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出的關于推進中藥外源性有毒有害物質防控體系建設的提案收悉,現答復如下:
中藥材是中醫藥事業傳承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性資源。保護和發展中藥材,對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17年7月1日施行的《中醫藥法》第二十一、二十二等條款明確規定,國家制定中藥材種植養殖、采集、貯存和初加工的技術規范、標準,嚴格管理農藥、肥料等農業投入品的使用,禁止在中藥材種植過程中使用劇毒、高毒農藥,支持中藥材良種繁育,提高中藥材質量。《中醫藥法》的出臺,對加快推進中藥外源性有毒有害物質的防控體系建設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前期的工作中,我局與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部、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等部委根據職能職責圍繞中藥質量防控建設開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是部署開展了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工作。2011年以來,我局組織開展了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試點工作,目前已完成31個省922個縣的普查,今年將正式啟動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工作,全面摸清中藥資源家底,為中藥資源保護措施和相關產業發展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與此同時,還將積極推進中藥資源動態監測信息和技術服務體系建設、中藥資源保護和保存體系建設等工作。
二是著力推進“中藥標準化”行動。2015年我局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實施了新興產業重大工程包,支持全國105家中藥企業(涉及中藥大品種59種、常用中藥飲片101種)開展中藥材、中藥飲片、中成藥的質量標準體系研究。與此同時,支持開展了“常用中藥材、中藥飲片及中成藥標準實物庫和基因庫”、“化學成分庫和種質基因庫”等中藥標準化支撐體系建設。通過“中藥標準化”行動專項實施,將進一步規范和提升中藥材種植、中藥飲片加工、中成藥生產等各個環節的技術標準,并積極推進各環節質量的一致性傳遞,推動企業加強質量管理,促進中藥產業總體提質增效。
三是積極推動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為促進包括中藥材在內的農業生產綠色可持續發展,2015年以來,農業部在全國組織實施了“到2020年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一方面大力推進化肥減量增效,在中藥材等作物種植環節,通過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技術,開展減量增效技術集成試驗示范、有機肥替代行動等,2016年全國農藥化肥用量基本實現自改革開放以來首次接近零增長。另一方面大力推進農藥減量控害,通過強化病蟲害監測預警,加快高毒高殘留農藥更新替代步伐,推廣綠色防控、統防統治和科學用藥技術,有效提升了防病治蟲組織化程度、防控效果和農藥安全使用水平。
四是進一步提高中藥外源性有毒有害物質控制標準。近年來,食品藥品監管總局非常重視中藥材的有害物質問題,選擇與中藥材物質基礎相近的國內外植物藥和食品相關限量規定作為制訂的參考依據,加大了對中藥材重金屬及有害元素、二氧化硫殘留、黃曲霉毒素、農藥殘留量等研究,并將研究成果應用于國家藥品標準中,也逐步收入《中國藥典》品種項下及通則附錄中,逐步提升了中藥外源性有害物質控制標準。
五是加強中藥傳統制造技術的升級與改造。為提高中藥工業生產的智能化、信息化技術水平,2015-2016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評選出康緣藥業、天士力、江中制藥、康美藥業等一批中藥領域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并召開現場經驗交流會,鼓勵進一步提高中藥生產過程控制技術水平,實現高質高效、綠色低耗的智能制藥技術應用。與此同時,2016年印發了《醫藥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藥是重點發展和支持的領域之一,提出了提升大宗道地藥材標準化生產和產地加工技術,從源頭提升中藥質量水平;重點發展中藥成分規模化高效分離與制備技術,提高檢驗檢測技術與標準。
下一步,我局將根據職能職責,深入貫徹落實《中醫藥法》,積極配合有關部委進一步推動提案建議中提出的如進行中藥種植環境的資源普查和動態監測等工作,進一步開展中藥材規范化、規模化、生態化種植,進一步提升中藥外源性有毒有害物質的防控能力,為推動中醫藥事業的更好更快發展提供源頭物質保障。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2017年9月19日