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香美等10名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加強中西醫結合防控重大慢病診療的國家體系及臨床科研財政投入的建議收悉,現答復如下:
一、加強頂層設計,推進重大慢病診療的國家體系建設的建議
黨中央 國務院高度重視慢性病防控工作。《“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以降低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為主要指標之一,要求實施慢性病綜合防控戰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將“65歲以上老年人中醫藥健康管理率”作為主要指標之一,要求加強醫防協同,堅持中西醫并重,為居民提供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等一體化慢性病防治服務。要求發揮中醫治未病優勢,大力推廣傳統養生健身法。建立由國家、區域和基層中醫專科專病診療中心構成的中醫專科專病防治體系,針對中醫藥具有優勢的慢性病病種,總結形成慢性病中醫健康干預方案并推廣應用。
2018年2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央軍委后勤保障部衛生局共同印發了《關于開展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臨床協作試點工作的通知》(國中醫藥辦醫政發〔2018〕3號),確定58個項目為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臨床協作試點項目,試點工作自2018年1月起實施,周期為3年。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為推進癌癥等重大疾病防治攻關,2018年12月三部門共同發文增補非小細胞肺癌、結直腸癌及食管癌3個項目,與前期公布的58個項目同步開展試點工作。三部門把試點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切實加強組織領導,通過專家指導、實地調研、進度監測、數據分析、階段評估、召開項目推進會等方式,建立了一系列保障試點工作順利推進的工作機制。各試點項目牽頭單位聯合協作單位圍繞確定的重大疑難疾病病種,從臨床入手,集中重點專科和優勢學科共同組建中西醫臨床協作組,按照“整合資源、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協同攻關,中西融合、提高療效”的原則,把解決重大疑難疾病臨床治療難點作為核心,在臨床平臺、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療效評價等方面創建中醫診療團隊和西醫診療團隊的協作互動機制,建立協作模式與醫療制度,形成具有中西醫融合思維的協作理念,促進了中西醫結合學科發展。目前各項目單位要和協作單位共同按照既定目標,認真做好診療方案或專家共識的編制、論證和發布,充分利用好各類學會的學術交流平臺,做好診療方案、專家共識的推廣、應用。
2019年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印發《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實施老年健康促進行動、癌癥防治等15項專項行動,在擴大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的覆蓋廣度和服務深度、創新中醫藥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的診療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我局聯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0部門印發的《健康中國行動—癌癥防治實施方案(2019-2022年)》提出實施中西醫結合行動,加快構建癌癥中醫藥防治網絡,強化中醫藥預防及早期干預,開展癌癥中西醫臨床協作試點,探索中西醫結合防治癌癥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模式,形成并推廣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發揮中醫藥獨特作用。
二、加大財政投入,推動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的建議
我局高度重視慢病防治工作,積極爭取中央財政支持中醫藥、傳染病防治、中西醫結合臨床科研領域相關科研工作。通過協調財政部、科技部等部門,安排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基本運行經費、基本科研業務費、中央級科學事業單位修繕購置專項資金、國家重點實驗室專項經費等,加大對相關領域相關中央級科研院所、國家重點實驗室穩定支持力度,支持其改善科研基礎條件、自主開展研究等。據不完全統計,通過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投入中央財政資金5095萬元開展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等一批重大慢病中醫藥防治研究,安排中醫藥行業科研專項3689萬元,開展中醫藥治療慢性病臨床療效研究。在中央轉移支付中設立“中醫藥循證能力建設”項目,安排資金4億元支持49家專科專病循證能力提升建設單位,開展腦病、心血管病等慢性病在內的9大類疾病中醫藥循證研究和循證能力提升工作,為中醫藥干預慢病、中醫藥納入醫保和基藥目錄提供科技支撐。
以平臺為抓手,支持慢病防治臨床科研體系建設。以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等科技支撐平臺為抓手,聚焦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中風病、腫瘤等慢病在內的重點病種和優勢環節為切入,整合優勢資源,開展中醫藥、中西醫聯合攻關,通過多學科交叉、滲透與融合、協同創新網絡的建設,產出一批高質量成果,建立慢病中醫藥、中西醫結合防治研究體系,提升了重大慢病防治研究成果集成轉化應用,以及整體防治水平。鼓勵多方面加大科研財政收入,引導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單位自籌資金,設立基地科研專項,圍繞解決基地病種的關鍵科學技術問題開展臨床研究,共立項課題314個,經費達7030萬元。
三、強化隊伍建設,提升中西醫結合人才水平和能力的建議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提出了新時代中醫藥發展總體思路,部署了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加強中醫藥人才培養、嚴格中藥質量監管、推進中醫藥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加強中醫藥系統隊伍建設等方面的重點工作。圍繞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強化中醫思維培養,改革中醫藥院校教育,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強化中醫藥專業主體地位,提高中醫類專業經典課程比重,完善中醫醫師規范化培訓模式。改革完善中西醫結合教育,培養高層次中西醫結合人才。鼓勵西醫學習中醫,允許臨床類別醫師通過考核后提供中醫服務,參加中西醫結合職稱評聘。允許中西醫結合專業人員參加臨床類別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支持中醫藥院校與其他高等學校聯合培養高層次復合型中醫藥人才。建立高年資中醫醫師帶徒制度,與職稱評審、評優評先等掛鉤。
我局通過全面實施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百千萬”人才工程,支持30個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建設,設立西醫學習中醫專項培養高層次中西醫結合人才。推進中西醫結合教育改革,目前,我局會同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正在研究制定《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動中醫藥教育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了改革中醫藥教育相關舉措,包括完善中醫藥課程體系,提高中醫學類專業經典課程比重,試點開展九年制中西醫結合教育,培養少而精、高層次、高水平的中西醫結合人才,探索“西學中”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新模式,將中醫藥課程列為本科臨床醫學類專業必修課和畢業實習內容,在高職臨床醫學專業中開設中醫基礎與適宜技術必修課程等。先后確定建設了72個中西醫結合類重點學科,其中2個中西醫結合學科納入國家“雙一流”建設體系,全國有40多所本科院校開設了中西醫結合類專業。
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視中醫藥人才培養和中醫藥師承教育工作,近年來加強與行業部門合作,醫教協同推動中醫藥教育教學改革,探索獨具特色的中醫藥教學發展之路,不斷提高中醫藥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為打造健康中國和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提供人才支撐。2012年,我局與教育部聯合印發了《本科醫學教育標準—中醫學專業(試行)》(教高〔2012〕14號),明確提出在課程計劃中必須安排中醫學基礎、中醫經典等課程。2017年,我局與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醫教協同深化中醫藥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教高〔2017〕5號),明確提出要推進中醫藥課程內容整合與優化,構建以中醫藥傳統文化與經典課程為根基,以提升中醫藥健康服務能力為導向的課程體系。明確要求開設中醫學專業的中醫藥院校探索師承教育的有效方法,促進學生對中醫學術的傳承,以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能力。2018年,教育部頒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中醫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明確要求在課程計劃中開設《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溫病學》等中醫經典課程,強化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經典理論學習。近年來要求中醫藥院校遵循中醫藥教育和人才成長規律,深化中醫藥教育改革,充分發揮中醫藥師承教育特點與優勢,探索實踐現代中醫藥師承教育新模式。探索中醫師承人才培養模式,初步形成了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相結合的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如“院校—師承—家傳”三位一體的中醫臨床型人才培養模式,以跟師學習、注重經典、“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為特點的“院校—師承”人才培養模式等。
下一步,我局將聯合國家衛生健康委、財政部、教育部等部門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優勢,加強慢性病中醫藥、中西醫結合防治研究,積極協調加大對中西醫結合防治慢病科研攻關的支持力度,推動中西醫防治慢性病工作落實,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健康,不斷推進新時代中醫藥事業振興發展。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2020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