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才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進一步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以下簡稱中醫藥法)的建議收悉,現答復如下:
中醫藥法是一部具有鮮明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反映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法律,它作為中醫藥領域的第一部專門法律,在中醫藥事業發展中具有綜合性、全局性、基礎性的地位和作用。中醫藥法立足于為人民群眾提供滿意的中醫藥服務,以保護、扶持、發展中醫藥事業為宗旨,著眼繼承和弘揚中醫藥,強化政策支持與保障,堅持規范與扶持并重,注重制度創新,構建了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管理制度,強調了政府對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責任,有效解決了制約中醫藥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中醫藥法總則第二條指出:本法所稱中醫藥,是包括漢族和少數民族醫藥在內的我國各民族醫藥的統稱,是反映中華民族對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認識,具有悠久歷史傳統和獨特理論及技術方法的醫藥學體系。本條是關于中醫藥定義的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國務院法制辦和我局聯合出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釋義》,對該定義進一步進行了解釋——中醫藥法所稱中醫藥,一是包括漢族和少數民族醫藥在內的我國各民族醫藥的統稱,二是反映中華民族對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認識,具有悠久歷史傳統和獨特理論及技術方法的醫藥學體系。具體來說,中醫藥法所稱中醫藥是指在中醫基本理論的指導下,經過長期實踐總結出來的,用以防治疾病、健康養生的中醫藥技術方法,具有不同于其他醫學技術的獨特性,主要包括:一是針灸療法,屬于針法類,指利用各種針具刺激穴位來治療疾病的方法。常用的有體針、頭針、耳針、足針、梅花針、火針、電針、穴位注射、小針刀療法等。二是灸法類,指運用艾絨或其他藥物點燃后直接或間接在體表穴位上熏蒸、溫熨,借灸火的熱力以及藥物的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以起到溫通氣血,疏通經絡、調和陰陽、扶正驅邪、行氣活血、驅寒逐濕、消腫散結等作用,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三是手法類,包括頭部按摩、足底按摩、踩蹺療法、整脊療法、捏脊療法、背脊療法、按揉涌泉穴、小兒推拿療法、點穴療法等。四是外治療法,包括刮痧療法、灌腸療法、火罐療法、熏洗療法、藥浴療法、火熨療法、芳香療法、外敷療法、膏藥療法、敷臍療法、蜂針療法等。五是內服法,包括方藥應用、中藥霧化吸入療法、中藥茶飲法、中藥藥酒療法、飲食藥膳、膏方療法等。六是中藥炮制技術。中藥材多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動物、礦物,藥用部位含有一定的藥物成分,但也常因帶有一些非藥用部分而影響療效,并且不同藥用部位藥效有異。因此,原藥材在發揮治療作用的同時,也可能出現一些不良反應,這就需要通過炮制,調整藥性,增利除弊,以滿足臨床治療要求。經過炮制的中藥降低或消除了中藥的毒副作用,保證用藥安全,提高了中藥的效果。如上所述,中醫藥法所稱中醫藥包含針灸按摩,相關法律規定亦適用于針灸按摩。
中醫藥法頒布以來,我局高度重視,積極推動中醫藥法貫徹實施。特別是加快推進中醫藥法配套制度建設,進一步完善法律相關規定,促進法律實施落地。目前,我局已制定發布了《中醫診所備案管理暫行辦法》《中醫醫術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注冊管理暫行辦法》《古代經典名方目錄(第一批)》,國務院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發布了《關于對醫療機構應用傳統工藝配制中藥制劑實施備案管理的公告》《古代經典名方中藥復方制劑簡化注冊審批管理規定》。
下一步,我局將結合您的提案,進一步做好中醫藥法宣貫工作,加大普法宣傳力度,加快制定出臺配套制度,推動各地貫徹落實好中醫藥法。
感謝您對中醫藥工作的關心和支持。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2018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