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如何發揮中醫藥在促進分級診療制度建立中的作用?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70號)提出,到2020年,分級診療服務能力全面提升,保障機制逐步健全,布局合理、規模適當、層級優化、職責明晰、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醫療服務體系基本構建,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逐步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國情的分級診療制度。
各級中醫醫療機構在分級診療中具有不同的定位和作用:三級中醫類醫院主要是充分利用中醫藥(含民族醫藥)技術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并注重與中醫藥理論和方法相結合,提供急危重癥和疑難復雜疾病中醫診療服務;縣級公立中醫類醫院主要充分利用中醫藥(含民族醫藥)技術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提供縣域內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中醫診療,急危重癥患者搶救和疑難復雜疾病向上轉診服務;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主要是運用中醫藥適宜技術和中藥飲片、中成藥,提供轄區內常見病、多發病和診斷明確病情穩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復期患者、老年病患者中醫診療服務。
發揮中醫藥在促進分級診療制度建立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舉措:
(一)制定符合中醫藥特點的分級診療政策。
鑒于基層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水平參差不齊,相當多的地區基層還不能提供中醫藥服務或僅能提供簡單的中醫藥適宜技術,對于基層中醫藥服務體系完善、服務能力強的地區,中醫藥積極參與構建分級診療服務體系;對于基層中醫藥服務體系不健全、服務能力薄弱的地區,當前重點是加強基層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并區別對待中醫醫院,將中醫醫院門診中醫診療服務納入首診范圍,充分發揮中醫醫院的服務能力,滿足人民群眾首診看中醫的需求。
(二)全面提升縣級中醫類醫院綜合服務能力,為大病不出縣發揮中醫藥作用。
加強縣級中醫醫院條件建設,按照“填平補齊”原則,引進中醫和現代科學技術,配備必要的診療設備,重點加強內科、婦科、兒科、骨傷科、肛腸科、腫瘤科、皮膚科以及針灸、推拿等中醫特色專科和臨床薄弱專科、醫技科室建設,提高中醫優勢病種診療能力和綜合服務能力。
(三)鼓勵和引導中醫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提高基層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中醫診療水平。
通過組建中醫醫聯體、城鄉對口支援或幫扶、推進中醫師多點執業等多種措施,鼓勵城市優質資源下沉。以“國醫堂”“國醫館”建設為抓手,大力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推行中醫藥綜合服務模式,持續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服務能力。同時鼓勵社會力量優先舉辦只提供傳統中醫藥服務的中醫門診部和中醫診所,彌補基層中醫藥力量不足。
(四)大力提升城市三級中醫類醫院急危重癥和疑難復雜疾病診療能力,發揮中醫藥在急慢分治的作用。
開展國家及區域中醫醫療中心建設,進一步加強中醫重點專科專病建設,大力推廣實施中醫優勢病種中醫臨床路徑,強化臨床診療中醫思維,提升急危重癥和疑難復雜疾病中醫藥診療能力。創新中西醫臨床協作機制,由三級中醫類醫院和綜合醫院組建中西醫臨床協作組,對部分急危重癥和疑難復雜疾病開展中西醫強強聯合、聯合攻關,共同提高臨床療效。
(五)在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中充分利用和發揮中醫資源作用。
一是逐步實現每個簽約團隊都有1名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的醫師或鄉村醫生。二是中醫類別醫師(包括中醫類別全科醫生)可以作為家庭醫生牽頭組建簽約團隊。三是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基本醫療和預防保健方面的重要作用。基本醫療服務應涵蓋常見病、多發病的中西醫診治,合理用藥等;公共衛生服務涵蓋包括中醫藥健康服務管理項目在內的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健康管理服務主要是針對居民健康狀況和需求,制定不同類型的個性化簽約服務內容,包括中醫藥“治未病”服務等。
二十二、國家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協作工作機制與模式是什么?
(一)工作目標
圍繞中醫診療具有優勢的重大疾病、疑難疾病和傳染性疾病,中醫醫院重點專科與綜合醫院相關重點專科和優勢學科共同組建中西醫臨床協作組,按照“整合資源、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協同攻關,中西融合、提高療效”原則,開展中西醫聯合攻關,以提高臨床療效為目的,在臨床實踐基礎上形成業內專家廣泛共識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探索建立中西醫臨床協作的長效機制和模式。
(二)主要內容
1.建設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臨床協作平臺,促進服務模式標準化。充分發揮中醫、西醫各自特色與優勢,從臨床入手,針對重大疑難和傳染性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關鍵環節,挖掘整理中醫藥治療經驗和特色療法,開展中西醫結合臨床協作,形成獨具特色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
2.創新重大疑難疾病的中西醫臨床協作機制,促進運行機制制度化。創建中醫臨床診療團隊和西醫臨床診療團隊的協作診療互動機制,建立中西醫人員緊密協作的會診、聯合門診、聯合查房、聯合病例討論、學術聯合、中西醫科室負責人交叉任職等協作模式與醫療制度,為患者提供一站式中西醫協作綜合診療服務,提高疾病治療難點處理能力。
3.建立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臨床協作療效評價體系,促進協作成果逐步推廣應用。對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的臨床實施進行動態管理,強化對臨床病例資料的分析、總結與評估,探索中西醫結合、病證結合治療重大疑難疾病的臨床療效評價方法和評價標準,形成中西醫協作防治重大疑難疾病的技術中心及推廣應用平臺;形成基于循證醫學研究、長期隨訪觀察和遠期療效評價的機制和模式。
4.探索重大疑難疾病的中西醫協作人才培養新途徑,實現人員協作長態化。研究制定西學中、中學西的中西醫交叉培養制度,開展中西醫領軍人才的臨床實踐對話,明確重大疑難疾病的中西醫人員協作職責和任務,形成具有中西醫融合思維的中西醫協作診療團隊。
5.研究重大疑難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促進中西醫結合學科發展。發揮中西醫各自優勢,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多學科、全方位協作,形成醫療、教學、科研相結合,從預防、治療到康復的中西醫協作防治重大疑難疾病診療體系。
二十三、如何加強民族醫藥工作?
民族醫藥是中華醫藥學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醫藥的發展有利于保障人民健康、傳承民族文化、維護團結穩定、促進民族繁榮。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有35個民族發掘整理了本民族醫學資料,藏、蒙、維、傣、壯、朝、苗、瑤、回、彝、土家、布依、侗、哈薩克、羌共15個民族設有本民族醫醫院,共252所,較“十一五”期末增長了27.3%,床位數增長了81%,年門急診人次增長了43.1%,年出院人次增長了100%。全國9個民族醫藥開設了高等院校和中職教育,2014年高等院校民族醫藥專業在校生7039人,中等學校3585人,共10624人。藏、蒙、維、傣、朝、壯、哈薩克等7種民族醫納入國家醫師資格考試體系,目前全國共有17324人取得民族醫醫師資格。兩屆“國醫大師”評選中,5名民族醫藥專家被授予“國醫大師”榮譽稱號。2012版《國家基本藥物目錄》首次將藏、蒙、維等5種民族藥列入國家基藥目錄。通過民族醫藥文獻整理和適宜技術篩選推廣項目實施,完成了150部重要民族醫藥文獻的系統整理工作,篩選了140項民族醫藥特色診療技術,涉及29個民族。借力東盟、湄公河次區域、博鰲亞洲論壇、一帶一路等平臺,民族醫藥國際間交流與合作日趨頻繁。
加強民族醫藥工作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強民族醫藥服務體系建設。
根據區域衛生規劃和民族地區實際需求,加強民族醫醫院建設,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加強基層醫療機構民族醫藥綜合服務區建設,提升基層民族醫藥服務能力;指導民族醫醫療機構和民族醫特色專科提升服務內涵,提高臨床療效。
(二)創新民族醫藥服務模式。
以健康服務業發展為契機,充分運用民族醫藥特色優勢,開展特色健康服務;探索民族醫藥多元綜合化發展模式,拓展民族醫藥服務領域。
(三)加大民族醫藥人才培養力度。
鼓勵和扶持民族醫藥高等教育,加強民族醫藥重點學科建設,開展全國民族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培養民族醫藥學科帶頭人、技術骨干和高層次人才,加大民族醫藥傳承力度,推動民族醫藥學術發展。建立完善民族醫藥從業人員執業準入制度,做好國家醫師資格考試的民族醫師資格考試工作。
(四)促進民族醫藥傳承發展。
做好民族醫藥理論文獻的搶救挖掘,整理瀕臨失傳的特色診療技術和方法。加強民族醫藥臨床研究基地、重點實驗室等科技平臺建設,加大對民族醫藥新藥研發的政策傾斜和扶持。加強民族藥資源保護利用,促進民族藥資源可持續發展。加強民族醫藥標準化基礎條件建設,頒布一批民族醫藥標準。
(五)加強與有關部門協調配合。
加強與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溝通協調,爭取簡化醫療機構民族藥制劑審批手續,放寬民族藥制劑調劑使用范圍,允許民族藥制劑在不同省份民族醫醫療機構之間可調劑使用。
繼續與國家衛生計生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部門加強協調與配合,支持將更多符合條件的民族藥品種納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和《國家醫療保險目錄》。按照國家給予地方的《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和《國家醫療保險目錄》藥品品種增補權限,各省(區、市)在國家基藥目錄和國家醫保目錄的基礎上增補符合條件的民族藥品種。
二十四、中醫醫療執業人員資格準入、執業范圍和執業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標是什么?有什么具體措施?
中醫類別醫師資格準入和執業管理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和自身發展規律的醫師執業準入管理制度。
在準入制度改革方面,一方面為提高醫師隊伍質量,理順醫師培養與準入面臨的體制機制問題,完善考試模式,按照國家衛生計生委醫師資格考試委員會醫師資格考試改革工作整體部署,結合中醫類別醫師資格考試的特殊性,研究制定了中醫類別醫師資格考試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明確了中醫類別醫師資格考試改革同步啟動、分步實施的工作思路,圍繞鄉村全科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制度設立、實施固定合格分數線、探索醫學綜合筆試“一年兩試”、推進實踐技能考試國家基地建設和一年多考、開展計算機化考試、開展分階段考試研究等工作重點穩步推進中醫類別醫師資格考試改革。另一方面,《中醫藥法(草案)》提出“以師承方式學習中醫或者經多年實踐醫術確有專長的人員,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中醫藥主管部門組織實踐技能及效果考核合格后即可取得中醫醫師資格”。《中醫藥法》出臺后,將通過分層分類準入方式,逐步完善中醫師資格準入制度。
在執業管理改革方面,一是根據我國國情和基層群眾需求,聯合國家衛生計生委在新設立的鄉村全科執業助理醫師考試試點工作中,確定不分為中醫西醫兩種類型,執業類別注冊為“臨床和中醫”,執業范圍注冊為“全科醫學專業”,在執業注冊管理改革方面做出有力探索。二是在修訂醫師執業注冊相關文件的過程中,力爭明確中醫類別醫師在積極運用中醫診療技術和方法的同時,根據臨床需要,在經過相關專業學習和培訓后,在使用西醫西藥、現代診療技術和方法以及參加特殊準入的現代醫療技術進修培訓方面享有和臨床類別醫師同等待遇。三是《中醫藥法(草案)》提出,通過省級人民政府中醫藥主管部門組織的考核取得中醫醫師資格的師承和確有專長人員,只能在考核、注冊的執業范圍內從事中醫醫療活動。通過分類管理方式,逐步完善中醫師執業管理制度。
二十五、如何理解對舉辦中醫診所依法實施備案管理?
根據2014年《全國中醫藥統計摘編》,目前全國共有中醫診所30795個,中西醫結合診所7116個。目前中醫診所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開辦中醫診所受各地區域衛生規劃限制,中醫診所注冊難度較大。
《中醫藥法(草案)》中規定:舉辦中醫診所的,將診所的名稱、地址、診療范圍、人員配備情況等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中醫藥主管部門備案后即可開展執業活動。
據了解,目前中醫類別診所分為只提供中醫藥(含民族醫藥)服務的診所和中西醫服務均提供的診所。按照國務院行政體制改革和《中醫藥法(草案)》的精神,只提供中醫藥服務的診所可以依法實施備案制管理,而中西醫服務均提供的診所仍延續目前的管理方式,實行審批管理。
對只提供中醫藥服務的診所依法實施備案制管理,可以簡化行政審批,促進中醫診所發展,更好地發揮中醫藥在門診診療上的特色優勢,是鼓勵社會辦醫、發展中醫藥服務的重要舉措和有效途徑。同時對于中西醫服務均提供的診所實行審批管理可以保障醫療安全、維護人民群眾健康。
二十六、《規劃綱要》對社會辦中醫醫療機構有何規定?
《規劃綱要》明確指出,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連鎖中醫醫療機構,對社會資本舉辦只提供傳統中醫藥服務的中醫門診部、診所,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和區域衛生發展規劃不作布局限制,支持有資質的中醫專業技術人員特別是名老中醫開辦中醫門診部、診所,鼓勵藥品經營企業舉辦中醫坐堂醫診所。保證社會辦和政府辦中醫醫療機構在準入、執業等方面享有同等權利。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的通知》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社會辦醫加快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2015年11月,國家衛生計生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制定《關于推進社會辦醫發展中醫藥服務的通知》,為社會辦中醫醫療機構進一步“松綁”,切實降低社會中醫醫療機構“門檻”,更好地滿足群眾多樣化健康服務需求。主要舉措有:一是將在社會辦醫中發展中醫藥服務納入中醫藥事業發展總體布局中統籌推進。二是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為中醫類專科醫院留出足夠的資源配置空間。三是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對只提供傳統中醫藥服務的中醫門診部和中醫診所不作布局限制,取消具體數量和地點限制,同等條件下優先審批。四是允許各地通過試點的形式探索將申請舉辦只提供傳統中醫藥服務的中醫診所的中醫類別執業醫師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執業年限要求由滿5年調整為滿3年。五是允許離退休名老中醫在公立醫院注冊執業的同時,開辦只提供傳統中醫藥服務的中醫診所。六是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相對集中設置只提供傳統中醫藥服務的中醫門診部和中醫診所,打造中醫藥文化氛圍濃郁的中醫藥服務區域。七是多種措施加大對社會辦中醫醫療機構的支持力度,進一步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
二十七、如何推動“互聯網+”中醫醫療發展?
“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互聯網與各領域的融合發展具有廣闊前景和無限潛力,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正對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著戰略性和全局性的影響。積極發揮我國互聯網已經形成的比較優勢,把握機遇,增強信心,加快推進“互聯網+”發展,有利于重塑創新體系、激發創新活力、培育新興業態和創新公共服務模式,對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在政府大力倡導和各方努力下,各級各類中醫醫院在預約診療、信息推送、優化流程、提高效率、遠程醫療、信息共享等方面積極運用互聯網技術,包括探索在簽約服務、慢病管理等方面的應用,極大地改善了中醫醫院醫療服務,方便了群眾看病就醫,增強了群眾對醫療服務的獲得感。發展“互聯網+”中醫醫療,已經成為創新和完善中醫醫療服務模式、滿足群眾多元化和多層次中醫醫療服務需求的重要手段和必然要求。
《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推動“互聯網+”中醫醫療,促進互聯網技術在中醫醫療服務領域的應用:一是發展中醫遠程醫療、移動醫療、智慧醫療等新型醫療服務模式;二是構建集醫學影像、檢驗報告等健康檔案于一體的醫療信息共享服務體系,逐步建立跨醫院的中醫醫療數據共享交換標準體系;三是探索互聯網延伸醫囑、電子處方等網絡中醫醫療服務應用;四是利用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提供在線預約診療、候診提醒、劃價繳費、診療報告查詢、藥品配送等便捷服務。
二十八、為什么要大力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改善,我國疾病譜發生了明顯變化,已由以傳染性疾病為主向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為主轉化。中醫養生保健適應了現代醫學模式轉變和醫學目的調整的趨勢,強調由治病向維護健康轉變、關注人的疾病向人的健康轉變,不僅滿足了人民群眾預防疾病、追求健康的現實需求,更是構建中國特色健康服務體系、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推進小康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
中醫藥作為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吸納就業能力強,拉動消費作用大,服務出口空間大,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既是激發中醫藥發展活力和潛力的主要措施之一,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緩解經濟下行壓力的重要舉措。
充分發揮中醫養生保健優勢,將健康促進和健康維護放在衛生工作的重要位置,將有限的衛生資源和衛生費用更多地投入到養生保健、重大疾病的預防、慢病的早期干預和健康管理,貫徹落實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促進醫藥衛生工作關口前移,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健康服務效益,使人們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是符合我國國情的醫改道路,是實現醫改目標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方式。
二十九、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基本內容是什么?
“治未病”是中醫保健的特色和優勢,是中醫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治未病”理念早在2000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有記載,此后,“治未病”的思想經過歷代醫家的發展與完善,成為中醫藥理論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逐步構成了“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瘥后防復”的理論體系,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豐富多樣的技術方法,其思想價值在于將“治未病”作為奠定醫學理論的基礎和醫學的崇高目標,倡導人們珍惜生命,注重養生,防患于未然。中醫“治未病”貫穿中醫發展始終,注重人與自然、與社會的和諧統一,理念上與現代醫學注重預防接種、清除和控制自然環境中的不良因素的方式思路完全不同,體現了中醫藥學先進的醫學思想,是中醫藥的一大特色。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07年正式啟動了治未病健康工程,發布了《“治未病”健康工程實施方案(2008—2010年)》《關于積極發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的實施意見》《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科技創新綱要(2013—2020年)》等指導性文件,先后確定了173個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試點單位、65個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試點地區。近年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積極爭取中央財政開展中醫治未病服務能力項目建設,擴大治未病服務的覆蓋面,自2012年起,中醫醫院評審標準明確要求二級以上中醫醫院均要成立治未病科,并先后出臺了《中醫醫院“治未病”科建設與管理指南(修訂稿)》《基層醫療機構“治未病”服務工作指南(試用稿)》《區域中醫預防保健服務工作指南(試用稿)》等一系列指南,分類指導中醫治未病服務工作有序開展。
經過近幾年的摸索與實踐,治未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一是治未病理念得到廣泛認可。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推廣,社會對治未病的認知度、認同性和歡迎程度不斷提高,社會影響明顯擴大。各級政府對中醫治未病工作的支持力度和重視程度進一步提高,行業內機構和人員思想觀念有了較大轉變,開展治未病工作的信心明顯增強,積極性不斷提高。二是治未病服務覆蓋面逐步擴大。近年來,在普遍要求二級以上中醫醫院建立治未病科的基礎上,中央財政投入5.49億開展中醫治未病服務能力項目建設,完善了中醫醫院治未病科建設,優化了設備配備,將服務拓展至基層,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群眾對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的需求。三是治未病服務能力得到提高,技術方法逐步規范。隨著群眾對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需求的擴大,各類服務提供機構治未病服務量明顯增多,服務方式和內容不斷拓展豐富,服務技術和流程逐步規范,新型產品和設備不斷研發推廣,極大地增加了治未病服務的技術含量,帶來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四是中醫藥健康管理項目服務覆蓋面不斷擴大。經過大力協調和積極爭取,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正式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截至2015年底,各地共完成6531.5萬65歲以上老年人、2777.7萬0-36個月兒童的中醫藥健康管理任務,目標人群覆蓋率分別達到45%和57%,超額完成了40%的年度目標任務。
2015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大力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被列為七項重點任務之首。今年2月,國務院發布《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大力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亦列七項重點任務之一。為引導和規范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發展,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16年1月出臺了《關于促進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和《中醫師在養生保健機構提供保健咨詢和調理等服務的暫行規定》,圍繞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提供的要素要求提出發展目標和具體思路措施。
治未病健康工程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是:一方面完善醫療機構治未病科建設,提高治未病服務能力,豐富治未病服務內涵,為群眾提供融健康咨詢評估、干預調理、隨訪管理等于一體的高水平、個性化、便捷化的治未病服務;同時依托醫療機構向居民推廣中醫養生保健方法,提高公民健康素養和身體素質。另一方面,推動各地落實《關于促進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支持社會力量舉辦規范的中醫養生保健機構,通過調動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社會非醫療機構提供的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發展;推動地方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行業組織建設,加強行業引導和自律,規范服務行為,提高服務質量。
三十、推廣融入中醫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意義和實現途徑?
推廣融入中醫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向大眾普及中醫藥防病保健的理念和知識,提供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的簡便有效的方法,有助于幫助公眾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和生命質量,也是滿足人民群眾健康和文化迫切需求的必然選擇。
起源于中華文明的中醫藥學,幾千年來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貢獻,成為我國獨具特色的衛生資源、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和重要的生態資源。以“治未病”為核心的中醫藥養生理論和技術方法,長期以來在保障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和群眾身心健康中發揮著獨特作用。隨著健康觀念變化、醫學模式轉變和醫學目的調整,中醫“治未病”理念和預防保健實踐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顯示出廣闊的發展前景。
為進一步提高人民增進和維護健康的自主行為能力,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了《中國公民中醫養生保健素養》,印發了《中醫藥健康教育內容》,將著力開展以下工作:
(一)完善中醫藥健康知識普及內容。
1.組織開展《中國公民中醫養生保健素養》《中醫藥健康教育基本內容》釋義本編寫工作,廣泛傳播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理念,以及中醫養生防病知識,提升公民中醫養生保健素養。
2.配合中央“紀錄中國”傳播工程,推動指導創作一批蘊含中醫藥知識、承載中醫藥文化的優秀中醫藥紀錄片,增加社會對中醫藥的了解與認同。
3.研究發布中醫藥文化與養生保健知識傳播規范,遏制不正確、不規范中醫藥健康信息在社會上的擴散,提高公眾中醫藥信息選擇能力。
(二)搭建中醫藥健康知識普及平臺。
1.聯合多部委組織開展“中醫中藥中國行——中醫藥健康文化推進行動”,通過系列中醫藥文化宣傳和知識普及活動,推動“健康中國”建設,滿足人民群眾對健康知識的需求。
2.結合社區科普益民工程等活動,組織專家深入社區、農村、部隊等,開展中醫藥文化科普巡講活動,講授中醫藥飲食、起居、情志調攝、食療藥膳、運動鍛煉等養生保健知識。
3.實現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的全覆蓋,依托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搭建展示、體驗中醫藥知識及服務的場館。
(三)暢通中醫藥健康知識普及路徑。
1.依托科普基礎設施工程,聯合科協共同制作中醫藥養生保健知識展板、中醫藥文化宣傳閱報欄、繪制中醫藥文化宣傳墻、中醫藥食療藥膳漫畫,深入宣傳《中國公民中醫養生保健素養》內容、中醫藥發展簡史及中醫藥養生保健知識方法等內容。
2.借助中華文化傳承工程,聯合教育部推動中醫藥文化進入校園,幫助中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健康意識和生活習慣,激發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豪感與自信心。
3.開通中醫藥科普微信、微博、建設中醫藥文化科普網站、欄目或頻道,運用手機等移動終端及社交網絡、電子閱報欄等新技術新手段,擴大中醫藥科普知識覆蓋范圍。成立中醫藥文化科普媒體傳播聯盟,提供優秀中醫藥文化科普專家資源,配合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打造中醫養生類節目(欄目)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