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兩審三公示”制度,把好門檻關、程序關、監督關
10月30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在京舉辦第二屆國醫大師表彰大會,授予干祖望等29人“國醫大師”榮譽稱號,享受省部級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范待遇;追授巴黑·玉素甫同志“國醫大師”榮譽稱號。 張悟本、李一、馬悅凌、王林……近年來,身懷“神功”的“中醫養生大師”層出不窮,一方面誤導了不少民眾,一方面讓真正的中醫大師處于邊緣化,難以出頭。為此,國家評選國醫大師,以求扶正祛邪。 一問 如何杜絕偽大師入選 記者:社會上總有一些人打著中醫的旗號,冒充大師行騙。在評選中如何防止偽大師入選? 王國強:國醫大師評選要經過三道關,能經得起行業內和社會的檢驗。 第一關是門檻關。國醫大師候選人一般應為省級名中醫或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以中醫藥事業發展為己任,忠誠事業、德藝雙馨、獎掖后學,從事中醫臨床或中藥臨床相關工作50年以上,具有主任醫師、主任藥師或同等專業技術職務。 第二關是程序關。評選面向全國衛生和中醫藥醫療、科研等機構從事中醫藥工作的所有工作人員,采取自下而上、逐級推薦的方式進行。各級推薦單位對推薦材料審核把關,并對其真實性負責。堅持“兩審三公示”制度:“兩審”是指預審和復審,預審是由評選辦對省級推薦單位報送的材料進行初步審查,重點審查資格條件和評審程序是否規范;復審是由評審專家對預審合格人員進行再次審核并提出表彰建議人選,報評選表彰工作領導小組確定。“三公示”主要是在基層單位、省級推薦單位和國家層面分別公示5個工作日。公示內容包括候選人的基本情況、主要事跡等。 第三關是監督關。評選表彰工作領導小組下設立監督組,由紀檢部門人員組成,負責對評選全過程的監督。設立專門的監督舉報電話和郵箱,并在中醫藥管理局網站上開設專欄,公布候選人信息,接受群眾監督。由中國中醫藥報社出版“國醫大師”有效候選人特刊,公布候選人基本情況和主要成就簡介,接受社會監督。對評選工作中有嚴重失職、瀆職或弄虛作假、借機謀取私利等違法違紀行為的,將進行嚴肅處理。評審期間未出現違規違紀現象。 評審獨立客觀最重要,確保評審過程公開透明。在全國范圍內公開遴選產生79名評審專家,層次高、涉及面廣,涵蓋了全國知名專家、兩院院士和首屆“國醫大師”。 二問 好中醫是怎樣煉成的 記者:近年來,看中醫方便了,看上好中醫依然很難。國醫大師的評選,能否解決老百姓看不上好中醫的問題? 王國強:百姓能看上好中醫的關鍵,是要保證有足夠多素質過硬、技術精湛的中醫藥人才提供服務。師承教育,是千百年來中醫藥人才培養的必要途徑。國醫大師既是師承教育的受益者,更是傳遞者。從國家層面來講,應更好地發揮國醫大師在科研領域的經驗和智慧。國醫大師的評選,就是要將他們的學術思想更好地傳承下來。 國家兩次評選的60名國醫大師,擔任過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109批次,培養了國家級繼承人200多人。朱良春等10位國醫大師年屆耄耋之年,目前還擔任第五批全國師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共為2875名老中醫藥專家配備了4716名繼承人。我們組織實施了中醫藥傳承與創新人才工程,形成了上級帶下級、逐級帶教的師承教育格局,有效挖掘了許多瀕臨失傳的中醫藥學術經驗和方法,傳承發展了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 記者:院校教育和師承教育兩種傳承側重不同,各有所長,怎樣處理兩者的關系? 王國強: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人才是根本,這是我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培養合格的中醫藥人才,必須深化中醫藥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積極探索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既要解決現階段院校教育模式中凸顯的人才培養模式較為單一、學生學習熱情不夠、臨床機會少等問題,又要彌補中醫藥師承教育因強調一師之技、一家之言,易使學生產生認知方面的局限及難以大規模培養的缺陷。只有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才能培養出具有中醫藥思維、掌握中醫藥技能、傳播中醫藥文化的優秀人才,讓中醫薪火相傳、人才輩出。 三問 本屆國醫大師評選有何特色 記者:本屆國醫大師評選情況如何? 王國強:2008年首屆國醫大師評選,在行業內外以及國際上都產生重大影響。它堅定了中醫藥行業人員發展中醫藥事業的信心和決心,營造了社會各界關心、支持中醫藥工作的良好氛圍,使中醫藥行業形象得到進一步提升。 與首屆相比,本屆當選的國醫大師呈現以下幾個特點。地域分布更加廣泛,覆蓋22個省(區、市),增加了8個省份。平均年齡有所下降,首屆國醫大師平均年齡為85歲,本屆平均年齡80歲,江蘇干祖望教授年齡最大102歲,西藏占堆教授最年輕68歲。當選者能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保證臨床、科研、教學和傳承等工作的開展。從事專業更為廣泛合理,不僅有內科、外科、針灸等專業,還增加中藥專家和維醫專家。四川的劉敏如教授成為第一位女國醫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