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為同濟大學“中醫大師班”做了題為《中醫藥發展的形勢與任務》的報告。國醫大師顏德馨教授、同濟大學校長裴鋼院士以及上海市中醫藥單位負責人" />
12月26日,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為同濟大學“中醫大師班”做了題為《中醫藥發展的形勢與任務》的報告。國醫大師顏德馨教授、同濟大學校長裴鋼院士以及上海市中醫藥單位負責人和“中醫大師班”學員一起參加了報告會。王國強在報告中指出,探索實踐師承教育模式,要堅持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堅持研讀經典,堅持多做臨床,堅持名師指導,堅持悟性培養,堅持大醫精誠理念和良好醫德醫風。 王國強對同濟大學“中醫大師傳承人才培養計劃(中醫大師班)”的實踐經驗給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師承教育是千百年來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也是傳承中醫藥學術思想、經驗和技術專長的有效方式。歷代中醫藥名家的獨到經驗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后學者長期跟師實踐,通過口傳心授,反復揣摩,才能逐步領會,掌握真諦。同濟大學“中醫大師傳承人才培養計劃(中醫大師班)”的舉辦,是探索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是培養中醫藥領軍人才的有效途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此高度關注,積極支持。希望各位學員珍惜機會,潛心學習鉆研,加快成長成才。 一是堅持以中醫理論為指導。整體觀與系統論是指導中醫藥科學認識健康、辨證施治疾病、預防養生保健“治未病”的基本理念和思維方法。要以整體觀念為核心,注重科學與人文的融合,從整體聯系的角度、功能的角度、運動變化的角度來把握人的健康與疾病的規律。 二是堅持研讀經典。中國傳統文化既是中醫藥學生存的土壤,又是中醫藥學發展的源泉。中醫藥學經典著作既是醫學理論體系、臨證規范、診療方法的代表,又體現了醫、文、哲、史與自然科學知識體系的融合。多讀經典,既是加強中醫藥繼承工作的重要內容,又是實現創新的重要源泉。 三是堅持多做臨床。重視實踐,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和學用結合,是中醫藥人才成長的關鍵環節。歷代醫家通過實踐經驗的積累而立論制方、自成一家之說,豐富了中醫藥學的內容和學科體系。要堅持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臨床與科研相結合也是取得科研成果、實現科技創新的重要途徑。 四是堅持名師指導。名師指導把中國古代文史哲的修養作為成才修業的基礎,注重濟世、活人、仁愛和高尚的道德修養。名師根據學生個人素質因材施教,通過口傳心授、啟蒙解惑,指導學生在實踐中不斷觀察、體驗感受,增強悟性,提高理論與實踐能力,縮短了中醫藥人才的成長周期,是中醫藥人才成長的有效途徑。 五是堅持悟性培養。中醫藥人才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以傳統文化與中醫藥學的認知方式為基礎的。要借助自身的傳統文化功底,通過“由博返約”、“返約知要”積累知識,“法于往古、驗于來今”反復實踐,“明經、別脈、識證、處方”,不斷提高提高理論與臨床思辨能力。 六是堅持弘揚“大醫精誠”理念和良好醫德醫風。國醫大師和中醫名家秉承“大醫精誠”理念,以優良的醫德醫風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信賴和喜愛。要以老中醫藥專家為楷模,學習他們的高尚品德和良好作風,把做人放到首要位置,把“大醫精誠”理念融入到行為準則中,修德敬業,真誠服務,淡泊名利,耐得寂寞,為發展中醫藥、造福人類健康事業貢獻才智。(記者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