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兩個國家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淵源。由于民族構成、宗教信仰、政權性質和經濟結構的不同,兩國在文化、經濟等多方面存在著異同之處。 日本的漢方醫學是以中醫為基" />
中國與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兩個國家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淵源。由于民族構成、宗教信仰、政權性質和經濟結構的不同,兩國在文化、經濟等多方面存在著異同之處。 日本的漢方醫學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漢方醫學在日本已有很久的歷史,深受民眾的歡迎。特別自20世紀80年代后,漢方醫學在日本發展迅速起來。 據統計,目前日本從事漢方醫學為主的人員有1.5萬人左右,從事針灸推拿的醫務人員約10萬,從事漢方醫藥研究人員近3萬。有漢方醫學專業研究機構10多個,有44所公立或私立的藥科大學或醫科大學的藥學部也都建立了專門的生藥研究部門,還有20余所綜合性大學設有漢方醫學研究組織。但由于歷史與文化背景差異等多種原因,日本在對待中醫藥文化方面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在日本,理論上沒有中醫的稱謂。中醫不可以從事醫學行為,只有經日本國家認定醫師資格的才可以開方子、扎針。同時,日本也沒有“中藥”這一概念,只有“漢方藥”和“中國漢方藥”。雖然日本制藥企業生產中國漢方藥,但醫師處方用的中國漢方藥不多,而且有權使用中國漢方藥的醫師和藥劑師沒有接受過正規的中醫藥教育,嚴重影響了中醫藥在日本的普及。 中醫針灸發展也并不像在歐美等國家和地區那樣好,中醫針灸在日本生存和發展比較艱難。日本針灸師單獨開業往往不能維持生計,一次針灸治療收費5000日元左右,進入保險的病種有限制,要有醫師的同意才能保險報銷。 中醫藥文化是世界人民共有的財富。加強中國與日本在此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對于弘揚各國傳統醫學,共同促進全人類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原有交流工作的基礎上,筆者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兩國對中醫藥文化方面的相互理解與認識。 一是由于兩國間國情和文化不同,中醫藥學術交流還遠遠不夠,應該加強擴大兩國間的學術交流。 二是通過兩國政府磋商,促使日本設立國際中醫師考試機構,提高國際中醫師的權威性。 三是允許中國的各類中醫藥機構組織中醫藥人才為日本的正規中醫藥教育提供師資,讓中醫藥教育進入日本主流社會。 四是鼓勵中藥成品及中藥保健食品進入日本市場。 五是加強兩國在中醫藥科學方面的合作研究。 目前,隨著日本政府對中醫藥的不斷重視,中醫的針灸所、推拿所、研究所層出不窮,林林總總的“中醫”招牌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日本的大街小巷。日本文部省更是已正式規定把“中醫藥學”課程列入全國80所專業綜合性大學醫學部的必修課程,作為日本醫生臨床考試內容之一,并納入日本醫生資格考試的試題范圍。 在這種新形勢之下,為使中醫藥朝著更加健康和繁榮的方向發展,中日兩國都需要積極磋商和對話,“求同存異”,共同把中醫藥事業推向新的發展階段。(達瑞 甘肅中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