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2017年年會暨科技獎表彰大會在京召開,頒出了2016年度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科學技術獎、國際合作獎等獎項。會議指出,凝聚行業力量,加強自身能力建設,開展科學研究,引領學術進步,參與社會組織體制改革,充分履行社會組織的基本職能,促進中醫藥事業健康快速發展。
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會長、國醫大師張大寧在會上作了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2016年工作報告。他指出,自2015年設立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科技獎和國際合作獎以來,始終堅持公正嚴謹的評審獎勵程序,并努力發展完善評獎體系和導向激勵機制,得到了各級領導和廣大醫學科技工作者的高度認可和充分肯定,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好地反響。作為高水平醫學科技成果的展示平臺,營造了尊重科學、依靠科學的良好行業氛圍。激發了廣大醫學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促進人才成長,推動學科發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會議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表彰不僅是對獲獎者和獲獎單位工作成績的肯定,而且將進一步促進全社會對醫學科技工作的重視,和對醫學科技工作者的尊重,從而更好推動我國醫學科技事業的健康發展。下一步,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將組織國內知名專家面向基層醫療機構,特別是貧困地區和邊遠地區的醫療機構,有計劃、有組織地安排中醫藥適宜技術服務,積極做好基層中醫適用技術的推廣工作。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直屬機關黨委常務副書記張為佳在講話中指出,作為國家一級社會組織,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積極響應中共中央的號召,較早、主動地建立了黨組織,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工作發揮了很好的橋梁紐帶作用。即將實施的中醫藥法,為規范中醫藥行業,為中醫藥科學健康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這是全體中醫人的大事,中醫藥事業也必將迎來一個新的發展良機。要深刻認識把握中醫藥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和新機遇,深刻認識和把握中醫藥的發展目標。他說,目前,中醫藥健康服務提供能力大幅提升,中醫醫療和養生保健服務網絡基本健全,中醫藥健康服務人員素質明顯提高,中醫藥健康服務領域不斷拓展,基本適應全社會中醫藥健康服務需求。中醫藥健康服務技術手段不斷豐富。在以中醫藥學為主體,融合現代醫學及其他學科技術方法的背景下,創新中醫藥健康服務模式和技術已取得突破性進展。
會上表彰了2016年度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科學技術獎、國際合作獎等獎項。“國醫大師張大寧教授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的基礎與臨床研究”等5項研究成果獲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基于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平臺的臨床常用接骨方藥作用靶點與引經理論相關機制探索”等11項科研成果獲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基于聲波經絡共振及《輔行訣》補瀉規律的五音療法的探索應用”等21項成果獲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中醫特色母嬰護理國開園項目組”等2項獲國際科技合作獎一等獎,“桂林市中醫醫院內分泌科”等4項獲國際科技合作獎二等獎。“功能性寡糖的制備、生理活性及應用項目組(遼寧)” 等6項獲國際科技合作獎三等獎。
大會由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高武主持,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陳宗興等出席。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各分支機構負責人等300人參會。
文:中國中醫藥報記者陳計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