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加強中藥材種植中農藥使用管理的建議收悉,現答復如下:
中藥材是中醫藥事業傳承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性資源。國家高度重視中藥材生產,《中醫藥法》《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年)》等一系列法規文件,為中藥材高質量種植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近年來,圍繞中藥材生態種植,提升中藥材質量,確保中藥材安全有效,具體開展工作如下:
一、加強農藥登記管理和綠色防控技術推廣
農業農村部高度重視農藥科學安全使用問題,從2015年開始在全國組織實施“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一是加快小宗作物農藥登記工作。認真總結前幾年工作成效和經驗,印發《2018年特色小宗作物用藥調查及試驗項目實施方案》,突出食用菌和中藥材等重點發展的特色作物重點防控的病蟲害和高效低毒的農藥品種,組織開展特色小宗作物用藥調查和農藥登記試驗。共組織50個作物225個農藥產品防治58種病蟲害的藥效試驗,為加快小宗作物用藥登記提供支撐。組織專家制定用藥短缺的特色小宗作物及其用藥登記藥效和殘留群組化試驗等三個名錄,加快小宗作物用藥登記步伐。二是重視綠色防控技術和產品推廣應用。加快高毒高殘留農藥更新替代步伐,推廣綠色防控、統防統治和科學用藥技術,提升防病治蟲組織化程度、防控效果和農藥安全使用水平。篩選主推理化誘控、生物農藥和高效低風險農藥新技術、新產品,集成組裝如設施蔬菜“防蟲網物理阻隔+燈誘、性誘、色誘+植物免疫誘抗+生物防治+低毒低風險農藥”防控模式,茶葉、果樹“燈誘、色誘、性誘、食誘+天敵控害+生物防治+高效低風險農藥”等綠色防控技術模式,為大面積推廣應用莫定基礎。2018年,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29.4%,比上年提高2.2個百分點。三是加強基層植保隊伍建設。認真貫徹落實《農業技術推廣法》《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意見》,扎實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與改革任務落實。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縣級植保人員23552人,鄉級植保人員23140人。他們堪稱“植物醫生”,在監測預報病蟲情、開藥方和指導農民科學用藥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加快GAP及相關配套制度的制修訂工作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將在今年公布實施新版GAP及配套文件,在新修訂的GAP中強調對中藥材質量有重大影響的關鍵環節實施重點管理的同時,重視全過程細化管理、呼應社會關切,樹立風險管控理念。以高標準、嚴要求作為GAP修訂出發點,兼顧中藥材生產的現實情況和當前技術水平,如產地一般應選擇傳統道地產區,對可能影響中藥材質量而數據不明確的種質如轉基因品種、多倍體品種等不允許使用,禁止使用壯根靈、膨大素等生長調節劑,在產地初加工和貯藏環節禁止硫熏,不得使用國家禁用的高毒性熏蒸劑等。要求企業明確基地建設方式,肥料規定以有機肥為主,化學肥料有限度使用。
三、推進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建設
我局在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工作中,初步建成中藥資源保存體系,在20個省(區)建設了28個繁育基地,實現對120種中藥材的種子種苗進行繁育生產;在四川、海南建成2個中藥材種質資源庫,保存普查中收集的種子種苗1.4萬多份,并建設了31個藥用植物種質資源保存圃,加大了中藥材人工種植方面的引導,提高人工栽培技術,科學選種育種,規范中藥材種植,從源頭上有力保障優質種苗的供應。穩定的高質量中藥材種質資源將為生態綠色中藥材產業發展提供源頭保障。同時,我局配合農業農村部編制發布了《全國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建設規劃(2018-2025年)》,引導中藥材有序生產和規范化生態種植。
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積極引導各地推進中藥材規?;N植和標準化生產,一是加強集成示范,加快優良品種選育,建立適宜不同品種、不同區域的中藥材綠色栽培制度,集成優質高效、資源節約、生態環保的綠色生產技術模式,推廣病蟲綠色防控、有機肥替代化肥、水肥一體化等綠色生產技術。二是加強質量管理。加快專用農藥登記,解決中藥材生產無藥可用的問題,加強追溯體系建設,以中藥材種植環節為重點,探索構建覆蓋全產業鏈各環節的追溯體系。三是推進科學用藥,加強中藥材科學用藥的科普宣傳,指導農民采用登記的農藥,按照劑量和安全間隔期科學施用農藥。大力推進中藥材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努力實現農藥減量增效,提高中藥材質量安全水平。
國家藥監局鼓勵GAP基地建設,促進中藥材生產規范化、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提升中藥材的整體質量水平,保障中藥質量安全。
我局將探索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發展長效機制的建立,加快道地藥材目錄的發布,積極配合農業農村部、藥監局等部門,大力推廣綠色防控技術模式,加強基層植保和獸醫專業隊伍建設,為中藥材綠色、生態種植提供安全保障。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2019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