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什么中醫藥發展如此牽動人心?因為中醫不僅是治病救人之術,還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體現,所以它的興衰起伏總能成為關注焦點。2009年,中醫揮戈抗甲流,貢獻很大;醫改新政挺中醫,機遇大過挑戰。2010年,中醫藥發展仍會甩開大步,邁向繁榮。
在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召開之際,《人民日報》推出了“中醫權威話岐黃”系列報道,就中醫藥發展熱點、百姓關心的焦點,與主管領導人、著名中醫院院長、中醫泰斗展開對話。
中醫藥理念符合老百姓需求
記者:近年來,對于中醫藥發展,社會各界高度關注,老百姓對中醫藥的需求不斷增加,您如何看待這一“中醫熱”現象?
王國強:中醫藥(民族醫藥)是我國各族人民在幾千年的生產生活實踐和與疾病做斗爭中逐步形成并不斷豐富發展的醫學科學,也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
中醫藥在我國有廣泛而深厚的群眾基礎。老百姓信中醫、用中醫、吃中藥,很多人自覺不自覺地運用中醫藥的方法進行預防保健和治療,中醫藥成為很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中醫藥的理論和方法符合健康觀念變化和醫學模式轉變的新要求,符合老百姓對醫療保健服務的新需求。
特別是以“中醫中藥中國行”為代表的中醫藥文化科普宣傳活動深入開展以來,中醫藥知識和文化得到進一步普及。《人民日報》對中醫藥的系列報道以及引起的反響,反映了媒體和社會各界對中醫藥的關注和支持。老百姓對中醫藥醫療保健服務的需求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基礎和動力。
中醫藥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記者:目前,老百姓都非常關心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請您談談中醫藥當前面臨的形勢。
王國強:當前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機遇和挑戰都是前所未有的,機遇大于挑戰。
近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中醫藥工作,將中醫藥作為醫藥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予以扶持和發展。去年4月,作為醫改重要配套文件,《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發布。這是指導當前乃至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醫藥事業科學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在中醫藥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各地更加重視中醫藥對于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發展、弘揚中華文化的價值,掀起了發展中醫藥的熱潮。中醫藥也受到了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民眾的認可和歡迎,中醫藥產品和服務已走進了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我認為,中醫藥事業迎來了難得的戰略機遇期,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對中醫藥事業發展充滿信心。
當然,中醫藥發展也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特別是中醫藥特色優勢發揮不夠,一些傳統診療技術方法繼承、創新不足,中醫藥人才匱乏,野生藥材資源減少,一些體制性、機制性的矛盾還沒有根本解決,等等。我們將深入分析,認真研究,全面推進中醫藥醫療、保健、教育、科研、產業、文化、對外交流與合作協調發展,努力為老百姓提供優質的中醫藥服務。
中醫醫院姓“中”才有出路
記者:作為中醫藥服務的重要承擔者,有些中醫醫院卻飽受非議。其中,最為集中的是中醫醫院“西化”問題。您如何看待這一問題?
王國強:你說的問題,我理解主要是指,現在有些中醫醫院中醫藥特色不明顯。這其中原因很多。
其中,政府對中醫院補償機制不完善,沒有兼顧中醫藥的特點和特殊性是重要原因。一方面政府投入不足,中醫醫院要在市場中求生存,另一方面中醫藥服務的價格偏低,不能體現中醫藥技術和勞務的價值。這種狀況造成了一部分中醫藥技術和人才的流失,一些中醫醫院從短期經濟效益出發發展西醫服務項目,中醫特色優勢逐漸淡化。
另外也還有中醫藥學術發展不快、中醫藥重點專科專病不突出、人員隊伍服務能力不強等方面的原因。
但無論怎樣,中醫醫院姓“中”才有出路,否則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一些中醫醫院生存困難,是因為中醫沒特色、西醫又比不過綜合醫院,把發展方向搞偏了。
所以,我們要求,從科室名稱、人員配備、專科專病建設、中藥房、煎藥室建設、中醫藥文化建設等方面加強管理,更好地為群眾服務。同時,積極推動建立有利于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的補償機制。北京市在這方面做了很好的探索。
此外,我想說明的一點是,中醫醫院需要借助現代科技發展成果,來實現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不能以中醫醫院使用現代儀器設備,如X線、CT、核磁以及化驗等,就認為醫院不姓“中”了。關鍵要看,是否運用這些設備更好地為中醫的診斷和療效評價服務。
我們也在積極推動研發、推廣一批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成果的中醫診療儀器設備作為傳統診療方法的參考和借鑒。營造名醫輩出的良好氛圍。
記者:無論是網友還是民眾,普遍反映看病找不到好中醫。中醫藥發展后繼乏人,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王國強:讓老百姓信中醫、選擇中醫藥服務,關鍵還是看療效。療效需要人才來保證,因此,人才是中醫藥發展的關鍵。中醫人才成長有其特殊規律,周期較長,不僅需要理論學習,更重要的是臨床實踐。必須將院校教育、師承教育、繼續教育同步推進。
目前中醫藥人才培養的主渠道是院校教育。今天活躍在中醫藥行業各領域的高級人才大都是院校培養的。院校教育也需要改革,按照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施教,探索院校教育、繼續教育與師承教育相結合的新模式。
我們高度重視體現中醫藥實踐性特點的師承教育,并協調出臺了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培養與專業學位授予相銜接的政策,以調動師傅和徒弟雙方的積極性,效果很好。
營造名醫輩出的良好氛圍,還要建立政府表彰和社會褒獎相結合的中醫藥人才激勵機制。比如,去年我國評選表彰了首屆30位“國醫大師”,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在全國范圍內評選國家級中醫大師,社會反響很好。
中醫藥工作要注重“治未病”
記者: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群眾對中醫養生保健內容更為關注。請您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王國強:注重預防保健是中醫藥特色優勢的重要領域。我認為醫學發展的趨勢是從疾病醫學向健康醫學發展,中醫藥工作不僅要“以病人為中心”,更要“以人為中心”。要更加重視預防保健,做到關口前移,將服務對象擴大到包括病人在內的所有人,將單一的醫療服務模式轉變為融治療、預防、保健、養生、康復為一體的多元服務模式。
這就要在提高中醫藥臨床療效的同時,大力倡導和實施中醫“治未病”。“治未病”是中醫健康文化的核心,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和愈后防復發三個方面,有一系列豐富多樣的養生保健方法。
2007年以來,我們啟動了“治未病”健康工程,先后在全國確定了四批103家“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試點單位,制定了“治未病”服務的相關標準和規范,發揮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我們還通過大力開展中醫藥科普知識宣傳,努力使更多人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這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我們將在試點基礎上總結經驗,逐步推廣。(轉自《 人民日報 》2010年1月14日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