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2" />
2010年11月16日中國申報項目“中醫針灸”正式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2006年成立了中醫藥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專家組、辦公室,組織開展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研究和申報工作。于2008年9月將“中醫”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后因申報規則的具體要求,2009年10月改為“中醫針灸”申報。2010年5月通過聯合國教科文非物質文化遺產處附屬機構評審,2010年1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將“中醫針灸”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針灸發源于中國,是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優秀民族文化的代表,這個項目的成功申報是對中國傳統醫學文化的認可。這對進一步促進“中醫針灸”這一寶貴遺產的傳承、保護和發展;提高國際社會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關注和認識,彰顯國家軟實力,增進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其他文化間的對話與交流,保護文化多樣性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針灸理論認為,人體作為一個小宇宙通過經絡聯系在一起,刺激這些經絡可以促進人體的自我調節功能,以恢復健康。這種刺激包括在經絡穴位上針刺或燃燒艾絨(艾)的方法,以達到恢復機體平衡,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針刺,是根據人體的不同狀態選擇適宜的針具刺激特定的穴位;灸法通常分為直接灸與間接灸兩種,用艾炷接觸穴位灸灼,或用艾條并與體表保持一定距離熱薰穴位。艾炷和艾條由干艾葉制成。中醫針灸被列入代表作名錄,有助于提高民族文化的保護意識,推動中醫針灸在世界上健康發展,正是還針灸以原貌,保護文化多樣性的一種有效方式。將有助于促進傳統針灸的保護、傳承和未來的發展;另一方面,促進針灸向世界的傳播,通過針灸這個載體,增進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其他文化間的對話與交流,促進世界文化多樣性。 “中醫針灸”的申報成功,將使中醫針灸的自然、綠色健康理念與方法,在當今醫學大環境下將得到更多地了解、理解和尊重,為傳統針灸理論方法提供更加良好的發展環境。針灸不僅是中國的文化遺產,也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世界范圍內提高其共享度,成為服務于全人類生命健康的寶貴資源。 中國政府一貫保護和支持中醫藥,高度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10月在巴黎召開第32屆大會,表決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確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分類、保護模式,強調保護傳統文化,維護人類文化的多樣性。2004年8月中國正式加入該公約,確定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2006年“中醫針灸”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王雪苔和賀普仁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申報成功不是目的,而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和傳承。同時也是中醫針灸獲得更好發展的良機,我們將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精神,履行締約國責任,強化該遺產保護的政策保障力度。我們相信,中醫針灸在全社會的認知度將會進一步提升,與國際社會的對話交流更為增強,在更大范圍傳承和發展這一人類文化遺產,為全人類的生命健康保障,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際合作司副司長王笑頻主持會議
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回答提問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吳剛副局長介紹“中醫針灸”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有關情況
文化部外聯局局長助理楊治介紹今年中國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有關情況
針灸專家黃龍祥教授回答提問
新華社記者提問
人民日報記者提問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新聞發布會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