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優勢 繼承創新 努力開創中醫藥科技工作新局面
——在全國中醫藥科技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衛生部副部長兼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 佘靖
2006年11月9日
同志們:
在舉國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形勢下,今天我們召開了全國中醫藥科技工作會議。這是自1996年全國中醫藥科技工作會議以來的又一次關于我國中醫藥科技工作的重要會議。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全面貫徹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精神,總結十年來中醫藥科技工作成績,分析當前中醫藥科技工作面臨的形勢,統一認識,理清思路,研究部署《國家中長期科學技和術發展規劃綱要》和《中醫藥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提出的中醫藥科技工作的重點任務,堅定信心,把握機遇,真抓實干,講求實效,為全面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而奮斗。
為此,我講幾點意見,供同志們討論時參考。
一、中醫藥科技工作十年回顧
1996至2005年十年間,全行業認真實施國家“科教興國”戰略,經過全國中醫藥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中醫藥科技工作取得了顯著進步,科技為臨床和產業提供支撐的能力不斷提高,促進了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㈠組織開展中醫藥研究并取得了一批成果
基礎研究方面,血瘀證、脾虛證、通里攻下法、針灸治療原理、方劑配伍等研究不斷深化;組織整理搶救了1100種中醫藥珍籍秘典,收回整理了散佚海外的200余種古籍,使其得窺原貌,建成了中醫古代文獻數字化加工平臺;組織編纂完成了收方10余萬首的《中醫方劑大辭典》及收藥8980種的《中華本草》;組織完成了19個民族的83部民族醫藥文獻的系統整理;完成了國家標準《中醫基礎理論術語》和《經穴主治》的制定,完成了國家標準《經穴部位》的修訂;組織制定了一批中醫藥技術規范;組織了中醫藥療效評價方法的研究。
臨床研究方面,中醫藥治療心腦血管、惡性腫瘤等重大疾病的研究不斷深化,并初步形成了中醫、中西醫結合的綜合治療方案;研究總結了老年性癡呆、真性延髓麻痹、股骨頭壞死等疑難疾病的中醫藥治療的療效,初步研究總結了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SARS的治療方案,用科學的數據證明了中醫藥防治SARS 的能力和作用;運用傳統研究與現代信息技術研究相結合的方法,組織開展了 “名老中醫學術思想、經驗傳承研究”。
中藥研究方面,中藥物質基礎和作用機理的研究進一步深入;研究制定了200多種中藥材生產技術標準操作規程;中藥鑒別技術、中藥道地藥材繁育技術和規范種植技術水平有較大提高,瀕危珍稀藥材代用品研究取得成果;常用中藥材、中藥飲片質量標準和質量控制研究等取得可喜成績;組織研究并推廣了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膜分離、大孔樹脂吸附等一批新的工藝技術,提高了中藥生產的自動化程度和工業化水平。一批藥材栽培種植技術、中藥生產共性技術研究成果得到了有效推廣應用,促進了產業的發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藥新藥研發上市,復方丹參滴丸、康萊特注射液、銀杏靈顆粒等中藥開始探索走向國際醫藥市場;一批年產值超過20億的龍頭企業迅速成長。自1997年以來中藥工業產值年均增長超過20%,2005年產值達到950億元,比10年前翻了3番,展現了科技對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
十年來,“血瘀證與活血化瘀研究”等49項中醫藥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科技獎勵;1936項中醫藥科技成果獲得省級科技成果獎;中醫藥發明專利授權7219項;1339項科技成果得到推廣應用。
㈡進行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壯大了中醫藥科技力量
中醫藥科技體制改革取得進步。自1999年國家啟動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分類改革、高等學校管理體制改革和應用型科研機構企業化轉制開始,中醫藥行業科技體制改革也相繼進行。中國中醫科學院體制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各地也按照中央精神,結合本地情況,積極進行了中醫藥科研機構的改革,部分科研機構按照國家的要求探索實施了課題制管理,并在改革實踐中,按照“職責明確、開放有序、評價科學、管理規范”的要求,進行了建立現代科技研究院所制度的探索,創造了一些值得借鑒的科研機構管理模式;中醫藥高等院校的科研活動得到空前的發展,一些中醫藥大學從單純的教學型大學向研究型大學、研究教學型大學或教學研究型大學過渡;隨著重點學科、重點專科建設的開展,一批中醫藥科研機構與醫療機構實行聯合或合并,進行了資源整合;中醫藥醫療機構更加重視通過加強科學研究提高中醫藥服務能力和水平;隨著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機制及模式的探索,中醫藥科研機構與企業結合,針對臨床和產業需求,共同立題、共同投入、共同研發,企業投入主體和研發主體的地位逐步得到體現。今天,中醫藥的科學研究,已經由十年前主要依靠中醫藥機構開展,逐步發展為以中醫藥研究機構、大學、醫療機構、企業共同參與,行業內外互相結合的格局。復雜科學、生物信息學、臨床流行病學和循證醫學等理論及技術的借鑒和引用,豐富了中醫藥現代研究的思路和手段,多學科參與研究的局面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