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富春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加快推進中醫藥文化進課堂的建議收悉,現答復如下:
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有豐富多彩、吸引兒童興趣的途徑方法,能發揮知識傳授、潛能開啟、性情陶冶、善德啟發,人生觀架構等多層次作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教育部等相關部委一直將其作為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加以推廣。
一、關于加強推進中醫藥文化進課堂的頂層設計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工作。2016年,國務院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國發〔2016〕15號),明確提出“鼓勵中醫醫療機構、養生保健機構走進機關、學校、企業、社區、鄉村和家庭,推廣普及中醫養生保健知識和易于掌握的理療、推拿等中醫養生保健技術與方法”“推動中醫藥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將中醫藥基礎知識納入中小學傳統文化、生理衛生課程”。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以幼兒、小學、中學教材為重點,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2014年,教育部出臺《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教基一〔2014〕4號),強調要加強包括中醫藥文化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引導學生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要深入淺出地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和基本走向。 2017年,教育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印發《關于醫教協同深化中醫藥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教高〔2017〕5號),明確提出要推進中醫藥課程內容整合與優化,構建以中醫藥傳統文化與經典課程為根基,以提升中醫藥健康服務能力為導向的課程體系。
二、關于探索中醫藥文化進課堂方式方法的建議
2009年,我局在北京市東城區設立了“國家中醫藥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試點探索繁榮發展中醫藥文化,推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的工作機制和相關政策,北京市東城區通過實施“一經、一書、一園、一操、一網、一班”的“六一”中醫藥文化校園普及工程,即開展“中醫啟蒙三字經”誦讀活動、推廣學習《青少年中醫藥文化知識普及讀本(小學版)》、建設“我們身邊的百草園”、師生同練“中華傳統健身操”、建設“北京市青少年近視健康管理平臺”、舉辦“中醫藥杏林實驗班”,將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由理念轉化為可供實施的具體行動,切實發揮了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對提升師生中醫藥文化素養,提升健康水平,培育中醫藥人才等方面的作用。
2016年以來,我局會同教育部等24部門共同開展了“中醫中藥中國行——中醫藥健康文化推進行動”,將“中醫藥文化進校園”作為行動重要內容之一加以部署推動。一是推動各級政府開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活動。河北省出臺《中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將中醫藥知識納入中小學傳統文化、生理衛生課程。安徽印發《關于貫徹中醫藥發展的戰略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提出實施中醫藥健康文化推進行動,推動中醫藥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浙江省中醫藥管理局主導的全國首套《中醫藥與健康》小學教材已經進入全省所有小學課堂,實現“全覆蓋”。二是積極鼓勵中醫藥院校、醫院與中小學聯手共建,推進中醫藥文化進課堂。北京、河北、山東、浙江、四川、廣東等地中醫藥院校、醫院和中小學以聯手共建“中醫藥文化教育基地”“中醫文化共建園地”“志愿服務基地”等方式,開展中醫藥文化進課堂活動。
教育部積極發揮學校教育主體作用,改進教育方式方法,提升中醫藥文化進課堂育人效果。北京中醫藥大學與北京宏志中學合辦中醫高中預科班,在中小學開展中醫藥試點教學工作,課內增設“中醫”及相關基礎課程,逐步建立了一套富有中醫藥文化特色的高中綜合實踐課程體系。廣大中小學校廣泛開展以中醫穴位按摩為主的眼保健操,并在《歷史》《科學》《生物》《體育與健康》等課程中融入相關中醫藥文化教學內容,積極開展包括中醫藥文化在內的中華優秀文化網絡知識競賽,普及中醫藥學知識,助力青少年的使康發展。同時,針對在校中醫藥專業大學生,教育部委托教育部中醫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開展了兩屆《黃帝內經》知識競賽,在加強中醫藥知識學習的同時,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普及傳播中醫藥知識。
三、關于準確定位中醫藥文化進課堂教學目標的建議
中醫藥文化中強調“天人一體”“大醫精誠”,其重視人格修習的傳統,與中國傳統教育“正心誠意”的理念一脈相承。作為對現代教育的補充,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在提升國民人文素質、文化修養、道德水平等方面的有巨大的潛在優勢。2017年,教育部印發《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進一步精選了學科內容,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內容,充實豐富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相關內容。2018年1月,教育部發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其中臨床醫學類、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類、護理學類等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明確要求學生要掌握中醫學(民族醫學)的基本特點,了解中醫學(民族醫學)診療基本原則。教育部目前正在研制《中等職業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擬將太極拳等納入中職體育與健康課程限定性選修內容,目前已完成公開征求意見。
四、關于加快培養中醫藥文化進課堂人才隊伍的建議
教育部鼓勵高校主動設置中醫藥文化機構,以加強中醫藥文化進課堂人才隊伍建設。近年來,以各中醫藥院校為核心的中醫藥宣傳教育基地建設成果初有成效,北京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先后成立了中醫藥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成都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福建中醫藥大學等成立了中醫藥文化研究中心;北京中醫藥大學還成立了國學院和中醫藥文化研究院。許多中醫藥院校利用自身的資源和學科優勢,相繼建立了中醫藥博物館,既用于校內教學,也用于對外文化宣傳和培訓,有計劃地免費對社會公眾開放,讓公眾更直觀地接觸中醫藥文化。此外,教育部利用“國培計劃”加強對中小學教師的培訓,如實施體育與健康、心理健康骨干教師培訓項目,為全國各地培養了一大批“種子”教師,輻射帶動區域內教師不斷提升健康教育教學能力。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全國遴選了一批國家級、省級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形成了230余人的中醫藥科普專家隊伍和文化傳播隊伍,積極開展中醫藥文化傳播,承擔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相關工作。
我局將會同教育部等相關部委進一步推進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工作的開展:一是配合教育部加強頂層設計,鼓勵支持各地將中醫藥文化納入基礎教育;二是鼓勵和支持各地積極探索中醫藥文化知識進課堂的方式方法,創新活動形式,豐富活動內容,體現區域文化特色,突出中醫藥文化的傳承;三是會同教育部等部門聯合主編一批中小學適用的優秀中醫藥文化知識讀本和教材;四是支持各地開展中醫藥文化進課堂的師資培訓,充分發揮各地中醫藥院校、中醫醫院作用,建立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的專家團隊、大學生志愿者團隊,培養培訓一批中小學師資隊伍。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2019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