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代表: 您們提出的關于政府針對老年慢病防控迅速制定國醫治未病“黃帝計劃”加速“健康中國”建設推進的建議收悉,現答復如下: 一、關于制定治未病“黃帝計劃”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近年來積極推動中醫治未病服務發展,于2007年啟動了治未病健康工程,發布了《關于積極發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的實施意見》等指導性文件。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推廣,提高社會對治未病的認知度、認同性,引導全民特別是老年人轉變健康觀念,形成具有中醫藥特色的健康生活方式。積極推動二級以上中醫醫院建立治未病科,為亞健康、慢性疾病穩定期患者等人群提供中醫健康狀態辨識評估、干預調理及健康管理等服務。出臺了一系列指南,指導中醫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規范開展治未病服務和區域治未病服務體系建設。發布了中醫養生保健技術操作規范,制定了部分中醫治未病干預方案,加強了對膏方、冬病夏治穴位貼敷等中醫技術的規范應用與管理。近年來,中央財政投入5.49億開展中醫治未病服務能力項目建設,完善了中醫醫院治未病科建設,優化了設備配備,將服務拓展至基層,為群眾提供“治未病”服務和健康指導,提高群眾防治慢性病意識,加強慢性病的早期干預,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群眾的中醫健康服務需求。自2013年起,在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開展老年人中醫藥健康管理項目,為65歲以上老年人建立中醫體質辨識檔案,使用中醫藥技術方法開展慢性病管理,2015年已有45%的65歲以上老年人接受了一年兩次的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 2015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大力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列為七項重點任務之首。今年2月,國務院發布《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大力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亦列七項重點任務之一。為引導和規范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發展,今年1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出臺了《關于促進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圍繞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提供的要素要求提出發展目標和具體思路措施。下一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圍繞“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結合目前新形勢,貫徹落實好《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發展規劃(2015—2020年)》《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和《關于促進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繼續深入實施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健康需求。持續推進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項目落實,不斷擴大老年人等目標人群覆蓋率,增加防控高血壓和糖尿病等慢性病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項目內容。配合國家衛生計生委共同做好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建設工作,建設一批具有中醫藥特色的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 二、關于改變中醫藥和民族醫藥提法為國醫國藥 法律名稱及適用范圍一直是中醫藥立法工作中的重點問題,《中醫藥法(草案)》采用“中醫藥”提法主要基于以下幾點考慮:一是“中醫藥”的概念已經廣泛使用、十分普及,無論是在國際上還是國內,大多數都習慣使用“中醫藥”來稱呼中國的傳統醫藥。二是從走出去的角度來看,采用“中醫藥”更能彰顯中國主權,有利于我國掌握在傳統醫藥國際領域的主導權和話語權,而采用“國醫國藥”等其他名稱,在概念上易于混淆。三是與法律法規文件銜接方面,“中醫藥”作為一個約定俗成的概念,目前已在眾多法律法規及機構名稱中使用,而“國醫國藥”在現有的法律法規和重要文件中極少使用,現行管理和業務工作實踐中也不常見,相比之下,采用“中醫藥”的概念在日后的法律實踐和銜接中將更容易操作。 三、關于加大治未病研究力度 為推動中醫治未病服務創新發展,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于2013年3月發布了《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科技創新綱要(2013—2020年)》,確立了中醫治未病服務科技創新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為中醫治未病理論體系的完善和臨床實踐的拓展確定了新的航標,著力解決治未病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和適宜技術。近年來,通過積極協調,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中醫藥行業科研專項等國家重要的科技計劃中,投入總經費6312萬元支持中醫治未病研究。推動成立了與治未病相關的5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持續開展相關科學研究工作。 “十三五”期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積極推動治未病納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醫藥現代化研究》專項中,促進治未病傳承創新理論和技術方法研究,提煉總結養生保健與康復技術,完善中醫“治未病”技術體系。強化已有科研項目的管理與執行,加強成果梳理轉化,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發一批高科技附加值的中醫藥健康服務技術、產品和儀器設備。依托產學研結合,創新機制,圍繞關鍵問題,整合資源,建立治未病推廣示范基地,重點布局一批治未病協同創新為主的重點研究室,推動國家中醫“治未病”產業創新聯盟形成。積極推進中醫藥信息化建設,加強中醫藥大數據應用,為治未病科學研究提供支撐。 四、關于普及中醫藥健康知識、打造國家軟實力 教育部對普及中醫中藥文化和知識高度重視,在中小學課程中有機融入中醫藥教育內容。如:初中歷史課程要求學生了解“中醫學形成系統的理論和獨特的治療方法”,“講述張仲景和華佗的故事”,“搜集具體事例,體會中醫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廣泛影響”,“知道《本草綱目》等名著”。同時,把中醫養生知識作為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重要內容。如: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專門設置了“身體健康”學習領域,要求學生“了解我國傳統養生保健方法,學會一兩種我國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等。此外,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階段還留出一定的課時空間,由地方和學校根據當地的特點和需要安排課程內容。許多地方和學校積極開發中醫藥特色課程,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增強育人效果。 近年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利用中醫中藥中國行和“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三進活動等工作平臺,加強中醫藥科普宣傳。與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合作加強對養生保健類出版物的管理,開展優秀中醫藥文化科普圖書推薦活動。建設了50個國家級、270余個省級中醫藥文化科普基地,弘揚、宣傳、保護中醫藥文化。積極發揮新媒體傳播便捷快速的優勢,開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官方科普微信“中國中醫”、會同中國網共同建設“中國中醫”頻道,傳播推廣中醫藥健康文化。發布了《中國公民中醫養生保健素養》《健康教育中醫藥基本內容》,開展了全國首次中醫健康素養普及率調查。下一步,我們將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資源,繼續加大中醫藥健康文化宣傳力度,推動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推進《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年)》落實及項目實施,支持中藥材規范化、規模化、產業化種植養殖和優勢中成藥生產質量水平提升,推動中藥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培育一批國際市場開拓能力強的中醫藥服務企業或企業集團,推動中醫藥健康服務走出去。 感謝你們對中醫治未病工作的關注,我局將積極吸納你們的建議,努力協同有關部門,采取更加切實的措施,加大力度推進中醫“治未病”服務發展。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2016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