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動!吳女士近來發現自己有些倦怠,身上懶懶的,后背偶爾酸痛。吃止痛藥?沒那么嚴重。打針、手術?更不至于。于是吳女士來到家附近的一家中醫診所,大夫給她開了幾服中藥及拔罐。幾天下來,吳女士后背不痛了,此后她按照大夫的養生指導料理生活工作,人也神清氣爽起來。
傳統中醫在網絡時代不但沒有被甩下,反而愈發顯出神奇的優勢。當亞健康成為許多現代人的常見“病”時,用西醫嗎?既不能打針也不能手術。于是中醫用草根和樹皮向亞健康這種“時代病”宣戰,以整體醫療防患于未然的方式走入人們的生活。
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統計顯示,2007年,公立中醫醫院診療人次達2.54億,是1980年的7.5倍,出院人數為744萬,是1980年的26.6倍。
三五元錢也能治好病
一劑治療普通感冒的辛涼解表劑(銀翹散)3—4元;
一劑治療急性胃腸炎的清熱利濕劑(葛根黃芩黃連湯)4—5元。患者服用3—5劑藥就能痊愈,甚至1—2劑即可基本痊愈。
……
這是北京市房山區一家鎮衛生院的中藥報價,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人士表示,與同等價格的西醫藥治療相比,中醫藥具有作用緩和持久、副作用較小的優點。
在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大會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司長許志仁表示,在社區中使用中醫中藥不僅方便群眾,而且可以為群眾解除看病貴的煩惱。治療的目標人群主要是婦女、兒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殘疾人、貧困居民等。
據初步統計,我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中藥處方費用平均值僅為西藥處方費用平均值的76%。以流行性感冒為例,在社區服務中心開3劑中藥,最多十幾塊錢就能起到作用,不計算時間成本和距離成本,僅在藥價上就要比到大醫院排隊打吊針便宜許多。由此可見,社區中使用中醫中藥不僅方便群眾,而且可以為群眾解除看病貴的煩惱。
衛生部部長陳竺指出,傳統醫藥重要治療手段的藥品,基本都是來源于當地的植物資源,毒副作用較小,醫療成本低,可獲得性強,十分符合基本衛生保健的要求。同時,傳統醫藥還擁有眾多的非藥物療法。如中國的針灸療法,是最具有中醫藥特色和服務優勢的治療方法。傳統醫藥簡便、價廉的特點,為各國政府解決醫療費用居高不下,持續攀升的困擾,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慢郎中”大戰急疫情
“細調慢理,治病去根”是許多人對中醫藥習慣性的評價,一般人都認為,中醫是“慢郎中”。但對于像疫情一樣的急救,很難發揮作用。
2003年暴發的非典讓人至今記憶猶新,在這次全球大暴發的重大疫情中,中國采用中醫藥、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非典效果明顯。
當時北京地壇醫院在對非典患者進行治療時使用了中醫藥,這家醫院的中西醫結合科學科帶頭人、主治醫師王融冰說,中醫在治療非典中功不可沒,“治療非典首先要退熱,按中醫理論上病下治,釜底抽薪。肺與大腸相表里,通過用中草藥制劑灌腸的方法,減輕熱度,這樣可以改善患者的癥狀,減少并發癥,幫助患者順利走過病程,改善免疫狀況”。
許志仁介紹,中醫藥在縮短平均發熱時間,改善全身中毒癥狀,對于促進肺部炎癥吸收、改善免疫功能,減少激素用量、減輕臨床常見副作用、降低患者病死率,以及發病早期阻斷病程進一步發展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積極評價與肯定。
同樣,在防治艾滋病時中醫這個“慢郎中”同樣大顯身手。
從2004年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先后在全國15個省份組織實施了中醫中藥治療艾滋病試點項目,效果顯著。使用了中醫藥減輕或消除艾滋病患者發熱、腹瀉、口腔潰瘍等癥狀;改善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功能,部分病人感冒次數減少,勞動能力恢復;無癥狀期HIV感染者,病情進展速度有減緩趨勢;并減輕抗病毒藥物的部分毒副作用。項目省份的許多患者非常愿意接受中醫藥的治療。
目前,隨著城鄉中醫醫療機構基礎條件和服務設施得到改善,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服務領域擴大,服務能力提高。中醫藥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治常見病、多發病和肝炎、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等重大疾病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并以其收費低、療效好、副作用小等特點,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中醫藥更符合時代心理
中醫強調的“上工治未病”,就是防患于未然。主張的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適度等養生之術就是中醫防治精神的高度概括。這與我們提倡的“防重于治”不謀而合。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對健康有著越來越高的需求。對使用化學藥品的顧慮,引發了一股回歸自然,崇尚天人的潮流,于是中醫的養生之術,中藥的新劑型也在與時俱進地發展著,而且更加深入人心。
中醫醫院也一改過去單一的把脈、吃藥的醫療服務,積極開展提供中醫保健、康復、家庭醫療、社區、心理等多種形式的服務。同時,社區的中醫師們應用針灸、推拿、拔罐、熏蒸等中醫藥適宜技術,在資源相對短缺的情況下,較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的中醫醫療服務需求,真正把“簡、便、廉、驗”的中醫藥帶到百姓身邊。
不少中醫醫療機構還積極拓展服務領域,應對一些悄然而生的“時代病”,積極提供中醫養生、保健等服務,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方面的優勢。
中醫藥養生保健知識與方法成為社區健康教育的重點,中醫藥養生保健方法在社區中得到推廣應用,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在一些地區開展試點探索,將中醫藥應用于孕產婦保健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積極開展……
一時間,融中醫醫療、預防保健和養生康復等為一體的中醫藥綜合服務逐漸成為不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特色。
目前,全國已有政府舉辦的中醫醫院3165所,是1977年的16.7倍,設立中醫臨床科室的綜合醫院達到8328個,占綜合醫院總數的63.5%;全國綜合醫院中醫臨床科室床位總數達到3.2萬張。綜合醫院注冊的中醫師4.8萬人。(記者王茜、孫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