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鄉鎮衛生院設立中醫科或中醫診室,每個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建立一支具有較高專業素質的農村中醫藥隊伍
“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使大多數縣級中醫醫院達到《中醫醫院建設標準》,每個鄉鎮衛生院設立中醫科或中醫診室,每個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建立一支具有較高專業素質的農村中醫藥隊伍,進一步完善農村中醫藥服務功能。”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在9月12日召開的全國農村中醫藥工作會議上,提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農村中醫藥工作的主要目標。
加強縣級中醫院建設,突出中醫藥特色
王國強指出,要認真做好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在較短時間內,完成縣級中醫醫院房屋設備改造和建設任務;要重點加強中醫藥特色優勢突出的臨床科室基礎條件建設;在專科建設中要加強對當地特色診療技術的篩選和整理研究。
要加大縣級中醫醫院改革力度,建立以公益性和中醫藥特色為核心的監管制度,完善有利于發揮中醫藥特色的補償機制。鼓勵民營資本在農村舉辦非營利性中醫院。鼓勵有資質的中醫專業技術人員特別是名老中醫在農村開辦中醫診所或個體行醫。
強化縣、鄉、村三級網絡協作
“通過以師帶徒方式為鄉鎮衛生院培養留得住、用得上的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以及采取西學中、帶編定向培養中醫人員、對口支援等方式,著力解決9000個左右的鄉鎮衛生院還不能提供中醫藥服務的問題。”
王國強強調,各地要通過對現有鄉村醫生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培訓、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將一技之長中醫人員納入鄉村醫生管理、中醫師帶徒等多種形式,使還不能提供中醫藥服務的村衛生室具備提供中醫藥服務的能力,使農民不出村就能享受中醫藥服務。要按照《村衛生室建設指導意見》,配備好中醫藥診療設備,有條件的地區可以為每個鄉村醫生配備裝有針灸器具、刮痧板、罐具、艾條等中醫治療工具的治療包(箱),方便鄉村醫生開展中醫藥服務。
縣級中醫醫院要發揮好接受鄉村兩級衛生機構的轉診、承擔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和鄉村中醫藥人員培訓及業務指導這一重要職責。
要在推進鄉村一體化管理中加強中醫藥業務協作;要主動參與當地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有關農村政策措施制定,及時提出有關中醫藥的意見建議。
加強農村中醫藥人才培養
王國強說,要建立健全農村中醫藥人員培訓制度,把中醫藥知識與技能的培訓納入鄉村醫生在崗培訓計劃,以中醫藥知識與技能為主的鄉村醫生每兩年要接受100學時以上培訓;繼續抓好農村中醫藥人員學歷教育,開展農村基層中醫人員大專學歷教育,同時,使更多的農村中醫藥人員達到中專以上學歷層次;加強鄉鎮衛生院和縣級中醫臨床技術骨干培訓,使每個鄉鎮衛生院均有一名能夠熟練運用中醫藥診療技術的中醫臨床技術骨干。
他強調,通過城市支援農村,帶動農村中醫藥人員技術培訓,通過組派城市中醫醫師到農村基層臨床帶教,組織舉辦專題培訓班、技術推廣班,安排農村基層中醫藥人員進修學習及人員結對、跟師學習等多種形式,切實提高農村中醫藥人員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
大力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要求每個省(區、市)建設好1個省級推廣基地及1個縣級推廣基地;選拔好和培訓好省級師資和縣級師資;根據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功能定位和技術條件進行分層推廣;積極探索制定鼓勵使用中醫藥適宜技術特別是非藥物療法的政策措施;加強農村中醫藥培訓條件建設,建立省、市、縣等農村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培訓基地。
在新農合中進一步發揮中醫藥作用
王國強要求,要研究增加納入新農合補償范圍的中醫(含民族醫)診療項目和中藥(含民族藥)品種;要研究提高新農合中醫藥服務具體的補償比例,原則上,納入補償范圍的中醫診療項目和中藥品種的補償比例,較同級醫療機構的西醫藥服務要提高一定的比例;借鑒其他地區的好經驗好做法,研究制定其他補償政策。如降低中醫醫院和以中醫藥治療為主的病種的起付線,對醫療機構提供的中醫藥門診服務可享受住院補償比例,讓縣級中醫醫院享受與鄉鎮衛生院相同的補償政策,對中醫藥服務項目給予財政補貼等,引導農民選擇應用中醫藥診療疾病,特別是中醫藥在費用和療效上具有明顯優勢的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吳剛,黑龍江省副省長程幼東等領導出席會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等主管農村中醫藥工作的領導及部分縣級中醫院院長等200余人參加會議。(記者劉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