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原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原局長、黨組書記胡熙明的遺體送別儀式開始前一個小時,前來送別的中醫各界人士就已經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廳門口排起了長隊。他們胸前佩戴白花,神情悲痛,許多胡熙明的老同事、老部下、老朋友專程從外地趕來。
“一定要趕來送老部長最后一程,”浙江省中醫藥學會會長肖魯偉風塵仆仆而來,“浙江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離不開胡部長的關心和支持。”他介紹,前不久獲得FDA批準進入三期臨床的第一個中藥注射劑康萊特在開發初期曾遇到許多困難,當時分管中醫工作的胡熙明給予了很多支持和幫助。
胡熙明是第一位中醫出身的衛生部副部長,也是1986年成立的國家中醫管理局(現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第一任局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成立以后,他規劃了中醫藥事業的振興計劃,從科技發展到人才培養,從機構建設到內涵建設,從突出中醫特色到加強中醫急癥和專科建設,都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方針和扎實的實施措施,初步實現了中醫藥事業的自主管理。前來參加遺體送別儀式的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原副局長諸國本與胡熙明相識37年,合作共事5個年頭,“他是我的良友、兄長和戰友,永遠是我學習的榜樣。 ”諸國本回憶,胡熙明做事沉著穩健、深思熟慮、多謀善斷、長于協調,一生熱愛中醫、忠于中醫。
“胡部長在組織管理、技術推廣、人才培養、農村中醫藥普及、中西醫結合以及民族醫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中國中藥協會會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原副局長、黨組成員房書亭至今仍記得,2007年胡熙明曾帶病參加某大型會議,并嚴厲駁斥社會上對中醫藥的質疑,強調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要同時高舉繼承和發揚兩面旗幟,“直到去世前他還一直和我說,看到中醫藥事業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在組織建設和資金方面都獲得大力支持,取得了很大進步和發展,他感到很欣慰。”
“他為‘文革’后新時期的中醫工作奠定了基石。”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原司長陳佑邦認為,1978年中央批轉的衛生部《關于認真貫徹黨的中醫政策,解決中醫隊伍后繼乏人問題的報告》,胡熙明參與了起草,發揮了重要作用。“之后財政部專項撥款1個億,人社部給了1萬名從地方招收醫生的指標,支持中醫發展。”
國醫大師王琦曾與胡熙明一起參與《實用中醫內科學》的編寫工作,“他親力親為,組織專家開會、編寫,他對中醫學術發展和人才培養一直很重視。”王琦和胡熙明深交多年,他印象中的胡熙明毫不張揚,為人平實,“胡部長是一個中醫人,有一顆中醫心,在中醫舉步維艱的時候為推動中醫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當時中醫藥事業百廢待興,胡部長帶著人走訪全國各地,出臺了很多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文件、政策,所以大家既敬仰也尊重他。”中國中醫科學院原黨委書記姚乃禮記憶中的胡熙明非常簡樸,對自己要求嚴格,“他為中醫藥事業嘔心瀝血、廢寢忘食,我們將銘記他做出的貢獻。”
中國中醫藥報社原副社長王華章至今難忘胡熙明對中國中醫藥報社建設發展給予的支持,“他曾說‘辦報是我們中醫藥界夢寐以求的事情’,‘宣傳工作、輿論工作比什么都重要’,并提出要宣傳黨的中醫藥方針政策,要向群眾特別是八億農民普及中醫藥知識。”(趙維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