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8日召開的2013年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衛生部黨組書記張茅指出,醫改是世界性難題,改革過程中會不斷出現新的問題、面臨新的挑戰,必須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破解難題,推動醫改不斷取得新成效。
張茅強調,全國衛生系統必須結合工作實際,全面理解、準確把握十八大對衛生工作的新要求,堅持衛生工作為人民健康服務的根本方向,堅持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并重,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堅持統籌推進醫療保障、醫療服務、公共衛生、藥品供應和監管體制綜合改革。在此基礎上,落實好六項重點任務:
以提高實際保障水平為目標,推動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十二五”期間,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要從擴大范圍向提高質量轉變。當前重點是筑牢新農合常規保障、重大疾病醫療保障、醫療救助“三道保障線”,著力提高實際保障水平,實現籌資水平可持續增長,提高新農合統籌層次,加快推進農村居民重大疾病醫療保障工作,做好各項保障制度之間的有效銜接,推進多種支付方式改革,發揮商業健康保險的補充作用。
從完善基層運行新機制著手,鞏固好、穩定好、發展好我國醫療衛生服務的基礎。堅持政府主導,切實落實政府責任;鞏固基本藥物制度成效,推動其他醫療機構全面配備優先使用基本藥物;推進綜合配套改革,全面實施一般診療費并納入基本醫保支付范圍,編制總量區域統籌,實現人才柔性流動;提高服務能力,引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著力推進落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各項任務。
以維護公益性為核心,推動公立醫院體制機制改革取得新突破。積極穩妥取消以藥補醫機制,探索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加強上下聯動;全面落實公共財政對公立醫院的各項投入補助政策,解決政策性虧損和負債;推進多種支付方式改革,降低藥品、高值醫用耗材和檢查價格,合理提高技術勞務價格;健全以服務數量、質量和群眾滿意度為核心的綜合評價體系,并與財政和醫保資金撥付掛鉤,建立質量、服務、費用等管理信息向社會公開的制度。
以改革促發展,全面落實衛生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優化衛生資源配置,保證基本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大力發展康復、護理等延續性醫療服務,推進分級診療、急慢分治;加強縣級醫院服務建設,使90%的常見病、多發病和部分疑難重癥能夠在縣域內得到救治;鼓勵有實力的企業、慈善機構、基金會、商業保險機構等社會力量及境外投資者舉辦醫療機構,鼓勵具有資質的人員依法開辦私人診所,鼓勵社會資本大力發展健康服務業;以深化醫改為動力,以政策、資金、人才支持為抓手,以提高能力水平為重點,繼續做好衛生援藏、援疆和衛生扶貧工作。
以保障衛生事業可持續發展為導向,建立符合人才發展規律、充滿生機活力的衛生人才制度。推進全科醫生培養,加快建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推動衛生人才向基層流動,積極推動醫師多點執業;建立符合醫療行業特點的薪酬制度和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動態用人機制;研究解決鄉村醫生補償和養老保障等基本待遇問題,加強培養培訓,提高服務能力。
以信息化為手段,創新管理方式。逐步實現醫療服務、公共衛生等信息系統互聯互通;逐步建立起包括藥品應用、健康管理等功能的基層醫療衛生信息系統,發展面向農村和邊遠地區的遠程診療系統;建立醫院診療行為管理和醫務人員績效考核信息系統;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醫藥衛生信息化標準體系。(楊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