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2010年中醫藥部門公共衛生專項資金“中醫藥古籍保護與利用能力建設”項目在山東省青島市正式啟動,項目將形成400種重要中醫藥古籍文獻的規范通行本、傳世本。為此中央財政今年安排專項資金4000萬元,這是近幾十年來,中央財政在中醫藥古籍整理與保護方面支持力度最大的一次,體現了國家對中醫藥傳承的高度重視。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李大寧出席啟動會。 本次啟動的項目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古籍保護與利用規劃的重要內容,將對重要的中醫藥古籍,按照《中醫藥古籍整理規范》進行整理,形成當代規范的通行本、傳世本;對不同地域特色中醫藥古籍流派進行專題系統整理利用;對若干種中醫特色專病進行古籍專題挖掘與利用,并在重點中醫專病專科建設單位推廣;建設中醫藥古籍綜合信息庫,便于查詢使用。項目將在1982~1986年第一批、第二批重要中醫藥古籍的整理出版工作基礎上,組織分布在9個省、直轄市,有獨立建制、前期中醫藥古籍整理利用工作基礎較好的9家中醫文獻研究機構,牽頭開展第三批400種重要中醫藥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以充分發揮中醫藥文獻研究機構在中醫藥古籍保護與利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中醫藥古籍保護與利用能力,促進中醫藥繼承和創新,為中醫藥全面、協調與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 李大寧指出,中醫藥古籍是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基因和血脈的重要載體,也是中醫藥學傳承數千年綿延至今的知識載體,是振興中華文化的重要源泉,更是現代中醫藥科技創新和學術進步的源頭和根基。 李大寧強調,中醫藥古籍的保護與利用是事關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基礎性、全局性和戰略性工作,通過中醫藥古籍保護與利用,要為中醫藥特色優勢的發揮、中醫藥發展客觀規律的把握以及中醫藥的傳承搶救和利用創新提供支撐和服務,要為回答中醫藥發展中的一些緊迫問題做出貢獻。中醫藥古籍保護與利用能力建設,應該從基礎條件、學科發展、人才隊伍、服務體系以及轉化應用等方面開展,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從相關專項以及科技計劃等角度,進一步加強支持。本項目整理出版的古籍要堅持高要求、嚴審查,最終要形成國內外一流的、規范標準的傳世本和通行本;同時,要充分考慮和相關重大工作及項目的銜接,考慮和國內一流的出版單位銜接,著眼于古籍的開發利用,著眼于提供服務平臺,更好地實現中醫藥古籍的價值和作用。 據統計,西漢至清末2000多年間,我國各學科門類古籍目前存世約10萬余種,而現存中醫古籍數量約占我國全部現存古籍的十分之一,是我國現存古籍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藥古籍保護與利用工作規劃的主要任務是“保護,搶救,研究,利用”,主要工作包括五方面:建立中醫藥古籍保護基地,提升古籍保護水平;培養中醫藥古籍保護隊伍,提高古籍研究能力;進行中醫藥古籍調查登記,基本摸清古籍家底;現存重要中醫藥古籍修復、保護;中醫藥古籍挖掘整理與利用。 山東、江蘇、上海等9個省市中醫藥管理部門及項目單位的代表參會。(王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