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采點生地、白蘆根、金銀花,就能治病,效果比成藥還好,不用費時費力費錢跑到城里來看病,中醫藥真為老百姓解決了大問題。”一群百姓圍在中藥材展示臺前,聽" />
河南南陽第八屆張仲景醫藥科技文化節開幕
“上山采點生地、白蘆根、金銀花,就能治病,效果比成藥還好,不用費時費力費錢跑到城里來看病,中醫藥真為老百姓解決了大問題。”一群百姓圍在中藥材展示臺前,聽醫生講解各種中藥材的名稱、藥用部位、功效等知識,紛紛對中醫藥豎起了大拇指。 10月24日,“中醫中藥中國行”河南省啟動儀式暨鄭州站活動舉行,2萬多名群眾現場感受和體驗了中醫藥。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總后衛生部副部長陳新年,河南省副省長宋璇濤出席啟動儀式。10月25日,在醫圣張仲景的故鄉,中醫中藥中國行河南南陽站活動暨第八屆張仲景醫藥科技文化節舉行,王國強、陳新年、宋璇濤、科技部副部長劉燕華、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等領導一起參加開幕儀式。 地處中原的河南,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發祥地,也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發祥地。中醫學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主要在中原地區完成。春秋戰國至明末,史傳中有書可考的5000多位名醫中,河南就有912人。東漢時期的南陽人張仲景,開辨證論治之先河,被后世尊為“醫圣”。 在鄭州站活動現場,國醫大師李振華的義診臺前,排了近百人長隊,成為現場一道壯觀的風景。搶在第一個就診的是一位60多歲的老大爺,不到7點就來到了現場,自訴消化功能不好,經李振華仔細把脈后診斷其為脾虛,開了由白術、陳皮等多味中藥組成的處方,同時囑咐其注意飲食禁忌。“胃不脹后,再加用15克的黨參。”記者注意到,李振華旁邊還有兩位醫師在跟隨其抄方。當大家得知李振華為支持這次活動,帶病前來義診時,現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記者看到設置的10個推拿按摩區,來往人群絡繹不絕。一位患有多年頸椎病的50多歲的楊女士經河南中醫學院三附院的醫生按摩后表示疼痛緩解許多。她說,這是她第一次按摩,以前不知道去什么醫院看什么科,以后她決定選擇在中醫院治療了。 中藥猜謎活動也吸引了不少群眾的參與。一位一連猜中了四五個謎底的中年男士高興地告訴記者,他是一位修路工人,對中醫藥很感興趣,經常看一些中藥書,了解一些保健知識。平時喜歡泡點中藥茶或煮中藥湯喝。“身體好得很!” “讓中醫藥生活化”,中醫藥科普知識展區前,一位中醫師正在給部分群眾講解食療和藥膳的知識。她表示,希望通過這種科普宣傳活動,讓每個人都去了解中醫藥知識,并將這些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進行疾病的預防和保健,達到少生病甚至不生病的目的。她的觀點得到了在場群眾的認可。 如潮人群中,有很多關心中醫藥發展的百姓。他們在紛紛肯定中醫藥是我國的國粹、中醫藥確有療效的同時,對目前中醫藥人才良莠不齊影響了中醫藥良好聲譽的現狀表示堪憂,并希望能多培養一些德才兼備的好中醫。 啟動儀式上,還向河南省中醫事業終生成就獎代表、河南省名中醫、河南省中醫名科、河南省中醫藥知識競賽獲獎選手頒獎,并舉行了具有濃厚中醫藥文化氣息的文藝體育表演、中醫藥書法展等活動。 南陽張仲景醫藥科技文化節為期3天,期間舉辦有張仲景醫藥文化及南陽中醫藥產業發展成果展、中醫藥科技創新發展高層論壇、南陽市投資項目洽談簽約儀式、藥膳烹飪展示賽、中醫藥文化及產業攝影大賽展覽活動、“張仲景獎學金助學金”頒發等豐富多彩的活動。12位來自北京的中醫專家也將分赴各地開展面向基層醫生的中醫藥知識培訓和面向群眾的中醫健康大講堂活動。(記者樊 丹)
王國強(右)向宛西制藥董事長孫耀志頒發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牌匾 記者巨鋒 攝
劉燕華(右六)在南陽義診現場觀看針灸治療聾啞兒童 記者巨鋒 攝
中醫專家在鄭州活動現場為群眾義診 記者巨鋒 攝
陳新年(前左)慰問國醫大師李振華 記者巨鋒 攝
周和平在南陽啟動儀式上講話 記者巨鋒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