管理制度,民族地區負責民族醫藥管理的部門要結合民族醫藥發展需求和本地實際,協調有關部門起草制定體現民族醫藥特點的地方性法規。

      五十三、如何完善中醫藥標準體系?
          近年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緊密結合國家標準化發展形勢與要求,堅持服務于中醫藥工作全局,全面推進中醫藥標準化戰略,加強了中醫藥標準化工作的頂層設計、整體規劃和宏觀指導,制定實施了中醫藥標準化發展規劃、指導意見和管理辦法,出臺了一系列促進中醫藥標準化工作的政策措施,取得了顯著進展。
          一是中醫藥標準體系建設不斷加強,推動中醫藥標準化發展上臺階上水平。中醫藥標準體系日臻完善,標準數量達到649項,其中國家標準由27項增長到36項,行業標準及行業團體標準由209項提高到613項。
          二是開展中醫診療技術標準制修訂,促進中醫藥在深化醫改中發揮作用更加突出。開展了近500項中醫臨床診療指南和20多項針灸技術操作規范的研究制定,為形成安全有效和個性化的中醫臨床診療方案提供了指引。
          三是開展中醫治未病養生保健標準制修訂,促進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發展作用更加突出。按照《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任務要求,加強了中醫“治未病”標準研究制定,發布了19項中醫養生保健系列技術操作規范,開展了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機構和人員標準、136項中醫治未病養生保健技術標準制修訂,以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為基礎形成的中醫體質辨識項目成為首個納入公共衛生服務的中醫藥項目,標準促進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發展作用更加突出。
          四是統籌推進中藥相關領域標準制修訂,促進中醫藥事業“六位一體”全面發展的作用更加突出。在《藥典》及其配套強制性標準的框架下,按照補充完善、共同形成中藥標準體系的思路,開展了中藥編碼、道地藥材、中藥材種子種苗、中藥資源調查等領域標準的制定,與國家《藥典》及其配套標準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填補了相關領域空白。《中藥編碼規則及編碼》《中藥方劑編碼規則及編碼》《中藥在供應鏈管理中的編碼和表示》3項國家標準正式發布,成為促進中藥物聯網發展的技術基礎。首批道地中藥材、中藥材種子種苗標準制定取得新進展,從源頭上保障了中醫藥服務質量和安全。
          五是加強了民族醫藥標準化建設。大力推進民族醫藥標準化工作,積極為民族醫藥標準化建設創造條件。支持蒙醫、藏醫、維醫常見病診療指南的研究制定與臨床應用評價。支持傣醫、壯醫、朝醫、哈薩克醫、苗醫、瑤醫開展標準化研究,支持內蒙古國際蒙醫醫院、西藏自治區藏醫院、青海省藏醫院、新疆自治區維吾爾醫醫院作為民族醫藥標準研究推廣基地建設。支持西藏自治區成立地方藏醫藥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組織民族醫藥人員標準化知識培訓。
          六是中醫藥標準的評價和應用推廣效果顯著。中醫臨床診療指南得到廣泛好評。第一次在全國范圍內組織38家三級甲等中醫醫院開展了123個常見病種中醫內外婦兒各科診療指南評價,據收集到的27812份數據分析顯示,中醫診療指南整體療效和技術水平較好,臨床應用評價較高。符合中醫診療指南治則治法的病例數量占87.47%,中醫臨床診療指南的治愈顯效率達到70.89%,安全性為97.84%,經濟性為92.58%。針灸技術操作規范的推廣與應用情況良好。據調查結果顯示:74%的接受調查的中醫醫師了解針灸技術操作規范有關技術內容,以二級以上醫院居多;65%的臨床參照使用,70%的認為針灸技術操作規范對臨床具有指導意義。中醫藥標準應用推廣體系基本建立,第一批42個中醫藥標準研究推廣基地試點建設穩步推進,首次面向基層開展了7萬多人次的中醫藥標準實施推廣培訓。
          七是中醫藥標準化支撐能力不斷增強。專業化的標準化技術組織體系逐漸形成,全國中醫、中藥、中西醫結合、針灸、中藥材種子種苗5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技術管理能力不斷提升。廣東、上海成立了地方中醫藥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西藏自治區成立了藏醫藥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出臺了一系列鼓勵促進中醫藥標準化發展的政策措施,促進了標準化與繼續教育、科研管理緊密結合。加強了中醫藥標準化研究機構和中醫藥標準化人才隊伍建設。
          八是在國際標準化組織平臺上推動成立了“中醫藥技術委員會”(ISO/TC 249),承擔了秘書處工作,提出了47項國際標準提案,25項正式立項,由我提出并主導研制的《一次性無菌針灸針》《人參種子種苗第一部分:亞洲人參》、《中草藥重金屬限量》《中藥煎藥機》等ISO國際標準已正式發布,實現了國際突破。積極參與世界衛生組織疾病分類代碼(ICD)第11版的研究制定,將傳統醫學部分正式納入。
          為充分發揮標準化在中醫藥事業發展中的基礎性、戰略性、全局性作用,《規劃綱要》提出,一是實施中醫藥標準化工程,重點開展技術操作規范和療效評價標準的制定、推廣與應用。系統開展中醫治未病標準、藥膳制作標準和中醫藥保健品標準等的研究制定,保障中醫藥服務質量安全。二是完善中藥標準體系建設,加強中藥質量管理,重點強化中藥炮制、中藥鑒定、中藥制劑、中藥配方顆粒以及道地藥材的標準制定與質量管理。加快中藥數字化標準及中藥材標本建設。加快國內標準向國際標準轉化。
          下一步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快推進中醫藥標準化工作:
          一是加快中醫藥標準體系的建立,編制中醫藥標準體系類目表,全面規劃和具體指導中醫藥相關標準的制修訂工作。
          二是加強中醫藥標準重點方向和重點領域的支持。加快技術操作規范等技術標準的制修訂,加強中醫藥名詞術語等基礎標準的制定,加強中醫藥人員、機構、技術的資格資質標準等中醫藥管理標準的制定。
          三是加強中醫藥標準化支撐體系建設。建立一批中醫藥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分技術委員會和工作組。遴選具備一定基礎條件的中醫藥機構成立中醫藥標準化研究基地。
          四是加強中醫藥標準化人才隊伍建設。建立中醫藥標準培訓基地,開展中醫藥標準化培訓,建立國家級標準化專家人才庫。
          五是加快推進中醫藥標準國際化工作。加強與國際標準化相關組織及其他國家傳統醫學標準化組織的交流與協調,搭建中醫藥國際標準化工作平臺,建立國際標準化信息渠道。推動中醫藥標準向國際標準轉化。

      五十四、如何推進中醫藥監督體系建設,加強中醫藥行業的規范與管理?
          加強中醫藥監督工作對于全面實施依法治國、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維護人民群眾健康權益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各類健康影響因素不斷增加,非法行醫、“醫托”詐騙等危害群眾健康的重大違法案件時有發生,中醫藥監督工作形勢十分嚴峻。同時,中醫藥監督工作還存在著相關法律法規標準不夠完善、監督體系不夠健全、監督對象和內容不夠明確、監督手段創新不足等問題。中醫藥監督與衛生計生綜合監督行政執法體制機制亟需進一步統籌、協調和加強。
          為此,國家衛生計生委等六部門2015年聯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衛生計生綜合監督行政執法工作的意見》中進一步明確了衛生計生綜合監督行政執法機構對于中醫藥執法監督的職責,國家衛生計生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于2016年出臺了《關于加強中醫藥監督管理工作的意見》,提出“在衛生計生綜合監督行政執法體系中,中醫藥監督行政執法體制機制建立健全;中醫藥監督管理和執法制度得到完善,工作內容和流程不斷規范;衛生計生綜合監督執法機構中醫藥監督能力全面提升”的具體目標。
          推進中醫藥監督體系建設,加強中醫藥行業的規范與管理,下一步將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創新監管方式。
          落實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要求,大力推廣隨機抽查監管,切實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營造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推進中醫藥健康服務認證管理,逐步在中醫養生保健等領域開展試點工作。
          (二)強化服務意識。
          堅持監督執法與服務指導相結合,積極為中醫藥服務機構、人員提供中醫藥政策、法律法規和相關知識的咨詢服務和業務指導,增強其法制觀念。通過網格化執法責任制建立與重點單位聯系制度,加強日常溝通聯系,不定期開展專門培訓,提升中醫藥服務人員能力和水平。
          (三)建立監管信息平臺。
          促進信息資源的開放共享、互聯互通,整合形成統一的監管信息平臺,及時公開監管信息。逐步充實完善各類執法檢查數據庫,建立中醫藥健康服務機構的監管信息系統,建立不良執業記錄制度、負面清單制度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
          (四)加強隊伍建設。
          充實配備中醫監督執法人員。加強中醫藥監督管理人員的法治教育、業務教育和廉政教育,全面提高其專業水平和業務能力。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加強中醫藥監督管理人員中醫藥知識培訓,使其充分理解和尊重中醫藥特色優勢,更好地為中醫藥的發展服務。
          (五)提高輿情監測和處置能力。
          加強中醫藥相關信息的輿情監測,及時掌握社會信息動態,建立健全與中醫藥監督管理相關非常態信息的會商應對機制。要專人負責、隨時監測、快速處理,做到早發現、早反饋、早處置,提高處理突發應急事件的能力水平,依法處置與中醫藥監督管理職責有關的突發事件。

      五十五、如何理解加大中醫藥政策扶持力度?
          近年來,政府中醫藥投入總量快速增長,“十二五”期間,在中醫藥基礎建設方面,中央財政共投入161.70億元,在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方面,中央財政中醫藥專項轉移支付資金128.81億元。盡管中央對中醫藥投入不斷增加,但政府對中醫藥投入機制還沒有形成,仍然存在不容忽視和必須加以解決的問題:一是現行的投入補償政策并沒有得到很好地貫徹執行,由于長期投入不足,中醫醫院基礎差、底子薄的現狀仍沒能得到根本改善,由于補償不到位,許多中醫醫院收不抵支,公立中醫醫院醫療虧損問題突出;二是現行的投入補償政策沒有真正照顧到中醫藥的自身特點,難以適應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需要;三是現行中醫藥服務的投入補償政策較大地影響了中醫藥服務的提供,因此當中醫醫院面臨巨大生存壓力時,就缺乏提供中醫特色診療服務的動力。
          為進一步加大對中醫藥政策扶持力度,《規劃綱要》提出,落實政府對中醫藥事業的投入政策。改革中醫藥價格形成機制,合理確定中醫醫療服務收費項目和價格,破除以藥補醫機制。繼續實施不取消中藥飲片加成政策。在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中進一步增加中成藥品種數量,不斷提高國家基本藥物中成藥質量。各級政府要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中統籌考慮中醫藥發展需要,擴大中醫醫療、養生保健、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等用地供給。

      五十六、如何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
          中醫藥人才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基礎和保障,也是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的第一資源。近年來,特別是《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頒布實施以來,中醫藥人才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中醫藥人才隊伍的規模和素質得到較快發展,中醫藥人才培養工作不斷推進,中醫藥人才發展環境不斷優化,中醫藥服務體系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十二五”期間,中醫藥人才工作以改革機制、提升內涵為重點,加快推進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人才隊伍建設,取得顯著成績:
          一是中醫藥人才規模和素質得到較快提升。截止到2014年底,全國有中醫藥類專業技術人員54.5萬人,每萬人口衛生機構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3.1人。開辦中醫藥類專業的高等中醫藥院校42所(含25所獨立設置的中醫藥院校)、非中醫藥院校227所,在校生人數達到69.8萬人;開辦中醫藥類專業的中等中醫藥院校48所、非中醫藥院校263所,在校生人數達到18.5萬人,基本建立了涵蓋中高職、本科、研究生不同層級的中醫藥院校教育。
          二是多層次多類型的中醫藥師承教育模式初步建立。廣泛開展了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推進以師承教育為主要傳承模式的中醫藥人才培養項目,積極培養中醫藥傳承人才。評選表彰了兩批國醫大師60名,建立國醫大師傳承工作室60個。開展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培養1476名繼承人。建設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956個、中醫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64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200個,培養了511名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630名中藥特色技術傳承人才。
          三是醫教協同深化中醫藥教育改革初顯成效。加快推進中醫藥教育綜合改革,42所高校開展了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建設794個中醫藥重點學科,培養了2300余名中醫藥學科(后備)帶頭人。規范醫學類專業辦學,獨立設置中醫專業學位,在高職專業目錄新增設中醫康復保健、中醫健康管理等中醫藥健康服務類專業或方向。
          隨著國家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健康服務需求的快速增長,中醫藥人才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中醫藥人才工作也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中醫藥人才隊伍規模數量和服務領域有待提升,結構層次有待優化,高層次及基層中醫藥人才匱乏,符合高水平創新創業要求的人才群體有待大力培育;中醫藥教育資源和空間有待進一步拓展,人才培養的開放協同效應有待提高,終身教育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制約中醫藥人才多元化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有待突破,政策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中醫藥人才隊伍的培育、使用和評價機制有待進一步健全。
          未來一段時期,中醫藥人才工作將圍繞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和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的總體要求,重視并發揮人才資源對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決定性作用,以建立符合中醫藥醫療、保健、教育、科研、產業、文化及對外交流與合作全面協調發展要求的中醫藥人才隊伍為目標,以加強領軍人才、緊缺人才、特色人才、基層人才培養為重點,以改革中醫藥人才培養和評價政策機制為關鍵,統籌推進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工作。具體舉措包括:
          一是健全中醫藥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建成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繼續教育三階段有機銜接、師承教育貫穿始終的中醫藥人才終身教育體系。深化醫教協同,推進中醫藥院校綜合改革。全面實施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探索開展中醫醫師專科規范化培訓,健全中醫藥畢業后教育制度。強化中醫藥師承教育,建立中醫藥師承教育培養體系,實現師承教育常態化、制度化。
          二是夯實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強化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推進中醫類別全科醫生、助理全科醫生培養,實施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培養和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計劃等人才培養、聘用工作。加強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培養基層中醫藥骨干人才,開展基層在職在崗衛生技術人員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培訓,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水平。建立吸引、穩定基層中醫藥人才的保障和長效激勵機制,鼓勵畢業生、離退休老中醫藥專家、在職在崗中醫藥人才到基層服務。
          三是推進高層次中醫藥人才培養。實施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百千萬”人才工程,以提升中醫藥臨床服務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為核心,搭建不同層級的中醫藥高層次人才培養平臺,培養造就一批具有深厚中醫藥理論基礎和學術經驗、堅持中醫藥原創思維并掌握現代科學研究方法的中醫藥高層次人才,構建骨干人才、優秀人才、領軍人才有機銜接的中醫藥高層次人才隊伍。完善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政策措施,建立西醫學習中醫制度,鼓勵西醫離職學習中醫,培養高層次中西醫結合人才。大力發展民族醫藥教育,鼓勵和扶持民族地區和高等院校開辦民族醫藥專業,支持有條件的民族醫藥院校開展民族醫藥研究生教育。
          四是促進中醫藥健康服務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拓寬中醫藥健康服務人才崗位設置,逐步健全中醫藥健康服務領域相關職業(工種),建立適應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的職業技能鑒定體系。建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中醫藥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加快培養中醫養生保健、康復、養老、健康管理等技術技能人才。
          五是完善人才評價激勵保障機制。逐步建立符合中醫藥不同崗位要求的人才標準,完善體現中醫藥行業特點的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評價體系,推進公立醫院薪酬制度試點工作。建立健全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省級名中醫等評選表彰制度,構建不同層級相互銜接、政府表彰和社會褒獎相結合的激勵機制。建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傳承保障機制,加大中醫藥青年人才培養支持力度,促進中醫藥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力爭到2030年,基本形成一支由百名國醫大師、萬名中醫名師、百萬中醫師、千萬職業技能人員組成的中醫藥人才隊伍。

      五十七、如何完善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中醫藥人才評價機制?
          改進中醫藥人才評價標準和方法,建立科學有效、體現行業特點的中醫藥人才評價機制,有利于加強中醫藥人才培養,使人才各盡其能、各展其長、各得其所,讓人才價值得到充分尊重和實現。
          一是完善中醫類別執業醫師定期考核機制。通過推進中醫類別醫師定期考核內容的落實,引導中醫醫師加強中醫藥理論、知識、技能的學習和使用,更好地運用中醫理念思維開展臨床服務。
          二是改革和完善中醫藥專業技術職務考試、評審機制。通過深入調查研究,研究制定符合行業特點的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水平能力評價標準、評價方式,通過職稱改革引導中醫藥臨床人員更好地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
          三是改革和完善中醫藥技能人員職業資格鑒定機制。通過完善制度、規范程序、加強監管、擴大宣傳,不斷加強中醫藥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工作,促進技能人員水平能力的提升,更好的服務于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發展。
          四是改革和完善中醫藥人才激勵機制。通過實施中醫藥傳承與創新人才工程,完善績效考核和評選表彰機制,培養選拔一批中醫藥領軍人才和優秀人才,營造優秀中醫藥人才脫穎而出的氛圍。
          五是創新中醫藥人才培養機制。加快推進中醫藥教育教學改革,強化中醫藥師承教育,基本建成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繼續教育三階段有機銜接、師承教育貫穿始終的中醫藥人才終身教育體系。

      五十八、如何加強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確保基層中醫藥人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是我國中醫藥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基層中醫藥事業、保障人民群眾健康的重要力量。近年來特別是新一輪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以來,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規模、素質正在穩步提高。根據《2014年全國中醫藥統計摘編》數據顯示,全國縣及縣以下中醫機構共有中醫執業(助理)醫師136007人,其中,縣級中醫類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鄉鎮衛生院分別為35556人、24266人、10126人和66059人。另外,以中醫為主的鄉村醫生2.86萬人,以中西醫兩法行醫的鄉村醫生30.86萬人。
          受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影響及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制約,長期以來,基層中醫藥人員待遇差、職業發展空間小,導致基層中醫藥機構很難吸引到高學歷、高水平的中醫藥人才,中醫藥專業技術骨干流失現象嚴重。當前,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整體素質偏低,是中醫藥服務體系的薄弱環節,難以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中醫藥健康服務需求。
          為留住基層中醫藥人才,提高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各級中醫藥管理部門會同相關政府部分,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一是進一步改革完善基層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工作,衛計委等部門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改革完善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工作的指導意見》,拓展基層中醫藥人才發展空間;二是在部分省區試點“縣招鄉用”、“縣管鄉用”的人才創新管理機制;三是各省(區、市)積極開展基層名中醫評選活動;四是加大基層中醫藥人才培養力度。“十二五”期間,中央財政累計投入2.33億元用于開展基層中醫藥人才培養,建設了200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培訓了10334名縣級中醫臨床技術骨干,30000余名基層中醫人員參加了全科崗位、轉崗培訓,對11720名鄉村醫生實施了中醫藥知識與及技能培訓。
          下一步,將通過機制與制度建設,推進基層中醫藥人才培養工作:一是建立中醫藥人才培養與中醫藥行業人才需求的供需平衡機制。國家和各省級中醫藥管理部門將根據中醫藥事業發展需要,研究提出全國和本地區基層中醫藥人才需求規劃、計劃;國家和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及高等中醫藥院校,根據人才需求及中醫藥教育資源狀況,合理確定中醫藥專業招生規模及結構,針對基層中醫藥需求情況,通過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培養等模式,加強課程體系改革,培養適合基層需求的中醫藥畢業生。二是深化面向基層的中醫全科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強中醫類別全科醫生(助理全科醫生)培養。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面向基層開展“5+3”中醫類別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面向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地區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開展“3+2”中醫類別助理全科醫生培訓,培養大批具有預防保健與社區、農村服務能力的實用型中醫類別全科醫生。三是在推進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過程中,進一步推進基層中醫藥人才培養工作。積極協調財政部等相關部委,加強現有基層中醫藥人員的在職培訓,開展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縣級中醫臨床技術骨干培訓和鄉村醫生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培訓等項目,提高基層中醫藥人員業務水平和服務能力。四是建立吸引、穩定基層中醫藥人才的保障和長效激勵機制,鼓勵畢業生、離退休老中醫藥專家、在職在崗中醫藥人才到基層服務。

      五十九、如何推進中醫藥信息化建設?
          近年來,中醫藥信息化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出臺了《中醫藥信息化建設“十二五”規劃》,實施中醫藥信息化重大工程,初步建立了共享的數據中心和共享網絡。構建全國中醫藥信息單位協作網,建成中醫藥文獻數據庫共享平臺及中藥關聯統計分析數據庫平臺,中醫藥信息化教育體系初具規模。但是,中醫藥信息化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中醫藥信息化的組織執行機制有待進一步加強,缺乏專業管理人員和持續的組織管理運行機制,規劃執行的系統性和延續性也存在不足,中醫藥行業至今還沒有建立起完整的綜合統計信息網絡直報系統,無論是規劃制訂和戰略決策,都缺乏大數據的支撐,難以滿足當今信息化浪潮大形勢下管理與發展的要求。
          2015年開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安排專項資金5.8億元,實施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診療區(中醫館)健康信息平臺建設項目,支持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建設省級中醫藥數據中心,通過搭建中醫館健康信息云平臺,提升基層中醫館信息化水平;同時,還安排專項資金1000萬元,實施中醫藥信息標準研究與制定項目,開展100項中醫藥信息標準制修訂。
          為進一步加快中醫藥信息化建設,《戰略規劃》提出按照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工作部署,在健康中國云服務計劃中,加強中醫藥大數據應用。加強中醫醫院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中醫醫院信息系統。建立對患者處方真實有效性的網絡核查機制,實現與人口健康信息縱向貫通、橫向互通的目標。完善中醫藥信息統計制度建設,建立全國中醫藥綜合統計網絡直報體系。
          “十三五”期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實施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推進中央本級中醫藥政務信息化建設,建立中醫藥醫療、教育、科技、產業、文化、對外交流合作等重點業務應用信息平臺。

      六十、國家中醫藥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的主要職責是什么?
          2007年3月,為進一步加強有關部門之間的統籌協調,大力扶持中醫藥事業發展,國務院成立了國務院中醫藥工作部際協調小組。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吳儀擔任組長,時任衛生部部長高強、國務院副秘書長徐紹史、衛生部副部長中醫藥局局長王國強擔任副組長。協調小組在中醫藥局設辦公室,辦公室主任由王國強兼任。
          2009年6月,國務院根據工作需要和國務院機構設置及人員變動情況,將國務院中醫藥工作部際協調小組調整為中醫藥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總召集人為時任衛生部部長陳竺,召集人為王國強。聯席會議辦公室設在中醫藥局,辦公室主任由王國強兼任。
          中醫藥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協調小組)成立后,在研究出臺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相關法規和重要文件、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深化醫改中的作用、推動完善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政策和機制、協調解決中醫藥改革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和關鍵問題、共同實施加快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重大項目、積極營造有利于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良好環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發揮了積極作用。
          2016年2月,國務院印發《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進一步完善國家中醫藥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由國務院領導同志擔任召集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提出了聯席會議組成部門建議,擬定了會議制度,征求了各相關部門意見,現正按程序報批。
          擬成立的國家中醫藥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由國家衛生計生委、中醫藥局、外交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民委、民政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農業部、商務部、文化部、海關總署、工商總局、質檢總局、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體育總局、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統計局、林業局、知識產權局、旅游局、僑辦、港澳辦、法制辦、臺辦、保監會等32個部門和單位組成,中醫藥局為牽頭單位。聯席會議設召集人1人,由國務院領導同志擔任。設副召集人3人,由協助分管中醫藥工作的國務院副秘書長、國家衛生計生委主要負責同志、中醫藥局主要負責同志擔任。其他成員單位負責同志為聯席會議成員。
          國家中醫藥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的主要職責是:在國務院領導下,宏觀指導、統籌協調中醫藥工作。研究提出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方針政策和具體措施,推動完善中醫藥事業發展政策和機制,協調解決中醫藥事業改革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指導督促和檢查有關政策措施的落實。
       

       
       
       
       
        Copyright@2006 www.xptnrq.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工體西路1號 電話:59957777
      版權所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ICP備案:京ICP備16052956號
      京公網安備11931045028號  網站標識碼:bm73000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的激情视频| 性欧美丰满熟妇XXXX性久久久| 亚洲色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青春草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精品美女在线观看| 一本大道在线无码一区| 日韩在线免费电影| 亚洲成人午夜电影| 精品国产_亚洲人成在线| 国产在线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精品999在线观看| a级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抵在洗手台挺进撞击bl| 亚洲av成人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波多野结衣免费视频观看| 午夜亚洲乱码伦小说区69堂 | 久久精品这里有| 在现免费看的www视频的软件 | av72发布页| 手机在线观看视频你懂的|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看| 免费又黄又硬又爽大片| 翁熄系列乱老扒bd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一级毛片全部免| 在线免费观看污网站| 一级性生活视频| 无翼乌全彩绅士知可子无遮挡| 亚洲AV香蕉一区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高清性色生活片| 免费国产a国产片高清| 美女开嫩苞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广告| 浮力影院第一页| 国产色视频免费| 99视频都是精品热在线播放| 性初第一次电影在线观看|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子伦| 日韩在线视精品在亚洲| 亚洲一区欧美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