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就黨的十八大以來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成就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秦懷金就中藥高質量發展、基層中醫藥服務工作等回答記者提問。
秦懷金介紹,過去十年,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醫藥事業發展最好的一個時期,中藥是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物質基礎。在相關部門的共同推動下,中藥的產業發展、中藥的質量提升、中藥的科技創新等方面,均呈現了良好的發展態勢。
一是中藥產業快速發展。依托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平臺,持續深化產學研合作;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共同實施中藥標準化項目,加強中藥生產全過程質控;中藥制藥裝備優化升級,促進產業智能、綠色發展。目前,以中藥農業為基礎、中藥商業為紐帶、中藥工業為主體的產業體系日益完善,產業發展態勢良好。根據全國醫藥工業統計數據顯示,中藥工業主營收入由2012年的5156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近7000億元。
二是中藥質量不斷提升。完成了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摸清了中藥資源家底;中藥材野生變家種及替代品研究取得突破,生態種植加快推廣,中藥追溯系統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多部門聯合印發了《全國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建設規劃》《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等文件,共同加強源頭管理。國家藥監局2021年國家藥品抽檢年度報告顯示,中藥飲片抽檢總合格率達到98%。
三是中藥科技創新不斷深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部等部門持續加大中藥的科技投入,加強道地藥材、中藥炮制、質量保障、新藥研發等方面的研究;積極配合國家藥監局改革完善符合中醫藥規律的中藥審評審批制度,建立中醫藥理論、人用經驗和臨床試驗“三結合”的審評證據體系,進一步激發了中藥科技創新的活力。
下一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認真貫徹落實《“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要求和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的部署,加強與有關部門的協作,圍繞中藥種植、研發、生產、使用全過程,充分發揮科技支撐引領作用,促進中藥質量的提升,深化循證研究,更好彰顯中藥臨床價值,滿足人民群眾的用藥需求。
針對中醫藥如何更好地服務基層群眾,秦懷金表示,中醫藥服務由于具有“簡便驗廉”的特點,所以在基層深受群眾歡迎。近年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把加強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作為重中之重,持續推進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采取多種措施,把優質中醫藥服務送到基層群眾身邊。
一是不斷完善基層中醫藥服務網絡。2012年以來,中央財政累計支持3.67萬個中醫館建設。截至2020年底,全國85.38%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80.14%的鄉鎮衛生院已設置中醫館。99%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98%的鄉鎮衛生院、90.6%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和74.5%的村衛生室具備中醫藥服務能力。
二是持續加強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定向培養、中醫全科醫生培訓、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暢通基層人才職業發展通道等措施,擴大基層人才供給,推動人才向基層流動,改善基層人才發展環境。截至2020年底,城鄉每萬居民擁有0.66名中醫類別全科醫生,82.4%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和58.92%的村衛生室至少配備了1名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的醫生。
三是廣泛推廣基層中醫適宜技術。各地依托現有中醫醫療機構加強基層中醫適宜技術推廣能力建設。累計建立中醫適宜技術推廣省級基地32個、縣級基地1820多個。截至2020年底,86.04%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81.03%的鄉鎮衛生院能夠提供6類以上中醫藥技術方法。
四是開展中醫藥城鄉對口支援。統籌403家三級醫院對口幫扶699家縣級中醫醫院,采取駐點幫扶、人員培訓、技術指導等方式持續提升縣級中醫醫院服務能力。
下一步,將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進一步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加強基層人才隊伍建設,不斷提升服務能力,在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和服務群眾健康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