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于2022年7月26日(周二)下午15:00召開新聞發布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江蘇省中醫藥管理局、山東省濟寧市人民政府、四川省宜賓市興文縣有關負責同志出席新聞發布會,介紹中醫藥基層服務能力提升工作有關情況。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主任、新聞發言人 王思成:
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歡迎各位參加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新聞發布會。中醫藥的發展根基在基層,重點也在基層,我局高度重視基層中醫藥服務工作,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聚焦打通中醫藥服務“最后一公里”,加大基層中醫藥工作力度,切實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人民群眾方便看中醫、看上好中醫的公平性、可及性、便利性得到明顯提升。今年3月,我局聯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部門制定印發了《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動計劃》,就進一步提高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作出部署。今天的發布會將重點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醫藥基層服務工作的進展和成效,這也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一切為了人民健康——中醫藥這十年”系列新聞發布會的第二場。
出席本次發布會的嘉賓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副司長、二級巡視員趙文華先生,江蘇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中醫藥管理局局長朱岷女士,山東省濟寧市市委副書記、市長于永生先生,四川省興文縣縣委書記陳良云先生。
首先請趙文華先生作介紹。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副司長、二級巡視員 趙文華:
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下午好!基層中醫藥服務是中醫藥發展的根基,是維護人民群眾健康的基礎保障。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高度重視基層中醫藥服務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積極推進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促進中醫藥基層服務體系不斷健全、服務基礎明顯夯實、服務陣地不斷筑牢,更好地滿足了廣大群眾“方便看中醫、看上好中醫”的健康需求,中醫藥服務的公平性、可及性和便利性得到明顯增強。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副司長、二級巡視員 趙文華:
一是基層中醫藥服務網絡趨于完善。截至2020年底,全國76.7%的縣級區域設置了公立縣級中醫類醫院;87%的縣級綜合醫院和64%的縣級婦幼保健服務機構設有中醫科,85%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和68%的村衛生室配備了中醫診療設備;縣級非公立中醫類醫院5473個、門診部3544個、診所達6.3萬個,備案中醫診所21382個。以縣級中醫類醫院為龍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為主體,縣級綜合醫院、婦幼保健機構等非中醫類醫療機構中醫藥科室為骨干,社會辦中醫醫院、中醫門診部、診所為補充的基層中醫藥服務網絡逐步完善。
二是基層中醫藥隊伍建設得到加強。各地采取規范化培訓、訂單培養、定向招錄、返聘、中醫藥人員引進“綠色通道”、中醫醫術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注冊等措施,大力培養引進中醫藥人才,充實基層中醫藥隊伍,提升現有人員能力。“十三五”期間,累計培養培訓合格中醫類別(助理)全科醫師4.2萬人,招生培養中醫專業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1.3萬人,全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的中醫類別醫師總數為18.39萬人,比2015年的15.64萬人增加了2.75萬人。
三是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顯著提升。通過支持約850家縣級中醫醫院基礎設施建設,開展500家縣級中醫院全面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建設和全部原貧困縣中醫院服務能力提升建設,縣級中醫院中醫診療能力和綜合服務能力明顯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從注重疾病治療轉向同時注重維護健康、發展治未病和康復等多元化服務。至2020年底,85.8%的家庭醫生團隊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中醫藥服務領域不斷拓寬。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副司長、二級巡視員 趙文華:
今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有關部門啟動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動計劃,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持續推進基層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我們將在鞏固成果、擴大基層中醫藥服務覆蓋面的基礎上,補短板、強弱項、固根基,打造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的“升級版”。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優質高效的中醫藥服務體系。加大支持力度,持續加強縣級中醫醫院、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館、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村衛生室中醫閣建設,鼓勵社會力量在基層辦中醫,進一步完善現有基層中醫藥服務體系。到2025年,縣辦中醫醫療機構(醫院、門診部、診所)基本實現全覆蓋,80%以上的縣級中醫醫院達到“二級甲等中醫醫院”的水平。
二是夯實基層中醫藥人才根基。強化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充實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提高人員素質。要通過完善和落實基層中醫藥人員編制備案管理、職稱評聘、收入分配等政策措施,吸引中醫藥人員人才到基層工作、安心在基層服務,為中醫藥振興發展提供堅強的人才保障。到2025年,基本實現城鄉每萬居民有0.6-0.8名合格的中醫類別全科醫生,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中醫類別醫師占同類機構醫師總數比例達到25%以上,100%的社區衛生服務站、80%以上的村衛生室至少配備1名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的醫務人員。
三是大力推廣中醫適宜技術。加強省、縣兩級中醫適宜技術推廣中心建設,完善人員和設備設施配備,建立健全適宜技術推廣網絡和長效機制,加強考核管理,大力開展推廣培訓,切實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服務能力,充分發揮中醫適宜技術簡、便、驗、廉的優勢特色。到2025年,原則上所有縣域均應設置符合標準的中醫適宜技術推廣中心。
四是積極推動基層中醫藥科普宣傳工作。充分利用網絡化、智能化、數字化等方式,擴大中醫藥優質科普內容的覆蓋面,培養中醫藥科普專家隊伍,促進公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水平不斷提升。
總體上,通過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動計劃,推動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持續提高,到2025年,融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和康復于一體的基層中醫藥服務網絡更加健全,服務設施設備更加完善,人員配備更加合理,管理更加規范,能夠提供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醫藥服務,中醫藥服務能力得到較大提升,較好地滿足城鄉居民對中醫藥服務的需求,為實現“一般病在市縣解決,日常疾病在基層解決”提供中醫藥保障。
我先介紹這些,謝謝大家。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主任、新聞發言人 王思成:
下面請各位記者提問,提問前請先通報所在的新聞機構。

經濟日報記者:
現在中醫館很受老百姓的歡迎,請問目前基層中醫館建設取得哪些成效?“十四五”期間會有哪些舉措進一步推進?謝謝。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副司長、二級巡視員 趙文華:
謝謝你的提問。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西安雁塔區電子城街道205所社區中醫館的時候作出了重要指示,為了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大基層中醫藥工作力度。2012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五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將基層中醫館建設納入提升工程主要目標。從2012年開始,中央財政每年投入經費建設中醫館,截至目前已累計投入建設3.67萬個,截至2020年底,85.38%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80.14%的鄉鎮衛生院均設置了中醫館。“三區三州”的2835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館設置率先實現了全覆蓋,中醫藥服務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群眾中醫藥服務獲得感顯著增強。預計到2022年底,實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中醫館的建設全覆蓋。
下一步,我們將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全面設置符合標準的中醫館的基礎上,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對15%的中醫館完成服務內涵建設,重點加強中醫藥人員的配備,開展中醫館骨干人才培訓、中醫藥服務技術提供和中醫設備配備,進一步改善中醫館中醫藥的服務條件。
謝謝。

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對于中醫藥基層服務能力提升的成效對于老百姓而言有哪些實實在在的受益?謝謝。

四川省興文縣縣委書記 陳良云:
醫療服務是民生之需,更是民生之基。我們始終將人民至上放在首位,以群眾的滿意度來評價和檢驗中醫藥健康工作的成效,群眾普遍感受,一是就醫近了。目前我縣百分之百的鄉鎮衛生院、90%的村衛生室都能夠提供中醫服務,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夠享受到便捷的中醫服務,群眾獲得感更加充足了。二是服務更優了。我縣大力實施“中醫藥+健康”的活動,按“一醫生、一護士、一公衛”結構組建了服務團162個,為不同的人群定制健康管理服務包,實施中醫藥體質辨識、中醫藥治未病等服務,全縣老人、兒童中醫健康管理率分別達到75.6%、88.51%,中醫藥已經走出醫院,走進萬家,群眾滿意感更加強烈。三是負擔更小了。我們縣將中醫藥醫保起付線降低了一個檔次,把137項中醫藥診療技術納入了醫保報賬范圍,對符合基本醫療報銷的,中醫藥費用報銷比例提高了5%,充分發揮中苗醫藥簡便驗廉的作用,群眾的幸福感更加充盈了。四是療效更好了。我們運用針灸、刮痧、拔罐等60種中醫技術,推廣“苗藥足浴療法治療高血壓”,“苗藥舒筋散、藥罐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等特色適宜技術,有效減輕了患者的疾痛,群眾的安全感更加持久了。
謝謝。

健康時報記者:
刮痧、拔罐、推拿這些適宜技術在老百姓當中非常受歡迎,想問推廣這些適宜技術以及方便群眾使用方面還采取了哪些措施?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副司長、二級巡視員 趙文華:
謝謝你的提問。中醫適宜技術具有簡、便、效、廉的特點,深受老百姓喜愛。“十四五”期間,我們將繼續大力推廣中醫適宜技術,使基層中醫藥服務基本實現全覆蓋,到2025年達到“兩個百分之百”,一個百分之百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能夠規范的開展6類10項以上的中醫適宜技術,第二個百分之百社區衛生服務站規范開展四類六項以上的中醫適宜技術。80%以上的村衛生室達到能開展四類六項以上中醫適宜技術。具體有兩個方面的舉措:
一是加強中醫適宜技術推廣平臺建設。開展縣級中醫院“兩專科一中心”建設項目,今年開始第一批中央財政投入3億,支持全國150家縣級中醫醫療機構開展“兩專科一中心”建設,其中“一中心”就是適宜技術推廣中心,每家醫院投入200萬元,建成縣域中醫適宜技術推廣中心,負責縣域、鄉鎮、村級衛生機構適宜技術的推廣,做到人員相對固定,有效承擔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培訓、實訓、實習功能,指導規范優化基層中醫藥服務的提供。
二是加大適宜技術推廣力度和考核力度。每個省的適宜技術推廣中心推廣十類60項以上的中醫適宜技術,為每個縣培訓至少15名的縣級師資,每人掌握八類以上中醫適宜技術,每個縣級中醫適宜技術中心按照操作規范開展45項以上的中醫適宜技術,各縣依托縣級中心面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推廣十類40項以上的中醫適宜技術,讓中醫適宜技術能夠更好地滿足城鄉百姓多元化的健康需求。
謝謝。

人民日報記者:
當前,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給各行業帶來了新發展機遇,基層的中醫藥工作在信息化建設方面有哪些好的探索?下一步有哪些打算?謝謝。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副司長、二級巡視員 趙文華:
謝謝您的提問。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對于支撐保障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高度重視中醫藥與新興信息技術的融合發展,“十三五”期間,我們啟動了中醫館健康信息平臺的建設項目,研發了中醫館健康信息平臺軟件,構建了國家級、省級兩級平臺,支持各地依托建立了31個省級中醫藥數據中心,連通了中醫館并提供服務支持。如:辨證論治模塊,根據患者癥狀可以推薦中醫藥方劑;中醫藥知識庫模塊基于中國中醫科學院豐富的數據資源研發而成,為中醫館的大夫提供學習素材,助力服務能力提升。截至2021年12月,國家級的平臺顯示已經接入了1.62萬個中醫館,完成接診病人約1576萬人次,填寫中醫特色電子病歷約107萬份,辨證論治開方109萬張,查詢知識庫126萬余次,平臺建設應用取得了積極的成效。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和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動計劃有關部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繼續會同各地、各有關方面深入推進中醫館健康信息平臺建設應用,支持各地加強省級中醫藥數據中心建設,推進平臺軟件本地化的升級改造,擴大聯通范圍,加強應用,讓更多的中醫館的大夫能夠使用平臺軟件更好地提供中醫藥服務。
謝謝。

新華社記者:
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范市和示范縣的創建工作各地都非常關注,請問“十四五”期間開展這項工作有怎樣的思路和打算?謝謝。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副司長、二級巡視員 趙文華:
你提的這個問題非常好。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創建示范活動,起始于我局1990年開始的“農村中醫工作試點縣”創建活動,期間幾經更名,到2009年正式確定名稱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截至到2021年底,全國共有1168個縣級地區創建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共有78個地市級創建為市級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創建評審工作開展以來,極大的調動了地方黨委政府發展中醫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了基層中醫藥服務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轉變,為“首診在基層”“一般病在市縣解決”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促進了基層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副司長、二級巡視員 趙文華:
為了更好地發揮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范創建工作的示范引領作用,2021年6月,經全國評比達標表彰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批準,我局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創建示范活動由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正式更名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范市(縣)”列入第三批創建示范活動保留項目,“十四五”期間開展示范縣、示范市創建活動的主要目的是打造一批在推動發展中醫藥事業上成效顯著、亮點突出的先進典型,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激發地方黨委政府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總結挖掘地方中醫藥工作中的成功經驗和先進做法,加以推廣,促進全國基層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目前我們已經制定并發布了示范市(縣)管理辦法和建設標準。在建設標準上,堅持高標準、高水平建設,充分發揮示范市(縣)示范引領作用。在管理上,優化流程、簡化程序,實行動態管理,建立了退出機制,確保創建成效不滑坡。在評審方式上,采取信息化評估和現場實際檢查相結合的方式,切實減輕基層負擔,提高評審的實效。從今年開始,我局將有序開展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范市(縣)創建評審工作,符合要求的地區可根據自愿申報原則參與創建工作,以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范市(縣)為載體,把中醫藥發展政策舉措落實好,創造更多的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經驗。
出席今天發布會的濟寧市已經通過了市級的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評審,興文縣是縣級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也請濟寧市政府和興文縣介紹一下他們在這方面的經驗和做法。

山東省濟寧市市委副書記、市長 于永生:
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下午好,很高興參加今天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舉辦的新聞發布會。濟寧位于山東省西南部,素以“孔孟之鄉、運河之都、文化濟寧”著稱,是孔子、孟子、顏子、曾子、子思子五大圣人的故鄉,面積1.1萬平方公里,人口890萬,是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際濕地城市。近年來,我市把發展中醫藥事業作為重大的民生工程,從組織領導、要素保障、人才引育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支持政策,中醫藥服務能力顯著提升。目前全市中醫類醫療機構達到330個,“十三五”期間中醫診療量增長44%。2021年,群眾就醫滿意度位居山東省前列。具體工作中,我們突出抓了“四個著力”:
山東省濟寧市市委副書記、市長 于永生:
一是著力完善管理體制。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市縣兩級均成立了黨政主要負責人牽頭的促進中醫藥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市級中醫藥管理科室增加到3個,縣級中醫藥管理科室增加10個,形成銜接通暢、協調有序的運行機制。
二是著力健全服務體系。開工建設總投資30億元、總床位1300張的市公共衛生中醫醫療中心,市中醫院入選山東省區域中醫醫療中心建設單位,成立市中醫藥研究院和推廣交流中心,配置財政全額撥款編制50人,所有11家縣中醫院均達到二級甲等及以上水平,其中一家為三級甲等醫院,全市綜合醫院、婦幼保健機構實現中醫藥科室全覆蓋,鎮街醫療機構全部建成國醫堂,97%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服務。
三是著力深化中醫藥改革。在全國率先推行17個中醫優勢病種按病種收費,已累計診療2.3萬余例。建成中醫醫聯體12個,75家醫療機構加入,雙向轉診近萬人次。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的獨特作用,確診病例100%中醫藥干預,取得良好的成效。
四是著力壯大人才隊伍。積極招引中醫藥名家在我市設立工作室,建成國醫大師傳承工作室7個,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4個、省級5個,建立龍砂醫學流派、燕京傷寒學派傳承工作站。開展中醫世家、中醫藥名家評選,累計培養國家級優秀中醫藥人才2名,省級優秀中醫藥人才49名,持續深化各層級技術交流培訓,全市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顯著提升。
謝謝大家。
四川省興文縣縣委書記 陳良云:
興文縣簡單介紹一下我們加強基層中醫藥工作的情況。興文縣是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也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四川省最大的苗族聚集縣和少數民族地區待遇縣,有著深厚的中醫藥歷史積淀,苗醫藥在民間的傳承、創新和發展。近年來,我縣緊扣中、省、市關于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決策部署,深入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圍繞“強中醫、建體系、興苗醫、促創新”的發展思路,全力推動中(苗)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完善服務體系。每年安排中(苗)醫專項經費2000萬元,夯實了“縣鄉村”三級中醫藥服務體系,投入4.2億元新建縣中醫院,投入2億元新建3個縣域醫療衛生次中心,12個鄉鎮衛生院全部建成標準化中醫館,村衛生室也專門開設了中醫角。
二是注重苗醫發展。興文縣是苗醫藥研究所全國最早成立的三家之一,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等合作,專注中(苗)醫藥研發,已經獲得國家專利15項,擁有省級民族醫藥適宜技術4項,傳統醫藥技術11項。其中“苗醫膝痛散外敷療法”適宜技術作為國家民族醫藥推廣項目在全國推廣。
三是壯大人才隊伍。大力培養中(苗)醫藥實用型人才,每年舉辦中(苗)醫藥技能培訓2——4期,目前縣中醫院成功創建了三級乙等中醫醫院,縣人民醫院、婦幼保健院均設立了中醫科,100%的鄉鎮衛生院和90%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的服務。2021年基層中醫藥服務量達到47.8%,基層中醫藥服務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謝謝。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
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鞏固完善了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有效緩解了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請問縣級中醫院參與縣域醫共體建設的情況如何?各地有哪些好的經驗?謝謝。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副司長、二級巡視員 趙文華:
縣域醫共體建設是醫改中分級診療政策推進的突破口,有助于推動醫共體內優質資源共享、人才梯隊共建、健康服務共管,整體提升縣域中醫藥服務能力。我局高度重視縣域醫共體建設中加強中醫藥工作,發揮中醫藥作用。2019年,與國家衛生健康委共同制定《關于推進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的通知》,著力推動縣級中醫院在縣域內牽頭組建醫共體。同年國家啟動緊密型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試點,確定754個縣(市、區)開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共有中醫院667個,其中縣級中醫院牽頭組建醫共體的360個,占比達到54%。
各地立足實際做了很多的探索和創新,江蘇省作為首批綜合醫改試點省,在全國率先開展了縣域醫共體建設,在中醫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方面取得了積極的成效。請江蘇省的朱岷局長介紹一下江蘇在這方面的特點和優勢。

江蘇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中醫藥管理局局長 朱岷:
謝謝各位記者的關心。2019年,我們省24個縣被確定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的試點縣,目前為止已經有69個涉農縣(市、區)組建了醫共體,49個縣中醫院組建了醫共體。
現在回頭看,我們在縣域醫共體建設方面突出了“四個強化”:
一是強化統籌推進。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這項工作,我們制定和印發了我們省的實施意見,醫保、財政、人社和衛生健康部門聯合推動,不僅打造衛生健康的醫共體,同時打造利益共同體、發展共同體,也是責任醫共體。
二是強化縣域級醫院龍頭作用。一個縣組建2—3家醫共體,牽頭單位一般都是縣級的人民醫院或者縣級的中醫醫院,全省大力提升縣級醫院的服務能力和水平,可以起更好的帶動和示范作用。目前我們省的縣級中醫院達到三級水平的有25家,縣級三級甲等中醫院有3家,中醫院牽頭建設的縣域醫共體覆蓋鄉鎮衛生院278家,占比達到38.7%。
三是強化優質資源下沉。常態化安排中醫專家到基層帶徒授業,建成了中醫流派名中醫“基層工作站”592個。同時,大力發展“互聯網+中醫藥”服務,推進了中醫臨床智能輔助診療系統、中醫遠程帶教系統和區域智慧共享中藥房等等,實現了“好醫+好藥”賦能基層,形成一體化的服務和同質化管理。
四是強化中西醫并重。全省面上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要求非中醫醫療機構牽頭組建的醫共體也要一體化的推進中醫藥服務。目前所有的縣醫院都有中醫科,我們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實現了中醫館的全覆蓋。今年我省家庭醫生簽約中醫藥服務項目庫已經達到12類60項,全省1.29萬支的家庭醫生團隊全部能夠提供中醫藥簽約服務。縣域內的基層醫療服務機構中門急診中醫藥服務占比穩步提升,目前已經達到28.2%。
謝謝。

健康報記者:
剛才朱岷主任提到江蘇省中醫館已經實現全覆蓋了,所以想追問一下,中醫館建設中有哪些創新性的探索或者好的新做法,能夠給全國其他地區提供新經驗或者模式的推廣。謝謝。
江蘇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中醫藥管理局局長 朱岷:
感謝您對我們省中醫館建設的關注。“十三五”以來我們省建成了1591個基層中醫館,實現了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館建設的全覆蓋。“十四五”期間,省委省政府把中醫館建設列為全省的民生實事項目,準備打造星級中醫館,引領基層中醫館從“有沒有”向“優不優”發展,更好地滿足老百姓“方便看中醫、放心吃中藥”的需求。在促進中醫館的高質量發展建設方面我們主要做以下三個方面工作:
一是創新分級評價機制。去年以來實行了中醫館建設的評價分級管理,明確“3、4、5”三級中醫館建設標準,主要通過在建筑面積、中醫的設備、中醫技術項目的開展,包括一些特色服務、人員配備等方面,有20個關鍵指標的評價,以評促建,對標找差,促進中醫館不斷提高服務能力,我們希望把中醫館打造成鄉鎮衛生院的“明星科室”,打造成老百姓家門口的“微型中醫院”。
二是加強質量內涵提升。主要是中醫館骨干人才培訓方面,我們搭建了江蘇中醫在線培訓平臺,培育小而精、獨而專的特色服務項目,通過醫共體等形式讓上級醫院和基層中醫館建立協作關系,讓中醫適宜技術、治未病、康復等在基層大顯身手。
三是強化了政策保障。在財政投入方面,我們“十四五”期間省級財政將投入1億多的資金用于“星級”中醫館建設,達到“五星級”的中醫館的每個都給予30萬的獎補。在基層醫療機構我們實行公益一類保障、二類績效管理,大力推進實施縣管鄉用等27條基層招引人才的優惠政策。在醫保價格政策等支持方面,我們努力建立符合基層醫療機構特點的中醫診療的機制,落實醫保總額預算的傾斜。另外在部分地區開展了同價試點工作,也就是在基層醫療機構開展的針刺、推拿、灸法、骨傷等中醫特色的項目,它的價格與縣一級公立中醫院同價。
下一步我們將以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動計劃的實施為契機,著力打造中醫特色、優勢明顯、服務能力突出的中醫館的金字招牌,更好地服務廣大百姓的健康需求。
謝謝。

中國中醫藥報記者:
近年來群眾對中醫藥服務需求攀升,完善基層中醫藥服務體系,提供優質中醫藥服務方面,濟寧有什么好做法?
山東省濟寧市市委副書記、市長 于永生:
感謝記者朋友的提問。濟寧是儒家文化發祥地、針砭發源地,中醫藥沃土豐厚,群眾服務需求豐沛。近年來,我市錨定“方便看中醫、放心用中藥”目標,從基層需求出發,著力完善“縣鄉村”三級中醫藥服務體系,群眾中醫診療認同感、獲得感不斷提高。主要做法有三個方面:
一是提質縣級服務陣地。“十三五”以來,新改擴建縣級中醫院6個,所有縣中醫院均達到國家醫療服務能力基本標準及以上水平,其中7家達到推薦標準。所有縣級中醫院臨床科室推廣中醫經典、治未病、外治、康復和護理“五個全科化”服務模式,所有公立綜合醫院、婦幼保健院將中醫納入多學科會診體系,群眾獲得中醫藥服務更加便捷高效。目前,全市所有縣市區全部獲評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二是建優鄉鎮服務樞紐。將中醫藥綜合服務區建設納入鄉鎮衛生院評價體系,全市174個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部建成國醫堂,配備中醫診斷、治療類設備不少于6種,提供針刺、拔罐、推拿、艾灸等中醫適宜技術不少于10種。在市級名中醫藥專家評選中,專門設置基層名中醫項目;對市級中醫基層醫療特色專科,市財政每個給予5萬元獎補。
三是夯實村級服務基礎。依托市縣中醫院、曲阜中醫藥學校,建立全市基層中醫藥技能人才培育平臺,近兩年累計培訓鄉村醫生1萬人次。遴選村衛生室中醫藥特色技術10項,在全市范圍推廣。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定期開展中醫適宜技術講座交流培訓,切實提升村衛生室中醫藥服務水平,真正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中醫藥服務。
謝謝!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主任、新聞發言人 王思成:
由于時間關系,今天的發布會就到這里。謝謝各位發布人,特別感謝各位記者朋友的關注和支持,大家再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