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20日,第二屆中國—中東歐國家衛生部長論壇在江蘇省蘇州市召開。在傳統醫學合作分論壇上,來自中東歐國家、國內各省市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等80余名中外代表共同研討,傳統醫學對人類健康所產生的巨大意義成為共識,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提升對中醫藥的認可。
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出席分論壇開幕式并指出,中醫藥在數千年的醫學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系統的理論以及多樣化的防治手段,這些特色優勢彰顯了當今時代健康觀念和醫學模式轉型的新趨勢,蘊含著解決人類健康新問題的寶貴智慧,是醫學科技創新的重要源泉,在國際社會中面臨廣泛的合作需求和前景。特別是中東歐各國,作為聯系亞歐大陸的重要紐帶,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隨著中國—中東歐國家16+1衛生合作機制的日趨完善,在中醫藥領域,雙方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王國強表示,希望雙方今后加強信息交流,消除政策壁壘;完善合作機制,強化頂層設計;密切人員往來,促進民心相通。
此次分論壇設有主題發言和專題討論。“中醫是在臨床中積累經驗實現創新,從實踐中來,又回到實踐中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司長曹洪欣認為,中醫藥科技創新應圍繞提高防病治病能力、中藥新藥研發展開。創新的前提是做好繼承工作,如加強古籍保護、傳承名老中醫思想。江蘇省衛生計生委巡視員陳亦江介紹,江蘇用約占全國3.3%的中醫院、6%的人力資源,提供了占全國中醫類醫院8%的醫療服務總量,創造了9%的經濟社會效益,還與羅馬尼亞、捷克等多個國家地區開展了不同領域、不同形式的交流合作。
中東歐國家也在探索通過法律手段將中醫藥納入國家衛生體系之中。匈牙利人力資源部中東歐中醫藥中心非營利公司戰略經理瓦薩博士介紹,在匈牙利,使用“傳統用藥”時要求能證明該產品或相應產品用作醫療用途不少于30年,其中包括至少15年在歐盟使用等。編訂草藥專論時進行遺傳毒性研究,良好的生產規范(GMP)是中藥生產企業的先決條件。
在專題討論環節中,上海、甘肅等地代表與捷克及匈牙利等國代表就海外中醫中心建設展開了討論。
該分論壇是第二屆中國—中東歐國家衛生部長論壇5個分論壇之一,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承辦,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際合作司司長王笑頻主持。(丁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