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技部了解到,上百個研究機構、上千名專家參與,集中修改達幾十次的《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日前形成公開征求意見稿,并在科技部網站面向社會各界公開征求意見。《規" />
從科技部了解到,上百個研究機構、上千名專家參與,集中修改達幾十次的《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日前形成公開征求意見稿,并在科技部網站面向社會各界公開征求意見。《規劃》突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支撐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重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的重大民生科技問題,其中多處提及中醫藥傳承及科研項目,這意味著“十二五”期間科技部將在多方面繼續支持中醫藥研究。 在“大力加強民生科技”一節的“加快人口健康科技發展、提升全民健康保障能力”方面,明確指出,要加強中醫藥和民族醫藥傳承、治未病、優勢診療技術等研究,促進中醫藥優勢特色的發揮和推進中西醫融合發展。針對慢性病、傳染病、精神心理疾患等重大疾病,強化臨床醫學和轉化醫學研究,突破一批早診早治技術、規范化診療方案和個性化診療技術,系統推進轉化醫學平臺、臨床協同研究網路、列隊研究基地等建設,優化臨床研究組織模式。針對父女兒童、老齡人群、職業人群、殘障人群以及基層常見多發病,加強綜合防控方案的應用推廣、新型診療技術研究及生活保障輔具開發。對此,中國中醫科學院常務副院長、多次參與《規劃》起草的劉保延教授認為,在這些領域中醫藥都大有可為,“在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過程中,中醫藥能夠很好地發揮原創優勢作用,將會做出獨特貢獻。” 《規劃》在“民生科技示范重點”專欄里專門提到中醫藥,提出要重點突破中藥材規范化種植、中藥配方顆粒治療標準、中藥藥效物質研究及中藥質量評價等關鍵技術。建立有區域特色的中藥研發共性技術平臺。重點支持100余個常用中藥材品種開展中藥規范化種植研究和10余個中藥材大品種的深度開發,開展8~10個新藥品種的研發、30個傳統中藥大品種的二次開發,促進3~5個中藥品種進入國際市場。在“需求導向的重大科學問題研究領域和方向”專欄中,《規劃》提到將重點支持包括中醫藥基礎研究在內的8個領域的基礎研究。 此外,《規劃》明確要積極參與國際科技組織和區域組織的多邊科技合作和重大科研項目,有效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繼續實施由我國發起的“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國際合作計劃”和“中醫藥國際科技合作計劃”。 《規劃》中多處明確了對中醫藥科學研究的支持,體現了中醫藥是國家科技整體計劃中的重要內容,也說明了國家對中醫藥事業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 從事多年中醫藥研究工作的劉保延在深受鼓舞的同時,更感到責任重大。他表示,由于中醫藥的研究與創新路線與現代科學有所區別,因此對中醫藥的繼承和創新就顯得更為復雜,需要廣大中醫藥科技人員在研究中不斷取得突破。(記者向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