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煥淦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加強中醫文化在健康中國及文化自信建設中作用的提案收悉,現答復如下:
一、關于建立國家級中醫文化博物館
加強對中醫發展歷史實物資料的收藏、保護、研究、展示和教育,深入挖掘、整理和研究其蘊含的重要科學和歷史價值,對于傳播普及中醫傳統文化、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積極意義。國家文物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積極支持中醫類博物館的建設發展。目前,各地已建成一批中醫藥類博物館(如杭州胡慶余堂中藥博物館、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博物館、歙縣新安醫學陳列館、華佗中醫藥文化博物館等),這些博物館通過舉辦陳列展覽、開展教育活動、向公眾展示傳播中醫文化,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我局高度重視國家級中醫藥博物館建設,于2016年12月12日成立了國家中醫藥博物館籌備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國家中醫藥博物館各項建設籌備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掛靠在中國中醫科學院。目前,關于國家中醫藥博物館的研究論證和規劃建設等工作正在積極推進過程中。今后,國家文物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共同指導各地依托已有博物館資源,加強中國傳統醫藥文化的展覽展示和科普教育,進一步提升我國中醫領域歷史文化遺產和發展成就的展示傳播水平。
二、關于推動加強中醫文化宣傳傳播,推動中醫文化走進校園、社區、家庭
國務院印發的《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明確提出“鼓勵中醫醫療機構、養生保健機構走進機關、學校、企業、社區、鄉村和家庭,推廣普及中醫養生保健知識和易于掌握的理療、推拿等中醫養生保健技術與方法”“推動中醫藥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將中醫藥基礎知識納入中小學傳統文化、生理衛生課程”。
2007年至今,我局聯合多部委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中醫中藥中國行大型中醫藥科普宣傳活動,通過舉辦大型宣傳活動、科普講座、義診咨詢、健身演示、社區和鄉村醫生培訓、中醫藥大篷車等活動,把中醫藥知識、中醫藥技術、中醫藥文化送到鄉村、社區、家庭,截至2016年底,全國中醫藥健康文化知識普及率達到91.86%。2016年起,活動進入第三階段“中醫中藥中國行——中醫藥健康文化推進行動”,通過形式多樣的中醫藥健康文化知識傳播活動,增強民眾的現場互動體驗,幫助百姓認識中醫藥文化,了解常用中醫養生保健知識等宣傳內容,加大中醫藥防治慢性病的科普宣傳,引導人們加強健康自我管理,實現“傳播中醫藥健康文化、提升民眾健康素養”的目標。
教育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高度重視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工作。2014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強調要加強包括中醫藥文化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通過課堂教學主渠道開展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目前,各地已取得一些初步成果,如北京市東城區開展了一系列的中醫藥文化教育進校園工程,浙江出臺《中醫藥與健康》小學教材將中醫藥教材納入中小學地方課程等文件,為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提供了有益借鑒和參考。今后,相關部門將進一步加強合作,不斷加大中醫文化宣傳力度,推出高質量的中醫藥科普欄目,深入發掘中醫藥中蘊含的中華傳統醫德精髓,推動中醫文化的規范傳播。
三、關于促進中醫文化的國際交流
我局充分發揮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平臺作用,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加強中醫藥文化的傳播和推廣工作。配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制定了《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年)》。強化中醫藥文化師資隊伍建設,建設一批有中醫文化、醫學專業、外語翻譯三大能力的人才隊伍,協助孔子學院編著中醫藥文化教程,增加中醫文化、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體驗內容的教程。2016年,先后組派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王慧穎副主任醫師、上海中醫藥大學推拿學院具紫勇副教授和中國中醫科學院宋坪處長等3位專家分別赴布魯塞爾、馬德里、尼日利亞、東京、首爾、莫斯科和烏蘭巴托中國文化中心舉辦講座,受到當地受眾歡迎。2017年,分期分批派遣專家團組赴在日本、蒙古、俄羅斯、法國、比利時、瑞典等國設立的中國文化中心開展中醫針灸、養生、保健、哲學等主題講座。同時,各海外中國文化中心也結合駐在國實際情況,邀請當地具知名度、有影響力的中醫藥領域專家學者,自主舉辦講座、展覽、研討會等活動。各文化中心認真組織策劃,積極與駐在國政府、學術、醫療等機構開展合作,邀請當地政治、文化、醫療衛生等各界人士出席。各國的中國文化中心也高度重視新聞宣傳,通過當地電臺、電視臺、報紙等主流媒體及微信、臉書(Facebook)、中心官方網站等新媒體對活動進行全方位報道,全面介紹中醫藥文化,有效增進了中醫藥在國際上的認可度,同時也加強了與相關國家在此領域的合作關系。今后,文化和旅游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一如既往地服務國家中醫藥文化推廣戰略,繼續發揮好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的平臺優勢,推進中醫藥文化的國際傳播。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2018年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