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胡 彬 從11月15日召開的中國中醫科學院2011科技工作大會上獲悉,該院“十二五”總體發展目標為:到2015年建立起與中央屬中醫藥科研機構所肩負責任、使命相匹配的研究規模、條件和實力,形成學科科學合理、富有活力的體制機制,造就一支體制合理,能夠勝任傳統創新任務的人才隊伍,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家隊”。
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在講話中,總結了“十一五”期間中國中醫科學院實施岐黃、仲景、時珍三大工程,在科學研究、醫療服務、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的成績,并指出,在“十二五”期間,中國中醫科學院要著力完成以下五項重點任務:
一是加強條件建設,改善科研的環境。要建立傳染病研究所、針灸醫院、康復保健示范基地、大型中醫科技園區、大型中藥科技園區等一批研究基地。加強中醫藥標準研究中心、中藥資源中心、中藥數據中心、中藥發展研究中心等機構的建設,明顯改善研究條件和環境,建立和完善中國古籍研究和數據化研究平臺、中醫藥文獻數據共享平臺、中醫藥臨床評價平臺、中醫藥試驗研究平臺、中醫藥門戶網站,為國內外提供公共產品與共享服務。
二是整合研究團隊,培養領軍人才。推倒圍墻,開門辦院,面向國內外整合科技資源,培養與引進相結合。在實踐中考察培養人才,造就一批領軍人才、創新人才及青年英才,建設高層次的中醫藥人才培養基地,與國內外知名的研究院所、大學及醫療機構加強學術交流和人員往來,聯合承擔課題、開展實質合作,建立跨國研究網絡,成為中醫藥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窗口。
三是聚焦攻關目標,取得重大突破。針對中醫藥關鍵科學問題,組建多學科的專業化研究團隊,在多年工作積累的基礎上,明確研究方向,聚焦攻關目標。在證候標準及演變規律、中藥注射劑安全性、中藥資源普查及可持續利用、中藥國際標準制定,中醫臨床評價方法學、中醫信息挖掘發現技術及基于臨床療效的中醫創新理論的構建等領域,力爭取得重大突破。
四是提升服務能力,解決關鍵問題。努力將附屬醫院辦成中醫特色突出、專科專病優勢顯著、科研能力較強,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解決重大疑難疾病中作用明顯、國內一流的中醫臨床示范基地。牽頭建立全國中醫臨床研究聯盟,爭取在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血液病、脾胃病、艾滋病及其他傳染性疾病等領域,科學表達中醫治療優勢,重點針對中醫藥優勢病種或優勢決斷,如延長肺小細胞肺癌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質量、動脈粥樣硬化臨界病變及斑塊穩定性的干預、糖尿病微血管保護、致盲眼病早期防治,以及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治策略及方法研究等方面,力爭解決關鍵問題,顯著提高防治水平。
五是弘揚優秀文化,培育科學精神。加強中醫藥文化中心、院士及名醫名家陳列館的建設,營造有利于傳統創新的文化環境和創新氛圍,樹立嚴謹、求實、開拓、進取的科學精神,培育中國中醫科學院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
張伯禮表示,應努力探索在市場條件下的舉國體制,作為單位,中國中醫科學院要推倒圍墻、敞開大門,面向海內外、國內外的科技工作者開放,團結各學科的同仁,參與中醫藥的研究。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積極引進先進的經驗和技術,與各兄弟院所一起創建中醫藥科研的共同體,使多學科交流融匯,以整體的力量,集成的優勢,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推動中醫藥學術進步,促進中醫藥國際化,實現中醫藥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