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文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加大對蒙醫藥產業發展扶持力度的提案》收悉,現答復如下:
民族醫藥是我國以中醫藥為代表的傳統醫藥和優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局重視民族醫藥事業的發展。《中醫藥法》《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年)》等系列法規文件,為民族醫藥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近年來,我局圍繞中醫藥事業發展,切實加強中藥資源的保護和利用,著力推進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工作,大力實施中藥標準化項目,推動開展全國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建設。同時,國家衛健委、國家醫保局發揮引導作用,教育部發揮支撐作用,共同促進蒙醫藥產業發展。有關工作進展情況如下:
一、我局組織開展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工作,實施中藥標準化項目,推動開展全國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建設,促進藥用植物資源可持續利用
(一)開展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工作,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建立中藥資源動態監測體系
截至2018年12月,在全國31個省(區、市)1771個縣開展中藥資源調查與中藥資源相關傳統知識調查,獲得全國近1.4萬種野生藥用資源、500多種栽培藥材、1600多種市場流通藥材、563種《中國藥典》收載藥材的種類、分布、蘊藏量信息,發現2個新屬,56個新物種,豐富了我國的生物多樣性。初步建成中藥資源保存體系,部分珍稀瀕危藥用資源得到保護,在20個省(區)建設的28個繁育基地,其中16個省已完成基礎條件建設任務,實現對120種中藥材的種子種苗進行繁育生產;在四川、海南建成2個中藥材種質資源庫,保存普查中收集的種子種苗1.2萬多份;2016年新建設31個藥用植物種質資源保存圃,科學選種育種,規范中藥材種植,從源頭上保障中藥材質量安全。已完成內蒙古49個旗縣的中藥民族藥資源調查,掌握了已普查區域的資源現狀;支持開展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建設,2015年建立了黃芪、肉蓯蓉、小秦艽、桔梗、赤芍、枸杞、黑果枸杞、山沉香等8個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加強對珍稀瀕危、道地民族藥材的繁育和種植資源保護;在內蒙古建立了省級中藥民族藥原料質量監測技術服務中心,在烏特拉前旗和喀喇沁旗建立了2個動態檢測站,形成實時掌握藥材的產量、流通量、價格和質量等變化的長效機制,提升了民族藥產業信息化水平和服務能力;開展了與中藥民族藥資源相關的傳統知識情況的調查,加強中醫藥民族藥傳統知識保護。
(二)實施中藥標準化項目,推進中藥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立
2015年我局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實施了新興產業重大工程包“中藥標準化”專項,支持全國105家中藥企業(涉及中成藥大品種59種、重點中藥飲片101種)開展中藥材、中藥飲片、中成藥的質量標準體系研究。與此同時,開展了“常用中藥材、中藥飲片及中成藥標準實物庫和基因庫”、“化學成分庫和種質基因庫”等中藥標準化支撐體系建設。目前,各相關工作已接近尾聲。通過中藥標準化專項實施,將進一步規范和提升中藥材種植、中藥飲片加工、中成藥生產等各個環節的質量控制技術標準,并積極推進各環節質量的一致性傳遞,推動中藥產業鏈的標準化建設,促進企業加強質量管理,推進中藥產業總體提質增效。支持內蒙古2家中藥企業開展了北沙參、桔梗等2個中藥飲片重點品種中藥標準化建設。
(三)推進道地藥材生態種植,加快道地藥材目錄制定
我局積極推進道地藥材目錄制定工作。2018年4月,我局召開道地藥材目錄制定工作研討會,強調道地藥材是經過中醫臨床長期應用優選而來,道地藥材目錄是經歷史沿革考證、現代科技研究以及產業發展現狀綜合制定。與此同時,我局積極配合農業農村部編制《全國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建設規劃(2018-2025年)》。通過開展道地藥材目錄制定及規范化生產基地建設,推進藥材品質提升,推動中藥材產業規范化發展。
(四)對民族醫藥古代經典名方重點關注
我局在2018年《古代經典名方目錄(第一批)》的基礎上啟動了《古代經典名方目錄(第二批)》的研究制定工作,并在目錄中納入少數民族醫藥古代經典名方,作為傳承和發展中醫藥與少數民族醫藥事業的重要舉措。我局前期多次就民族醫藥古代經典名方工作進行研討和部署,專門組織藏、蒙、維、傣民族醫藥專家展開研究,同時開展劑量、炮制、基源等研究工作,并于2018年6月組織內蒙古等相關中醫藥管理部門及專家在云南召開專題推進會,進一步明確了重點工作和具體要求,穩步推進少數民族醫藥古代經典名方目錄制定工作
二、國家衛健委完善國家基本藥物遴選調整機制,促進民族醫藥事業發展
《關于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實施意見》(衛藥政發〔2009〕78號)明確規定“民族自治區內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配備使用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以外的民族藥,由自治區人民政府制定相應管理辦法”。《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完善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意見》(國辦發〔2018〕88號)明確“少數民族地區可增補少量民族藥”。基本藥物制度實施以來,民族自治地區根據自身特點與需求增補了民族藥,有效滿足了當地群眾對民族藥的臨床需求。《國家基本藥物目錄(2018年版)》納入了六味安消散(膠囊)、清熱八味膠囊(散、丸)等蒙藥品種和其他民族藥品種。由于民族傳統、用藥習慣以及地區環境差異、生態保護等因素,在相當一個時期內,還只能將少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藥納入基本藥物目錄,望給予理解。
三、教育部明確關于設立“蒙醫藥醫科大學”的問題
新建高等學校有嚴格的程序和標準,須進行深入研究和論證,明確建設高校的辦學所在地、投資主體、建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學校管理和運行的體制機制等若干重大問題,設立“蒙醫藥醫科大學”的問題,可在各方面條件建設成熟后再進行研究。
四、國家醫保局完善政策制定,注重支持和保護傳統中醫藥和民族醫藥
藥品方面,《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用藥范圍管理暫行辦法》對基本醫療保險藥品目錄的納入條件、評審機制、調整機制和工作程序等做出了明確規定。為適應臨床醫藥科技的進步和參保人員用藥需求的變化,國家分別于2000年、2004年、2009年、2017年調整制定了基本醫療保險藥品目錄,始終堅持“中西藥并重”的基本原則。現行的國家醫保藥品目錄中中西藥品種數量基本持平。診療項目方面,國家層面采取排除法規定了基本醫療保險不予支付費用和支付部分費用的診療項目并未將中醫藥技能相關的診療項目排除在外。目前,絕大部分省市依據參保人實際需求和醫保基金運行情況,已將包括正骨治療在內的符合條件的中醫診療項目納入醫保報銷范圍。醫療服務價格方面,我國一貫重視支持中醫藥事業的繼承發展,明確要求各地在推進醫療服務價格改革的過程中,應重點提高包括中醫在內的技術勞務類醫療服務價格。“十三五”期間,絕大部分省份上調了半數以上的中醫醫療服務項目價格。
下一步,我局將協同國家有關部委,大力發揮科技對中藥材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開展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認證,繼續推進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工作,摸清中藥資源“家底”;牽頭制定國家道地藥材目錄,配合農業農村部積極推進全國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建設,研究并推廣中藥材精準作業、生態種植養殖、機械化生產和現代加工等技術;繼續推進中藥標準化項目工作,加強中藥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建設。國家衛健委將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國家基本藥物遴選調整機制,充分考慮民族藥特點,逐步合理調整民族藥品種和劑型。國家醫保局將進一步修訂《國家基本醫療保險用藥范圍管理辦法》,完善醫保藥品目錄動態調整機制;指導各地將符合條件的中醫藥服務項目按程序納入醫保報銷范圍;承擔醫療服務價格管理職能,持續優化醫療服務價格結構,理順醫療服務比價關系。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2019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